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教育传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教育传说

教育传说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传说中的三皇(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大都到过山东,有的就生息在山东,其子孙世世代代在此繁衍。三皇时期,对我国古文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传说上古伏羲氏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尸子》亦说:“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传说反映了太皞之时,渔猎经济已大发展,并产生了较结绳记事进步的记事符号——八卦。“太皞之时,始制嫁娶”,当时的婚姻形态已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神农氏时,制作耒耜,播种百谷,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是农业大发展的时期。黄帝时期,尤为进步。至今仍把一切文物制度推原于黄帝,认为黄帝是“人文初祖”。关于他的传说颇多,如用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等等。说明此时,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有了多方面发展,社会生活进一步丰富。这些文明进程给予教育以很大影响。“包羲氏(伏羲氏》)没,神农氏作。 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经·系辞》)说明,在生产大发展时期,教育伴随生产活动的进行而进行,并给予生产以指导。随着文化日渐发达,医学、天文、算数、舟楫、住室、衣裳等都有所发明,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培养出了多方面人才,如黄帝时的“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等。但三皇时期的教育仍没有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处于自然形态。虞舜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了劳动产品剩余,少部分人可以在别人的供养下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尚书·舜典》称:“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夔”与“契”都是管教育的专职人员,典乐之教与五常之教也不同于教民以渔和农作。此皆说明教育已开始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有了专门化发展倾向。在教育的早期分化中,等级性便已表现,教“胄子”(国子,郑玄解)与教百姓是不同的。又有《礼记·明堂位》记:“米廪,有虞氏(舜)之庠也。”《礼记·王制》进一步解释:“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国老”与“庶老”也是身分不同的老人,虽都“养”(“庠”为学校名,本义为“养”,)在那里,从事教育工作,但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原始社会教育曾有“声教讫于四海”的时期。当时没有文字,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音乐教育非常发达。据说,太昊时,作《立基》之曲,欲渔猎丰收;黄帝时,命伶伦造律吕,命荣猨作钟,命大容作《咸池》之乐;少昊时,作《九渊》之曲,有谐人神,和上下之功;颛顼时,作《承云》之曲,能调阴阳、享上帝、朝群后;帝喾时,作《六艺》之乐;帝舜时,音乐水平更高,设立了专门典乐之官——夔,创作了大型乐舞《箾韶》。孔子听过《韶》,称其尽善又尽美,听后三个月不知肉味。音乐在这时作为培养人的一种重要手段,“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四语教国子以德。”据董仲舒说,成均是五帝之学。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由此推论成均之学以乐教为主,进一步证明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发达。舜时期的教育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尧舜时期,父权制已确立,为这种生活方式服务的社会伦理方面的教育以强调“孝”为主。舜在“父顽、母嚣、弟傲”之家。“能和以孝”,是当时最崇尚的道德,也是尧选取舜的主要原因。舜登帝位后命契“敬敷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常之教。说明对这方面教育的重视。舜时期教育还有军事方面的内容,据《竹书记年》说,入学初用万。万舞是干戚舞,这是当时军事生活在教育中的反映。《尚书》载,“朴作教刑”,这说明当时的教育已施用了强制性的手段。

☚ 教必正业   教学相长 ☛
000038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