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以气为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以气为主 文以气为主曹丕提出的美学主张。《典论·论文》中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如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指作家的禀性气质,不同的禀性气质决定着不同作家创作的不同风格,曹丕将作家的禀性气质分为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的“清”和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的“法”两大类,并指出“气”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是“力强”可以改变的。曹丕揭示了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揭示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与形成多种风格的必然性,开创了对文学创作风格研究的先声。曹丕将先秦以来关于“气”的学说,从哲学范畴引入美学之中,在此之后,以“气”论文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的“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的“刚柔运用,喜愠分情”、姚鼐的阳刚、阴柔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观点的影响。 ☚ 《典论·论文》 曹植 ☛ 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
气:指文章的气势。文章主要以气势为主。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例】“气”是个玄奥的名词,包括人的一切修养成果——包括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的“气”和曹丕所谓“文以气为主”的“气”,前者是德性方面的修养成果,后者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成果。(叶圣陶《未厌居文谈》)|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如音乐有巧拙,显然也是指表达方面。我们读韩文,其中多数篇章确是使人感到气盛。宋以来数不尽的文人读韩文表示赞叹,主要原因也是感到气盛。(张中行《文言和白话》) 文以气为主气:指文章的气势。文章主要以气势为主。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以气为主 文以气为主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文以气为主”,说明文与作家的天赋有密切的关系。文学作品总要表现作家的“气”,即作家的品德、修养、性情、气质、情趣等个性特征。作家的不同个性表现于作品之中,则形成不同的风格。阅读、欣赏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曹丕还认为“气”有“清浊”之分。“清浊”即阴阳二气。人禀阴阳二气所生,个性气质千差万别,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曹丕的这个理论是有见地的,对文学批评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他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气质、才性,忽视后天社会实践对创作的巨大影响,显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 文体就象是水晶,愈纯净便愈光亮 气可以养而致 ☛ 文以气为主气: 气势。指文章好不好,主要看立意如何,气势强弱。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异体,不可力强而致。”[例] “气”是个玄奥的名词,包括人的一切修养成果——包括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的“气”和曹丕所谓“~”的“气”,前者是德性方面的修养成果,后者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成果。(叶圣陶《未厌居文谈》)|到了曹丕“~”之后,气已不是宇宙之气,而是作者的内在品格、气度,即“真气”。这种“真气”的开张运行,不仅表现出一种节奏,同时也反映出一种韵律。(姚国瑾《魏晋书风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