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体明辨序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体明辨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

我国古代论述文体的专著。明徐师曾撰。《文体明辨》是根据吴讷《文章辨体》加以增订而成,凡84卷,合计达127类文体。该书对各类文体作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序说。这些序说,是研究古代文论、特别是古代文体论的重要资料。因此,后人常把《文体明辨》的序说部分单独辑出,编为一书,是为《文体明辨序说》。徐师曾认为“文章之有体裁,犹寓室之有别度,器皿之有法式”,因此,写作者必须按照文章体制的基本要求,不能“牵意为之”。他还认为研究文体是文章写作的历史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盛,故类愈增;类愈增,故体愈众。”而且原有文体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古今正变”的情况。该书搜集论列的文体非常广泛,对文体的分类研究比较细密。以诗歌为例,书中分别收有25类,而吴讷的《文章辨体》仅收11类。在一种文体里,作者也进行了仔细的辨析,如论述题跋,又列有题、跋、书之别。徐师曾对文体的解说,大致上围绕着文体的名称、源流、性质、体制、辨异等几方面进行,把文体的历史发展、前后变化、性质特点解说得相当清楚、详尽。如评近体律诗云:“若论其难易,则对句易工,结句难工,发句尤难工,七言视五言为难,五言不可加、七言不可减为尤难。”堪称透辟之论。关于《文体明辩序说》逞博炫奇、分类不科学的缺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忽分忽合、忽彼忽此,或标类于题前,或标类于题下,千条万绪,无复体例可求……”该书现有罗根泽校点本、刊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著选辑》中。

文体明辨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

文体论专著。明代徐师曾著。徐氏编有《文体明辨》一书,并为之序说。其《楚辞》与《赋》两篇,集中论述赋体诸问题。主要内容有:一、以楚辞为《诗》的流变,以“离骚为辞赋之祖”(《楚辞》)。二、论及从春秋战国到宋元的赋体和赋文学流变情形;崇尚汉及以前的赋风,贬斥三国至唐宋的俳赋和律赋。三、在赋文学价值观上,以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为“赋之本义”。“丽”指“情形于辞”,“则”指“辞合于理”(《赋》)。本书论说赋体特征,未超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诠赋》的认识深度,鲜有独创见解。本书有明万历寿桧堂刊本、明抄本、明沈沂校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等。

☚ 文心雕龙·辨骚   文章辨体序说 ☛
文体明辨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

明·徐师曾撰。师曾,字伯鲁。生卒不详。吴江(今属江苏) 人。世宗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师曾有《文体明辨》八十四卷,凡《文章纲领》一卷,诗文六十一卷,目录六卷,附录十四卷,附录目录二卷。系取吴讷《文章辨体》加以增益修订而成。全书分体选文,依体序说,共一百二十七类。卷首《文章纲领》,辑录历代作家论诗文之语,于宋吕本中,严羽,明“七子”之说采收颇多。本书乃今人罗根泽汇集其中有关各种文体的序说而成,定为今名。对研究古代文体论及其文体的分类,性质和演变发展等,均具参考价值。然而于文体分类过为细琐,遂不免偏执,且于文体强分正、变、古、俗,也不免附会,又把词曲小说以俗体卑视之,更难免错误。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 文章辨体序说   北词广正谱 ☛
文体明辨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

明徐师曾撰。为当时文体论之集大成者。其乡先贤吴讷有《文章辨体》,共分54体,分体选文,依体序说。作者由此增益而成《文体明辨》84卷,沿其凡例而增其体类;《正集》广达101目,《附录》为26目,凡127体;又于诸体分辨正、变、古、俗。编录之文大多习见,值得重视的是他分类所加的序说,对于研究古代文体类别、性质及其流变,颇有参考价值,故今人罗根泽取其序说为此书定名。他十分重视各种文体不同的美学特征,认为“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文体明辨序》)他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文学的体裁是随着文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丰富完善的:“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盛,故类愈增,类愈增,故体愈众;体愈众,故辨当愈严”。由于受当时复古思想的影响,他也认为散文创作的价值在于阐明义理,“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对人主语言及章疏文字,尤不可无”(《文章纲领》引杨时语)。但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七子复古外树理法之藩篱而内行描摹剽窃之实的弊端,转以“明义理,抒性情,达意欲,应世用”为要旨,主张“义理”与“性情”的互补。他的散文美学观点体现了明中叶散文复古理论内部的论争和转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此书“千条万绪,无复体例可求,所谓治丝而棼者欤”,未免诋之过甚。

☚ 文章一贯   评文 ☛
000047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