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文体名。散体赋在题材上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极力渲染君国声威气势,即所谓“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文心雕龙·诠赋》),而写法上又以繁富的辞藻从多维的角度进行不厌其繁的铺排夸饰,这就造成篇幅巨大,结体宏伟,往往表现为数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故散体赋又称为散体大赋。参见“散体赋”。 ☚ 散体赋 韩李 ☛ 散体大赋 ☚ 古赋 骚体赋 ☛ 散体大赋赋体的一种。它产生于西汉,是汉代赋体文学的代表。它一般采用主客对话的方式,假设问答,构成赋文,赋文前往往有序言说明创作的缘由和主旨;韵散间出,散文意味较浓,问答体一般首尾用散文,中间用韵文,非问答体则大多首用散文,中间和结尾部分用韵文。在语言上,它的显著特点是词采华丽,辞藻富赡;创作手法上,它的基本特征是铺张扬厉,大量使用对偶、排比、夸张、铺叙等修辞手法,务求穷形尽相。它的题材多是以宫室建筑、山川风物、帝王田猎、歌舞声色为主,夸耀帝国的富庶和强大,为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但篇末往往归于劝诫讽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代表作品有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