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敦煌汉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

包括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nc Aurel Stein) 1906 -1907年第二次和1913-1915年第三次中亚考古所得的共近一千枚汉简,197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玉门所得九十一枚汉简。后者内容有武帝遗诏及失传已久的秦代字书《苍颉篇》残文。197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敦煌马圈湾发掘所得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是敦煌汉简又一次大发现。《敦煌汉简》一书(中华书局,1991年)较完整地保存了这些材料。1990-1992年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又出土了大批汉简,其中有文字者多达二万三千枚。这批汉简正在整理中,只有少数公布。《文物》2000年5期对此有专文介绍。

☚ 居延汉简   武威汉简 ☛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

指本世纪初以来在甘肃河西疏勒河流域汉塞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竹、木简牍,因最先发现于敦煌而得名。其中包括:1906年至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西北汉代烽燧遗址掘得汉简705枚,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913年至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时,在敦煌汉塞烽燧遗址中又掘得84枚,同时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采得105枚,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现藏敦煌研究院;1944年,夏鼐等在敦煌西北之小方盘城遗址附近掘得49枚,现藏台北市图书馆;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敦煌马圈湾掘得1217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1年,敦煌市博物馆在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采得76枚,现藏敦煌市博物馆;1986—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又陆续采得137枚,分别出土于马圈湾墩等地; 从1990年开始,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对敦煌悬泉遗址进行发掘,到1991年12月初为止,发掘汉简15000多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目前为止,敦煌地区共发掘汉简约17390枚。这些汉简,有些有明确的纪年,从而使人们对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边塞风貌以及汉王朝当年在河西边郡艰苦经营的情形,有了真切的了解,并为研究汉代河西屯戍活动及两汉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提供了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天水放马滩秦简   居延汉简 ☛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

指本世纪初以来在甘肃河西疏勒河流域汉塞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竹、木简牍,因最先发现于敦煌而得名。其中包括:1906年至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西北汉代烽燧遗址掘得汉简705枚,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913年至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时,在敦煌汉塞烽燧遗址中又掘得84枚,同时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采得105枚,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现藏敦煌研究院;1944年,夏鼐等在敦煌西北之小方盘城遗址附近掘得49枚,现藏台北市图书馆;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敦煌马圈湾掘得1217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1年,敦煌市博物馆在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采得76枚,现藏敦煌市博物馆;1986—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又陆续采得137枚,分别出土于马圈湾墩等地; 从1990年开始,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对敦煌悬泉遗址进行发掘,到1991年12月初为止,发掘汉简15000多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目前为止,敦煌地区共发掘汉简约17390枚。这些汉简,有些有明确的纪年,从而使人们对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边塞风貌以及汉王朝当年在河西边郡艰苦经营的情形,有了真切的了解,并为研究汉代河西屯戍活动及两汉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提供了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天水放马滩秦简   居延汉简 ☛

敦煌汉简

甘肃敦煌县、玉门市、酒泉县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简牍总称。1907年斯坦因首次发现,至1981年共发现6批,总计2300多枚。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台湾和甘肃省博物馆。内容多为屯戍文书档案,还有《苍颉篇》、《急就篇》断简及历谱、兽医方等。是中国近代最早发现的汉代简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 在甘肃省敦煌地区汉塞烽燧遗址中共发现汉简约2 400余枚。其中包括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汉塞遗址中掘得汉简708枚, 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合著的《流沙坠简》,首次以汉文形式出版,从而引起轰动,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简牍学。1913年至1915年, 斯坦因在敦煌、酒泉汉塞又掘得汉简189枚。上述两批汉简,现存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城附近获汉简17枚,现藏敦煌研究院。1944年, 夏鼐、阎文儒在小方盘城发现汉简44枚,见夏氏《新获之敦煌汉简》、阎氏《河西考古记》,现藏台北图书馆。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敦煌马圈湾遗址发掘汉简1 217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1年, 敦煌县博物馆在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采得汉简76枚;此后,又陆续在悬泉、小方盘等地采集汉简137枚,均藏于敦煌市博物馆。上述1 420枚汉简,已收录于《敦煌汉简》和《敦煌汉简释文》中。作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汉简对研究汉代河西屯戍活动及两汉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提供了珍贵史料,具有正史、补史的学术意义。

☚ 居延汉简   武威汉简 ☛

敦煌汉简

在今甘肃敦煌汉代遗址中发现的简牍。1907年英藉匈牙利人斯坦因在今敦煌以北,东经93度10分至95度20分,北纬40度的汉代长城遗址中,掘得汉代简牍709枚(内含唐代纸片11枚,一说704枚)。为敦煌汉简发现之始。1913年至1916年,斯坦因又来中国“探险”。1915年在敦煌汉代遗址中再次掘得简牍166枚。其前后所得之简均运至英国,藏于不列颠博物馆及大英图书馆。有关发现经过及出土资料,实物照片先后刊布于斯坦因著《塞林提亚;中亚和中国西域考古记》,《亚洲腹地,中亚,甘肃和伊朗东部考古记》及法国沙畹教授著《斯坦因东土耳其斯坦考察所得中国文书 (Les docnments Chinois decouvertsPgar Aurel Stein danr les Sablesdu Turkestan oriental)》,和马斯伯乐教授完成的《中国古文书简影》等书中。中国学者据上述资料研究敦煌汉简的著作有罗振玉、王国维著《流沙坠简》,张风协《汉晋西陲木简汇编》,以及贺昌群著《流河坠简补正》(载1935年《图书季刊》二卷一号);劳干《敦煌汉简校文》(《居汉汉简考释》释文之部所收);陈直《敦煌汉简释文平议》(载《摹庐丛著七种》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方诗铭《敦煌汉简校文补正》(载《秦汉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均明《流河坠简释文校正》(载《文史》第十辑,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完整的资料为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日本学者伏见冲敬也在《汉晋木简残纸集》(二玄社1966年出版)对敦煌汉简作过校释。从刊布之资料可知、敦煌汉简质地大部为当地出产之木材,所记载内容最早为天汉三年(前98),最迟为永兴元年(153)有关边郡日常生活,军事、行政等官、私文书,和《仓颉篇》、《急就篇》及日历、方书等。1944年春,由当时的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共同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沿斯坦因走过的玉门关、阳关及汉代防线遗址再调查。团员中的向达,夏鼐等先生又在敦煌遗址得到简牍48枚。1948年夏鼐发表《新获之敦煌汉简》(载《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公布了释文、考证及照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