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科技
科学技术的源泉在教育。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始终把科技和教育工作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他指出: “经济与教育、科学,……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250页)他深信教育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说: “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100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 (《邓小平论教育》第148页)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1) 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实现的基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性手段和强有力的支柱。
❶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这个任务需要教育来完成。
❷教育是传播、推广科技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是传播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园地; 同时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尤为明显。
❸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8页)即科学技术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劳动者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合格劳动者。
(2) 当代社会更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革命把世界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如何有效地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已成为国际上人们关注的大事。邓小平对此也有许多重要论述和指示。
❶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在教育工作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培养的建议。
❷要利用外国智力,努力吸收和借鉴世界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同时,我国教育还要打破封闭的办学局面,加强国际交流,也要创造条件让国内人才出国留学,以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
❸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针对我国广大职工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邓小平提出: “有计划地对大批干部、工人进行正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就是一种能够收到很好效果的智力投资。要使全体干部、工人充分理解这种培训的重大意义,逐步把这种培训变为适用于全体干部和工人的经常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1—362页)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让职工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有利于改进经济管理,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进行技术改进和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❹重视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高校不仅负有培育一代新人的任务,而且应担负起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成果的任务,发挥它在国家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今后大学有三大任务,一是学习,二是生产,三是科学研究。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的观点,邓小平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他还于1977年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讲到: “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他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学校的科研能力会逐步增强,科研的任务还要加重。朝这个方面走,我们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就可以快一些。” (《邓小平论教育》第39页)邓小平的这些意见,充分估计到了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层次化、向两端发展的趋向:大量的高校向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发展,少数大学向技术的高精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