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学接受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学接受理论

文学接受理论

是现代一种关于文学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较系统的文学理论观点。1967年德国学者汉斯·尧斯的宣言性论文《文学史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标志着这一派观点的诞生。这一派观点的理论前驱是19世纪的解释学。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因而他们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在苏联、美国、波兰、法国等也有不少这个学派的学者。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一)作品仅仅是一种人工的艺术制品(第一文本),只有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第二文本)。第一文本倘若没有经过读者接受而转化为第二文本,就没有实现自己。两个“文本”共同构成作品,作家与读者共同参与创作。所谓“社会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读者如何受作家影响,例如读者激动不已,这也许是读者自己创造的第二文本的美感效果,不能全然归功于作家。很多“效果”应由读者来负责。文学史应当以第二文本为基础,即读者接受后形成的“审美对象”。这样,文学史应是一部接受史。(二)作品完全符合读者期望阈,是没有创新的劣作。读者在阅读前已存在并进入阅读过程的意识叫“期望阈”。文学读者的失望具有创造性,这表明作品已经超出了读者的期望阈,并将逐渐建立起新的读者群。只有与读者期望阈既和谐又矛盾的作品,才能调动读者,促使他们超越原水平。每一历史阶段,社会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公众期望阈,它控制着当时文学接受的深度和广度。有些作品问世时默默无闻,日后突然风行于世,从中可以发现当时公众期望阈的方向、性质。(三)作品中一般多少都存在呼唤结构,这是指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未尽之意。它一方面激发读者再创造,一方面又规定了读者的想象不能逾越作品本身包容的潜在含义。我国的研究者认为:(一)接受理论扩大了考察文学问题的视野,把文学研究从仅仅注意作家创作、文学文本的樊篱中解放了出来,推入了接受研究的新天地;(二)深化了对文学“社会效果”的科学认识;(三)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特性的认识。同时,他们也认为,这一派的观点缺乏对作品客观真实性的认识,在文学本质上片面地把读者接受置于核心地位,同传统文论片面地强调作品至高地位一样偏颇。

☚ 文学艺术的两个标准   双簧 ☛
000037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