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散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散官 散官表示官员等级而无实际职掌的一种官称。宋沿唐制,置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共三十一阶。元丰改制以后废。另外,闲散无职掌官员有时也被称为散官。 ☚ 寄禄官 阶官 ☛ 散官 散官有名而无实际职守之官。其始汉代朝廷对大臣重僚于本官外再加赐其他虚官名号,至隋时便定散官之制。唐代以散官定各官班位,而以职事官定其职守,散官一般以资而叙,职事官则由君王量才任用,结果往往造成高散官低实职或低散官高品级实职的情况。这在唐末、宋代尤甚,例如象吏部尚书这样的官名,在宋也可成为寄禄官,而吏部尚书的实际职事,却另派知审官院者掌之。明代表示阶级的散官,与职事官已逐渐接近,如七品知县加有五品衔者,即授以五品阶官——奉政大夫。当时无职之人,也可得虚衔而封典,按散官品秩穿用章服等。例见第五十五回。 ☚ 明府 六部 ☛ 散官唐代对有官阶、无职掌之官员的称谓。与职事官相对。唐《职官令》:“无执掌者为散官”。唐朝制度:官员获取任官资格、具有一定官阶后,即使并未授予确定的职务,亦享受与其官阶相应的俸禄和特权,此时官员为散官。获取官阶后的官员再被授予一定职务、因而具有确定职掌时,即成为职事官。散官又分为文散官与武散官两种。《新唐书·百官志》: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29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共45阶。散官授职时,其所授职事官的品级与原散官品级不一定一致。低品级散官任高品级职事官时,称“守某官”;高品级散官任低品级职事官时,称“行某官”。同品级散官的特权比职事官稍少。《唐律疏议·名例》:“文武职事官四品以下、散官三品以下……犯死罪者,并为上请。” 散官 散官又称散阶,是一种附加性官衔,表示一定的级别,与实际职掌和俸禄无关。其制始于汉。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置散官骑从。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 (404) 置散官五等,如百官有缺,于中补擢。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487) 置散官100人。隋朝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散官仅以加文武官之有德者,不理事。唐代又分文武,为加官或阶官。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四十五阶。规定九品以上职事皆带散位,散官与职事官品级并非一致。有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务者,称“守某官”,亦有高级散官而任较低级职务者,称“行某官”。北宋前期沿唐制。太宗初年,为避 (光义)讳,将文散官中的正议大夫改为正奉大夫,通议大夫改为朝奉大夫等。京朝官和选人,遇郊祀等庆恩,每次加五阶; 到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加一阶。武官诸司使以上,如使额高者加金紫光禄大夫阶; 内殿崇班初授,加银青光禄大夫阶。神宗时改革官制,废除了散官阶。此后,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如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副使、团练副使、州别驾、长史、司马、司士、文学、助教等。金、元用以表示官员品级,有文、武等各类。明代一称阶官,指加散阶的官员。散阶属荣誉称号。文、武官及宦官散阶时有变动。散官给授与考满相关,官员授职,即于对应品级内初授散官,三年初考,六年再考称职事者始得升授、加授散官。清朝凡文、武官员封赠,各有十八阶。 ☚ 职事官 加官 ☛ 散官sǎn guān闲散没有职事的官称散官,其制始于汉朝,其名始于隋,金元以后也称官阶为散官。汉朝对大僚重臣于本官之外加赐名号,而实无职守;魏晋南北朝因之。到隋朝,始定散官之制;散官称号表示官的级别,职事官称号表示官的职务。唐代文散官共二十九阶,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等;武散官共四十五阶,有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怀化将军、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等。唐代以散官定班位,以职事官定其职守。职事官的品级与散官的品级,也许一致,也许不一致。散官按资而叙,职事官则由君主量才任职,故有时职事官品阶很高,而散官之品阶则较低。到唐末,低级武官其散官品阶则很高。到了宋朝,原唐代的散官、职事官的品阶仅表示身份,表示俸禄的高低,而真正的职务,则另有名称。元丰以后,才复依唐制。明朝则职居几品,即授几品官,故无散官之名。到清朝,有高品阶之衔而任低品之官者,如县官为七品,也许由五品衔的担任;另外,清代无职之人,也可得虚衔封典,如五品空衔,即可得奉政大夫之阶官,其章服即可按五品之制。见《通典·职官十六》、《新唐书·职官一》、《历代职官简释》。 散官指无具体职务,唯假以章绶、禄赐、班位以表明品级的官号。汉时已有,但无散官之称。北朝时始称其为散职,隋唐因之。当时的散官多以门荫得之,然后再根据劳考进叙。唐代规定,文散官自四品以下番上于吏部,武散官则番上于兵部。此外,九品以上职事官也都带散位,谓之本品。由于它是衡量一个官员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尺度,因此很受重视。宋称为寄禄官。 散官亦称阶官或寄禄官,为无实际职务官员的总称。北周仿《周礼》之制设置六府,改易百官之名,然𠂤汉魏以来的侍中、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仍然设置,但无实际职掌,其中侍中,散骑常侍为加官,不著品,其余自正八命以下以至一命,依次而定其阶。至唐始定出较整齐的散官制度,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四十五阶。唐制以散官定班位的次序,而以职事官定其职守,散官低于其职事官者,称为守某官,散官高于其职事官者,称为行某官,待遇依散官的品级而定。宋代承唐末之弊,不以散官为重,但以定制的省、部、台、监寺各官为官员叙阶之称, 而别以职事为差遣。例如刑部尚书仅表示其身份,实际并不管刑部之事, 刑部的职掌另由以“知审刑院事”为差遣者掌管之。故唐代的职事官至宋则为寄禄官,仅表示官阶的高低。可称之为本官阶。而差遣实际上是宋代职事官的别称。宋初除以本官阶表示身份外,又沿袭唐代散官之制,其品阶、名号一仍唐旧,实际上仅为虚名,并无什么作用。所以元丰改制时又重行规定,以阶官定文武官员的品秩,按资叙迁,章服与俸禄均依官阶而定。内侍与医官亦均有其寄禄的官阶。金元的散官,大体沿唐宋之旧。明散官自作为正一品升授之阶的特进光禄大夫,至从九品初授之阶的将仕佐郎,共分四十二阶;武散官自作为正一品升授之阶的特进光禄大夫至从六品初授之阶的忠显校尉,共分三十阶。文武阶官均按资叙进,其阶官与职事官已逐渐接近。至清代则官居某品,即授某品的阶官,阶官遂成为虚文。凡五品以上阶官均称大夫,均由诰授,六品以下则称郎,均由敕授,如因子孙而得者则称诰封或敕封,已故者则称诰赠或敕赠。 散官职官范畴之一。北宋政和三年十二月,定散官为十等,南宋沿置之,即:节度副使、节度行军司马、防御副使、团练副使(以上从八品),州别驾、长史、司马(以上正九品),州司士、文学、助教(以上从九品)。其职能:❶安置贬降官,贬降官只给半俸; 别名散秩。《宋诏令》卷208《苏辙散官安置制》:“黜居散秩,投置遐陬。……可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