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史通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共八篇,包括内篇五卷,外篇三卷。集中阐述其史学和文学观点。于史学,提出“六经皆史”主张,反对撇开内容专事考据,指出能发书中之“隐微”,言人之所未言,才算真学问。又分史学为两类:一为纂辑,一为著述。著述要独出心裁,自成一家之言。于文学,强调真实,反对不顾内容、一味追求形式美;接受“文以载道”主张,认为“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辨似》);反对模拟古人,对桐城派深致不满,对时文弊端亦多所指摘。此书版本颇多。1956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据嘉业堂《章氏遗书》本增内篇一卷,补遗八篇,又新增补遗续五篇,较为完备。1961年第二次印刷。 ☚ 石洲诗话 北江诗话 ☛ 《文史通义》《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撰,史论专著,全书9卷。有1921年吴兴刘承干刻《章氏遗书》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叶瑛《文史通义校注》。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少随其父章镳居湖北应城县署,25岁肄业北京国子监,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时年41岁,归部铨选,终未得官,一生很不得志。《文史通义》是他35岁时,在朱筠的安徽学署中,于公余之暇所撰述的,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该书没有明确的组织体例,所论内容极为广泛,实为关于经史诗文诸学的论文总集,其中《浙东学术》一篇,作于嘉庆五年(1800),即其逝世前一年,由此可见该书是长时间积累而成的。 该书分为内篇6卷,外篇3卷,各有多篇论史的文章。其主要史学观点是:一、“六经皆史”论。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他在《浙东学术》中说:“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在《报孙渊如书》中说:“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耳。”这些都说明他认为经就是史,经学就是史学的观点,打破了过去重经轻史的学风,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围,对先秦史学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二、提倡方志。我国方志起源很早,但是,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则是章学诚所创立的。三、在史学方法上有很多创见。他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他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具备了“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家”。他强调治史要有尊重史实的基本态度,不能以主观偏见代替客观史实。即“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此外,他认为,古来史书就其性质而言,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所谓“撰述”和“记注”。前者指史学著作;后者指史料纂辑。这些都是作者精深独到的见解,对研究史学贡献了新的方法。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八卷。分内外篇,各收文章六十一篇。学诚 (1738—1801),字实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此书是有关文史理论的专著。写作时间前后经三十三年之久,是作者一生学问之结晶,对文史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 雨村曲话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8卷,清章学诚撰。本书综合讨论文史问题,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有精辟见解。其中《诗教》篇有赋论内容:赋先于诗,骚别于赋,赋由问答发端。此书为《章氏遗书》所收,中华书局有单行本。 ☚ 御制乐善堂全集 洪北江诗文集 ☛ 文史通义文别集。清章学诚(1738—1801)撰。八卷。学诚有《章氏遗书》已著录。此集系从《章氏遗书》中选出之精要部分,由友人王宗炎编,成于道光十二年(1832),约六万字。分内、外篇,内篇五卷论文史,外篇三卷论方志。作者继承黄宗羲史学学术传统,对当时盛行之考据学严厉批评,主张针砭时弊。提出“六经皆史”之名论。又谓史家“才、学、识”之外,更需“史德”。倡导写作“古文辞之首义”,即客观与真实。诸说于古代史学理论贡献极大,对后世影响颇深。又提倡编纂方志,于我国方志学发展起很大推动作用。《文德》、《文理》、《古文公式》、《古文十弊》诸篇,为文论名篇,谈古评今,多有发明。《诗话》及《论文辨伪》诸篇,见解深刻,简要精赅。他如评论文学之书信,颇有警新之见。此编不可仅以史学专著目之,亦为近代一部重要之文学论著。今版本颇多,或 分集编订,或与《校讐通义》或与《方志略例》、《文集》等合编。八卷本有《章氏遗书》本(道光本),九卷本有《灵鹣阁丛书》本,注本有一九五六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刘公纯标点铅印本,一九八三年北京中华书局叶瑛校注本等。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wenshi tongyi清代学术理论著作,章学诚撰。共8卷。分内篇5卷,外篇3卷。内篇多半论文史,外篇论修地方志,阐述甚详。此书自乾隆三十六、七年(1771—1772)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作者去世止,历时三十一年。 ☚ 清词综 江左三大家 ☛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文史学理论著作。清章学诚撰。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自少年起即独喜读史书,“于经训未见领会”。曾七应科场,直到四十岁才中举,次年成进士。自以迂拘,未敢入仕。先后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其时考据学盛行,他却力倡经世致用,然终因学术思想不合时尚而不为统治当局所重。他曾计划改编《宋史》,但未能如愿。因生计所迫,只能长期寄人篱下。曾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协修《续资治通鉴》,主编《湖北通志》,并借其力编纂《史籍考》。又颇致力于方志的编纂,先后撰修和州、亳州、永清等志、但均未完整保留下来。他总结前人编纂方志的得失,提出修志义例和理论,建立方志学。在学术研究中,他坚决反对空谈义理和专务考索两种倾向,虽然得不到世人重视,仍不为所动,孜孜以求。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因生活困顿,多撰写于旅途中、直至病终,尚未完稿。生平著作散佚颇多。全部文稿生前委托萧山王宗炎代为校定,1922年刘氏嘉业堂依王氏所定之目加以补订,刻为《章氏遗书》。 ☚ 续资治通鉴 汉官六种 ☛ 文史通义书名。清章学诚撰。八卷。重要的史学和方志学著作。内篇五卷多泛论文史,外篇三卷论修志义例。提倡学术经世,反对空谈义理或专务考索;认为“六经皆史”;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探讨学术流变及文章得失;将史书分为“纂辑”(或称“比类”)与“著述”,前者编辑史料,后者则应成一家之言。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清代章学诚著。凡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继《文心雕龙》、《史通》之后综合探讨文史问题的理论名著。章氏生当考证盛行的清中叶,在文学领域,标举义法的桐城派和高扬性灵说的随园派正占上风。章氏独不以当时风气为转移,平章古今学术,在文论方面,也能独树一帜。象《文德》、《文理》、《史德》、《古文十弊》等都是论文的名篇。《文德》所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作者应持的态度,这就是“临文必敬”,“敬”即“气摄而不纵”;二是批评者应持的态度,这就是“论古必恕”,“恕”即“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史德》把文章的动人之美归于创作主体的“气”“情”,并以“气昌情挚”为“至文”的决定因素:“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文理》指出:“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由后者出发,他对归有光开启、桐城派步其后尘的古文评点派提出批评,认为这种评点虽然对“不知文章法度之人”“未尝不可资其领悟”,但毕竟只是“为文之末务”,“不足据为传授之秘”,若以此范人,流弊就不可胜言了。《古文十弊》则对当时古文领域中种种弊病作了辛辣而中肯的批评。 ☚ 惜抱轩全集 文颂 ☛ 文史通义八卷; 校雠通义,三卷,清章学诚撰。章学诚 (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 人,乾隆进士,任国子监典籍,主讲过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曾为安徽学政朱筠幕僚,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助纂《续资治通鉴》。章学诚一生致力于讲学著作,尤以编修方志见长,曾主编《湖北通志》,修和州、亳州、永清县志。他尝说:“六经皆史,书与春秋同原”,主张治经应与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著作丰富,仅《史籍考》即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仅存总目。所著《文史通议》数十万言,以史法为主间及其他文字,他认为论史要有史才、史学,但尤贵有史德; 论文要有文情文心,尤贵有文性。《外篇》 专论修志,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嘉庆六年(1801) 章学城去世时,将书稿寄给萧山王宗炎,为编次目录,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子章华绂写定,于大梁刊刻。然刻本于浙东动乱后佚失,谭廷献又于杭州书局补刻该书。此后咸丰元年(1851年)伍崇跃再次刊刻,并作跋于书后。此书现有粤雅堂丛书本。 文史通义wen shi tong yiGener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ography,setting forth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for writing history,by Zhang Xuecheng,historian and thinker of the Qing Dynasty 文史通义wen shi tong yiGener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ography 《文史通义》wen shi tong yiGener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ography,setting forth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for writing history→章学诚 (Zhang Xueche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