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数学规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解目标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又称规划论、数学规划论。是运筹学(见运筹学模型)重要分支之一。它应用于最优化设计,资源配置与管理等方面。构成一个数学规划问题的基本要素是:❶决策变量,反映系统内部要作出决策的具体对象; ![]() 满足约束:3x1+2x2+x3=12 x1+2x2+x4=8 xj≥0,(j=1,2,3,4)该例可用图解法求解(图1),图1中各约束方程所围成的阴影区域ABCO上的每个点(包括边界上的点)都是满足约束条件的解,为可行解,该区域为可行域。A、B、C、D为顶点(可行域有时也可能无界)。目标函数f(x)=30x1+40x2,在坐标平面上是随f (x)取不同定值时的一族平行的等值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点,具有相同的目标函数值。如图1中虚线所示。其中通过可行域顶点B的目标函数值最大,所以B点对应最优解,即x1=2, x2=3(百千克)f(x)=180(元)。图解法不适于求解高维问题。丹齐克提出的单纯形法,则是解高维线性规划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基于凸集理论,即线性规划问题在几何学上,相当于满足线性约束集所构成的凸多面体(可行域),每一个顶点对应于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可行解,且满足非负约束,故又称为基本可行解。可以证明,线性规划若存在最优解,必在可行域顶点上达到,如图1中的B点所示。这是线性规划解的一个基本性质。因此,通过顶点的每一次迭代逐次改善目标函数值f(x),当达到某一顶点,不再能改进目标函数值时就得到最优解。单纯形法可以用单纯形表来实现。 图1 两种产品产量的可行域和最优解 对偶问题 任一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原问题),都存在另一个与它互为对偶的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对偶问题。设线性规划的原问题为:目标函数: maxf(x)=cx (7) 满足约束:AX≤b (8) X≥0 (9) 其对偶问题为:目标函数:ming(Y)=Yb (10) 满足约束:YA≥c (11) Y≥0 (12) 式中 Y为1×m列向量。若问题有最优解,两者的目标函数值相等,即maxf (x)=min g(Y)。若原问题有可行解,但无最优解,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有时把原问题变换成对偶问题更便于求解。yi称为对偶变量。当得到实际问题的最优解时,Yi是第i种资源在实现最大利润时的一种价格估计,也称为资源bi的影子价格或机会成本。当yi=0时,表明第i种资源有剩余,原问题中对应的第i个约束方程的松弛变量大于零。当yi≠0时,表明第i种资源已充分利用,原问题中对应的第i个约束方程的松弛变量等于零。在保持原问题最优解的情况下,增加资源投入量△bi,引起目标函数值增量为△f(x)=△bixyi,yi=△f(x)/△bi,所以,对偶变量yi相当于资源bi的边际生产力。敏感性分析 (又称优化后分析)实际问题中,参数aij、bi和cj并非有唯一确定值。当其变动超出允许范围时将使问题的最优解发生变化,甚至不再是最优解。在保持问题最优解的情况下,分析参数aij、bi和cj允许变动的范围,称为敏感性分析。 运输问题 以最小的总运费将物资由m个供应地(称发点)运至n个需求地(称收点)的调运规划问题。这是一类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其数学形式为:目标函数: ![]() 中国在1958年运用表上作业法规划物资调运。1980年以后,线性规划已在中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的劳(力)畜(力)机械优化配备、饲料配方、农业投资分配等方面应用。1984年建立的中国种植业发展结构线性规划模型含8702个变量和3287个约束方程。国际上如1975年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心的线性规划模型(CARD),其中最大的一个模型含75 000个变量和10 000个约束方程。 整数规划 要求全部或部分变量取整数值的数学规划。实际问题中的许多变量,如机器台数、人数等必须是整数,而线性规划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若简单地圆整为整数,其解不能保证是整数可行解或最优整数解。整数规划可分为纯整数规划和混合整数规划。前者要求全部变量是非负整数;后者仅要求部分变量是非负整数。当变量取值限制为0或1时,称为0—1规划。 线性整数规划 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是线性的整数规划。一般是在解线性规划问题基础上,采用分解算法和割平面法求得问题的最优整数解。给定整数规划问题A:minf(x),满足约束 ![]() 分枝定界法 以下面的整数规划问题(A)为例。求: maxf(x) =3x1+x2 (1) 满足条件:![]() ![]() ![]() ![]() ![]() ![]() 图2 分枝定界法的求解 图3 分枝定界法求解过程 割平面法 仍以上例说明。首先求松弛问题(B)的最优解 ![]() x1+2x2+x3=9 (6) 5x1-3x2+x4=14 (7) 然后把非整数的基变量x1和x2用非基变量x3、x4来表示,得![]() ![]() ![]() ![]() ![]() ![]() ![]() ![]() ![]() 多目标规划 研究具有多于一个目标函数问题的数学规划。也称多目标最优化。是数学规划的一个分支。1896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V.Pareto)从经济学角度提出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并用权系数法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1951年库普曼斯(T.C.Koopmans)最先引入了解的有效性概念。用来描述多目标规划最优解的性质,从而给出了多目标最优化的确切含义。农业系统实际问题大多有多目标要求,因而,多目标规划的研究与应用有重要意义。 图4 割平面法的求解 分类 多目标极小化问题通常记为(VMP):V- ![]() ![]() 解的有效性 多目标规划问题一般不存在绝对最优解,即使得各目标同时达到最优,这就需要引入有效解和弱有效解等概念。如果存在一个可行解 ![]() 多目标规划的算法 一般情况下是把多目标规划问题转化为单目标规划问题求解,如约束法、线性加权和法、分层求解法和参考点法。 约束法 设目标向量f(x)有p个目标分量f(x)=〔f1x,f2(x),…,fp(x)〕T,按照各个目标的相对重要性,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设为主目标记为fk(x),其余目标则按设定的期望值b0i转化为(VMP)问题的约束条件fi(x)=bOi,从而构成一个单目标规划问题求解。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可表示为:目标函数: minfk(x) (1) 满足约束:线性加权和法 把多目标规划问题的各个目标,赋以不同的线性权系数ωi,并满足 ![]() 分层求解法 把目标向量f(x)=〔f1 (x),f2(x),…fp(x)〕T中的目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设f1(x)>f2(x)>…>fp(x),然后依优先次序逐级转化为单目标规划求极值。例如,先求解以f1(x)为目标的单目标规划问题,得到最优解1和目标函数值f1*。再求以f2(x)为目标的单目标规划问题: ![]() 理想点法 分别按各个分目标fi(x),i=1,2,…,p,求极小值f*i得到目标向量f*=(f*1,f*2,…f*p)T。由于向量f*的各个分量对于相应的分目标而言是最理想的值,故称f*为(VMP)问题的理想点。但这种状态一般是不可能的。理想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使得所求的目标向量f(x)与(VMP)问题理想点f*的偏差极小。如果把这种偏差视为距离,可以定义一个标量化罚函数 ![]() 动态规划 研究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的数学规划。由于决策过程常常可以离散化为多个决策阶段,故又称多阶段决策。1951年美国数学家贝尔曼(R.Bellman)提出最优性原理,1957年他发表《动态规划》专著。动态规划可应用于管理和最优控制,如农业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农业规划、水资源调度、生产库存与设备更新、农业资源分配、农业运输等。 基本概念 以农产品运输的最短路线问题为例(图5)。农产品由A点运到D点可分为三个阶段,有多条备选路线,求其中运输距离最短的路线。第一阶段由A出发,有两个备选点:B1和B2。若选B1,则B1就是第一阶段的结果,也就是第二阶段的出发点。第二阶段从B1出发有三个备选点:C1、C2和C3。若选C1,第三阶段就从C1开始通到终点D。此时构成一条路线AB1C1D。总距离为AB1+B1C1+C1D=5+4+3=12。有五个基本概念:❶阶段,把一个系统决策过程按时间或空间划分成相关联的子过程。若阶段数有限,为离散决策过程。若阶段数无限,为连续决策过程。在图5中,阶段是按顺序编号的,也可逆序编号。 ❷状态,用以描述系统在各个阶段上的时空位置,如各个阶段的始点就代表该阶段的状态。描述状态的变量称状态变量,常用K表示第k阶段的状态变量,一般每个阶段都有若干个可能的状态,如第三阶段的状态集合为{C1,C2,C3}。若状态是确定的,就称为确定性动态规划,若系统状态是随机的就称随机性动态规划。状态要满足无后效性,即给定某一时刻的状态(称为当前状态),此时刻以前的过程只能通过当前状态去影响以后过程的发展,而不能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 ❸决策,当给定某个阶段的状态x,对下一阶段的状态所作出的选择。描述决策的变量称为决策变量,记为uk(xk),它是一给定时刻状态xk的函数,可以是一组数或一向量。实际问题中决策变量的取值限制在某一范围,称为允许决策集合,记为D(xk),则有uk(xk)∈D(xk)。例如图5中从B1点出发的允许决策集合D(B1)={C1,C2,C3}。相应的路程为{4,6,7},若选取的点为C1,则u2(B1) =C1。 ❹策略,从始点到终点的各阶段决策的序列称为一个策略。实际问题中都存在若干备选策略。全体备选策略称为允许策略集合,记为{u1(x1),u2(x2),…,un(xn)}。各阶段的决策变量uk(xk),(k=1,2,…,n)取值不同就得到不同策略,其中使全过程整体效益最好的决策称为最优策略。最优策略不一定是唯一的。如上例中AB1C1D和AB2C2D两条路线的距离都是12,均为最短,所以有两个最优策略: {A,B1,C1,D}和{A,B2,C2,D}。 ❺指标函数,用以衡量决策过程优劣的一种指标,是x和u的函数,记为V(x,u)。在离散确定性问题中,通常是各阶段指标函数V(xk,uk)的加或乘。上例中求运输距离最短的指标函数就是各阶段指标函数的加: 图5 多阶段决策 贝尔曼的最优性原理 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不论初始状态与初始决策如何,对于先前的决策所造成的状态而言,下余的那些决策必构成一最优策略。它是动态规划问题解法的基本依据,由此导出动态规划基本方程。 动态规划基本方程 离散确定性决策过程的动态规划基本方程为: 动态规划解法的主要特点是把n个变量的极值问题分解为n个单变量的极值问题,而且避免了穷举。 非线性规划 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是非线性函数的数学规划。 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 非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常写成以下形式:目标函数: minf(x) (1) 满足约束:计算方法 目前尚无通用算法。一般都用迭代算法,即逐渐逼近所求的解。通常按约束条件分为无约束极值问题和约束极值问题两大类。 无约束极值问题 在非线性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本身的意义与应用外,它也是许多计算有约束极值问题的基础。 ❶直接法。迭代中仅计算和比较函数值来逐步逼近最优解的方法。计算简便,但收敛较慢,只在变量较少时才适用。常用的有鲍威尔法,单纯形调优法和模式搜索法。 ❷间接法。特点是在迭代中需要计算目标函数的一阶或高阶导数。常用的是以梯度法为基础的最速下降法、牛顿法和变尺度法。设有迭代公式: 约束极值问题 按约束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法。仅有等式约束时,可化为无约束问题求解;兼有等式约束和不等式约束时,可将不等式约束化为等式约束,再进而化为无约束问题求解;兼有线性约束和非线性约束时,可将问题化为线性问题,用线性逼近的方法求近似解。常用的有可行方向法,梯度投影法,拉格朗日乘子法,罚函数法,近似规划法等。 拉格朗日乘子法应用拉格朗日乘子λ把目标函数与约束等式联系起来。设有等式约束h(X)=0,求minf(X)。构造一个拉格朗日函数L(X,λ)=f(X)+λh(X),于是把原问题变为求函数L(X,λ)的无约束极值问题,其驻点条件为: ∂L/∂xi=0,∂L/∂λ=0。如求解minf(X)=4x12+5x22,h(X)=2x1+3x2-6=0,L(X,λ)=4x12+5x22+λ (2x1+3x2-6)。驻点条件为: ![]() ![]() 罚函数法是根据约束的特点构造某种罚函数,然后把它加到目标函数上去,使有约束极值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极值问题来求解。这种惩罚策略使违反约束的那些迭代点具有很大的目标函数值。于是使无约束问题的极值点或者无限地向可行集靠近;或者一直保持在可行集内移动,直到收敛于原来约束问题的极值点。 解的条件 为判断一个算法所产生的点是否为所给问题的解,需要知道解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库恩一塔克条件指出,局部极值点的必要条件是目标函数负梯度-▽f(X)可以表示为起作用诸约束方程的梯度的线性组合。在几何上这种条件表示为: 起作用约束方程的梯度向量构成一个锥体,目标函数的负梯度方向包含在此锥体内。一般地,这种条件并非是解的充分条件,但在约束条件函数都是凸的,而目标函数是凹的情况下都是充分的。 数学规划即“规划论”。 数学规划亦称“最优化理论”。研究目标函数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的极值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在军事上,可以应用线性规划解决兵器分配、部队中各种战斗兵器的配合问题、弹药及军需物资的运输,有限的资材在各机构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