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教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教习 教习官学的教师。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为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来改为吏、礼二部侍郎二入)任教,称为教刁。清代沿置。做教习满三年,照例授职,可做县官。 ☚ 芜湖关 摽梅之候 ☛ 教习 学官名。明代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二部侍郎)任教,称为教习。另外,各官学也设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任教的人也沿称教习。 教习 教习❶旧制称教员(师)为教习。 《管子·幼官》:“器城不守,缠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史记·李斯列传》:“高(赵高)受诏教习胡亥。”梁简文帝《纪君何先生墓志》:“聚徒教习,学侣成群。” ☚ 挥拳 放胆 ☛ 教习jiào xí❶指戏曲教师:一时,梨香院的~带了文官等十二个人,从游廊角门出来。(五四·1272)这些人原是买的,如今虽不学唱,侭可留着使唤,令其~们自去也罢了。(五八·1367) 教习 教习即“教员”、“教师”。章太炎《与汤国梨》:“假令稍有学业,则身作~,亦可自谋生计。”江瀚《与陈垣》:“三小孙隆~日语一节,务祈留意为感。” ☚ 塾师 教员 ☛ 教授 教授教(~习;~会) 授 另见:教师 讲说 教育 讲解 学生 学习 ☚ 教授 教书 ☛ 讲授 讲授讲传 ☚ 教书 传授 ☛ 教习❶明清掌教翰林院庶吉士的官员。初无定制,明宣德五年(1430)始以翰林学士及詹事府坊局官中择资望高深者一二人请旨充任。万历以后,专以吏、礼二部侍郎掌之。清沿置,又有“大教习”、“小教习”之分。参见“庶常馆”。 教习 教习官名。清代国子监有教习官。明、清的翰林院掌修国史,由高级官员领教习事。即在翰林院称教习,是学士或大臣的职权,不是官名。《清史稿·职官志二》:“国子监……教习,俱满洲1人,蒙古2人,汉4人,(恩、拔、副、优贡生内选充)。”《明史·职官志二》: “庶吉士读书翰林院,以学士1人教习之。”《清史稿·职官志二》: “庶吉士入馆,分习清、汉书,吏部疏请简用大臣2人领教习事。〔初以内院学士为之,侍读官亦间有与者。后令掌院兼其职。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始以工部尚书领之,自是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并得充之。是为大教习。其小教习由掌院选派,始于康熙三十三年。雍正间停止,高宗复旧制〕。” ☚ 教师 教头 ☛ 教习 教习❶明清学官名,掌管课试之事。明宣德时期始设学士训课庶吉士,称为教习。万历以后,不再设专职教习,而以礼、吏两部侍郎掌其责。清代,在翰林院设庶常馆教习,以满、汉大臣各一人充当。各司设小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充任。各官学也设教司。( 《清通志·职官略一》) ☚ 教头 艄公 ☛ 教习中国古代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代沿用。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教习。 教习见“教官”。 教习明清时代学官。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任教,称为教习。清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清末兴办学堂(包括维新派所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教习学官名。明始置,见“总教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