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教育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教育诗》《教育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教育家马卡连科(1888—1935)的长篇小说,共分三部。写马卡连科从事教育、改造犯罪儿童的教育经历。1920年9月,马卡连科受命在波尔塔瓦创办了一个童犯劳动教养院。教养院的首批6名少年违法者,蛮横无理,不服管教。马卡连科对学童们循循善诱、耐心启迪,与他们一道上山砍柴,度过了第一个劳动日。从此,教养院不断克服困难, 逐步形成一个战斗的集体。 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性劳动,教养院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后来,他们在鼓乐声中迈向了用自己的劳动双手建设的新居——特烈普凯田庄。1928年,教养院办起了7年制学校,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品深刻地描写了一批少年违法者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成长为新人的历程,展示了集体劳动的热情,说明了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手段,而且是教育人的有力工具。马卡连科把劳动、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使教养院集体主义不断巩固。作品还描写了教养院在前进道路上同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研究儿童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征服了代表旧势力和旧影响的库里亚教养院。这部作品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已成为苏联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家的指南。 小说由回忆录、特写、日记、政论文、中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组成。议论与叙述相结合,幽默与严肃相糅。作品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划个性鲜明的学童形象。它也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他所经历过的苦闷、疑惑、 动摇而后树立起乐观坚强信念的道路。 作品具有真正的“诗”的特点,充满着乐观的、浪漫主义的情调。 《教育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代表作。1925年开始撰写。全书分3部共61章。1933年《教育诗》的第1部被选入《第十七年》文学作品选集。1935年,《第十七年》、《第十八年》文学作品选集相继刊登了《教育诗》的第2部和第3部。莫斯科文艺出版社于1934、1935年和1936年分别出版了《教育诗》第1部、第2部和第3部的单行本。1934~1937年间,《教育诗》陆续出了3版;1935年和1936年又用乌克兰文出了2版。1937年,《教育诗》合订本问世。俄罗斯联邦教科院和苏联教科院出版的《马卡连柯全集》中都收入了《教育诗》。作者生前《教育诗》就已有英文、法文和荷兰文译本,在国外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该书中译本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马卡连柯全集》第1卷。 教育诗 《教育诗》jiaoyushi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第一部长篇教育文艺著作。1933年秋天,马卡连柯在高尔基的鼓励与督促之下,把自己1925年开始写,1928年完成的《教育诗》第一部分寄给了高尔基,其后于1934、1935年先后把《教育诗》的第二部分也寄给了高尔基,高尔基对这部长篇著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给马卡连柯的信中称赞道:“据我看来,《教育诗》是你的成功之作,不必说这本书主题的意义,不必说那趣味横生的题材,你妥善地分析处理了这些题材。并且把握住了故事的正确、生动和真实的风格。在故事里,你的幽默笔调是非常恰当的,简直不能再好了。”(1933年3月25日《高尔基致马卡连柯》的信) ☚ 教育学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 ☛ 教育诗 《教育诗》Jiaoyushi苏联作家、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他在高尔基工学团从事教育工作中的真人真事写成的长篇小说。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高尔基工学团的初创及其艰苦的生活和斗争, 以及这个集体的形成。第二部分描写工学团的特征, 它的成长,经济情况和学童们健康状况的好转,劳动和集体教育在工学团成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三部分描写工学团团员迁到新址库良日后, 依靠集体的力量帮助库良日280个堕落儿童,使他们转变过来。马卡连柯在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要用新的方法塑造出新人来。马卡连柯在改造这些染上恶习的青少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劳动教育、集体教育和纪律教育。在高尔基工学团,改造的奇迹首先是学童通过参加劳动的途径完成的。学童们对劳动意义的认识,他们的劳动热情的逐步提高,标志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学童们由参加的劳动并非自愿到沉醉于劳动的喜悦之中,最后把劳动作为自己的需要,劳动已成为孩子们的欢乐。马卡连柯把劳动看作具有巨大作用的教育因素,成功地把劳动、生产和教育结合起来。工学团是有学校,有农业劳动,有各种小型工场可以从事生产。马卡连柯特别重视这个集体的形成和集体精神的培养,在对库良日学童的改造过程中,充分显示了高尔基工学团集体的力量。在纪律方面,高尔基工学团实行混合联队制度,实行军事化,使学童们认识到必须爱护集体的荣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集体的要求。《教书诗》这篇著作,用形象的、艺术的手法总结了无产阶级教育经验,对前苏联以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 论共产主义教育 声乐 ☛ 教育诗 《教育诗》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马卡连柯(1888~1939)的长篇小说。根据作家在高尔基劳动教养院的8年亲身工作经历写成。 ☚ 日瓦戈医生 日日夜夜 ☛ 教育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著。教育文艺作品。1935年写成。是其领导高尔基工学团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共3部。第1部描述工学团初创时期与困难斗争的情况,第2部介绍工学团集体的特征及其在教育上的作用,第3部描写工学团成员在迁址后如何帮助教育新收容的流浪儿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