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教育发展战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发展战略Jiaoyu fazhan zhanlue

国家或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社会发展总目标而作出的有关教育的全局性谋划。“发展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内,近年来才用于教育领域。教育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它将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去考察,从总体上把握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人口、民族、文化诸因素的内在依存关系以制定教育未来发展的决策构想和发展部署。教育发展战略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教育总部署和决策构想,相对于具体的教育发展规划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是指导具体教育规划的纲领性思想。教育发展战略是以对未来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预测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具有预见性,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预测,它是在发展战略思想和目标上可以选择的和进行了选择的谋划体系。在我国,教育领域现阶段具有战略意义的总体性问题主要是:如何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我国教育事业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泛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研究手段,将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组织跨系统、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990—2000)》,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已纳入宏观决策的范围,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投资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 ☛
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发展战略是对教育事业全局性的规划,是指导教育未来发展的总体策略和方向。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能否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教育好比是国家金字塔的根基,一切事业都是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的。只有搞好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才能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地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着重论述了教育发展规律与方针、政策。1983年10月,他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明确提出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三个面向” 这一战略思想是邓小平整个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科学分析国情、把握世界形势以及预测未来为基础的。实现现代化是振兴中华的长远目标,只有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同时,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动态的,它在空间上指向开放的世界,在时间上指向延续的未来。因此,必须准确理解 “三个面向” 的科学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战略地位,为适应我国的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为中心工作服务。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早在1977年5月他就明确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邓小平论教育》第24页)实现现代化需要发展教育,在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更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而造就这样的一支队伍,正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首要任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教育事业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好更多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为此,教育要做好以下工作。
❶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 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论教育》第58页)
❷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强调,以革新教材内容为突破点,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科学文化的最新内容取代教材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使教材能反映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❸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保证了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他是使学生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出了新路子,即职业教育的发展。
❹向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化教育,其中教师是关键。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可以说,只有有了面向现代化的教师,才会有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的人才。邓小平认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
教育要面向世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多年来的闭关自守局面,实行了对外开放。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必然要面向世界,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东西,以适应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需要。教育要面向世界,首先需要了解世界,注意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 (《邓小平论教育》第24页)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在的关键是要有发奋图强、尽快改变落后的决心和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邓小平说:“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我们的教育要积极面向世界,学习、吸收国外先进东西,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与世界的交往与竞争中,促使我国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邓小平就此作了许多具体指示: 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 把外国人请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办教育、搞技术改造; 请外国著名学者来讲学; 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国外一切先进成果,发展我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同时,我们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邓小平说,“开放政策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风险,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会被带进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18页)对于资本主义的东西,一定要有分析批判的态度,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要提醒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要批判地接受资本主义的东西。总之,我们要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最终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教育要有长远的打算,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办好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要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现阶段的需要,而且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而,要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和劳动后备大军。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我们培养训练专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的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 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邓小平论教育》第63—64页)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同时满足现代化建设当前一段时间和未来时间尺度上对人才的需要,根据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提前做好人才准备工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基础和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只有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才能促进中华的振兴,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邓小平教育改革理论   教育的培养目标 ☛
000002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