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中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中子 文中子《文中子》,又名《中说》,是隋代王通(谥号“文中子”)的门徒编集而成记录他的言论、思想的著作。 ☚ 颜氏家训 古诗艺术 ☛ 文中子 因王通弟子私谥“文中子”而名,亦称《中说》。思想著作。十卷。隋王通与其门人答问笔记。体裁模仿《论语》,由薛收、姚义编缀而成。后由他儿子王福郊、福畤编定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行世。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卒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西)人。隋仁寿三年,西游长安,献《太平策》十二策,隋文帝颇为赏识。后返乡里,退居河汾之间,一直在家“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著作据杜淹载,有《礼论》、《乐论》、《续书》、《续诗》、《元经》、《赞易》等,均未传下。只留有一部所谓《文中子》。 《文中子》主张佛、儒、道“三教于是乎可一矣”(《中说·问易》),但乃以儒学为主。他认为,所谓治国安邦的“先王之道”就在《六经》:“《书》以辩事,《诗》以正性,《礼》以制行,《乐》以和德,《春秋元经》以举往,《易》以知来,先王之蕴尽矣。”(《魏相》)他还十分向往老、庄的“至德之世”,“古者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立命》)对于佛,他认为是“圣人也”,“西方之教也”,不能用之于中国,佛教用之“中国则泥”(《周公》),又不能行政命令禁绝。提出“共言九流”,即融合佛道于儒的思想,认为如果他们能互相通融、吸收,以“通其变”,就可以达到“天下无弊法”。“三教归一”。 《文中子》确认天、地、人为“三才”,把气、形、识分别作为天、地、人之特点,天统元气,地统元形,人统元识,三者成而三才备。但又认为“夫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立命》)相信有所谓“天神”、“地祗”。对于“天命”,认为治乱、穷达、吉凶都有命。命是“稽之于天,合之于人,谓其有定于此而应于彼,吉凶曲折无所逃乎?”(《问易》)是“无远近高深而不应”,“无洪纤曲直而不当”的东西,故“君子畏之”(《立命》)。但也认为吉凶祸福,“惟人所召,在人自取。”召之在前,命之在后,斯自取也!”还极力替封建剥削制度辩护,认为“子游孔子之庙,出而歌曰:大哉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夫子之力也!其与太极合德,神道并行乎!”(《王道》)把三纲五常作为封建制度的根本。为了维护这个根本,他强调儒家的先德后刑。“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事君》)又强调合议与纳谏。“文中子曰:议,其尽天下之心乎。……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王通主张君主提倡“言之无罪,闻之以诫”。(《问易》)如果君主不能做到合议纳谏,则可以废立。“古之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事君》),知行问题上,强调“居近识远,处今知古”(《礼乐》)在学习过程中,“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天地》)但又说,“有行而至者,有不行而至者”;“见而存,未若不见而存者也!”他强调“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述史》)“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礼乐》)但又说,“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礼乐》)“故人明哲保身”。道德修养问题上,认为“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周公》);“识寡于亮,德轻于才,斯过也已!”(《立命》)但也说,“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关朗》)。 王通是第一个明确站在儒学立场上提出“三教归一”主张的思想家,为后来柳宗元吸收佛教思想的主张和宋明理学对佛道二教思想的吸收开了先河,也为儒学的改造和振兴指明了方向。他关于认识目的在于进道观点为后来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关于纳谏与直谏,公朝共议主张成为唐贞观之治一大特色。 《文中子》流行版本有《子书百家》本,《明世德堂》本,宋代阮逸作《文中子中说注》,有《四部丛刊》本和《续左逸丛书》本。 文中子即“中说”。隋王通(门人私谥“文中子”)仿《论语》作是书,由其子福郊、福畤记述。涉及对诗、书、礼、乐、易等经义的诠释,以及他阐发的从政治世和为人处世之道,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崇尚儒家思想。其中《礼乐》:提出“仁义,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继道德而兴礼乐也”,礼“辨上下”、“定民志”,“其皇极之门乎”,乐“伤而和,怨而静,在山泽而有廊庙之志”,强调仁义礼乐的社会作用。《王道》:强调“上明三纲,下达五常”,认为君臣父子关系像“春生之,夏长之,秋收之,冬敛之”那样自然有序,使“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这种关系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不能改变,“大哉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其与太极合德”。《事君》:主张实行“役简”、“刑清”,“以仁义公恕统天下”的德政,强调为政者应“先德而后刑”。《问易》:在道德评价问题上提出“心迹之判”,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意向和行迹效果既有区别又可以统一。还提出儒、佛、道“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主张。宋阮逸作《文中子中说注》,有《四部丛刊》本、《续古逸丛书》本。收入《百子全书》。 文中子见 王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