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故城遗址
即沙洲故城遗址。在中国甘肃敦煌县城西的党河西岸,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咽喉孔道。从内地到西域经此,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墙一倍。城内南部有白马塔,为后秦所建。相传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传经 (佛教),曾瘗白马于此,后建塔志之。塔九层,高约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建”等字。汉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在此设置敦煌郡。李 于西冰庚子元年 (公元400年) 在此建都,永建二年 (公元421年) 北凉沮渠蒙逊率众二万,三面起堤,以党水灌城,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 (公元619年) 在此置洲,因南有鸣沙山而得名。宋景祐初年地入西夏,元、明复置州、卫。清常钧《敦煌杂钞》卷二沙州卫条云:“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汉敦煌郡治,经党水北冲,圯其东面。清雍正三年故城东另筑卫城。”即现敦煌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