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xiào yòng效力。独孤及《送阳翟张主簿之任》:少年当效用,远道岂辞艰。 效用 效用的意思,效用的近义词,效用的反义词,效用的造句 效力和作用。 [近义]效力 功效 [造句]我们要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用。 效用的意思,效用的近義詞,效用的反義詞,效用的造句 效力和作用。 [近義]效力 功效 [造句]我們要充分發揮水庫的效用。 Xiao Yong De Yi Sai ,Xiao Yong De Jin Yi Ci ,Xiao Yong De Fan Yi Ci ,Xiao Yong De Zao Gou Xiao Li He Zuo Yong 。 [Jin Yi ]Xiao Li Gong Xiao [Zao Gou ]Wo Men Yao Chong Fen Fa Hui Shui Ku De Xiao Yong 。 功效;效用ɡōnɡxiào xiàoyònɡ【同】 都是名词;都指有利的作用和好的效果;多用于书面语。 【异】 “功效”侧重指方法、事物本身的性能、作用及其所能达到的效果;有时可和“功能”换用;适用范围较广;也可用于口语。[例]这种新药对治疗心脏病有特殊~。“效用”侧重指方法、事物等所起的实际作用或所达到的实际结果,一般不能表示事物本身的性能;不能和“功能”换用;适用范围不如“功效”广。[例]使用方法对了才能充分发挥~。|这种药不错,~持久。 效用xiàoyòng功效和作用 △ 药的~。 【同】效力 效用xiàoyòng〈名〉功效和作用:发挥水库的效用。 【同义】成效︱功效︱效能︱效益︱效用。 效用(同)效力 效率 效用xiào yòng功效和作用。1884年姚文栋译《日本地理兵要》卷十:“桦: 性质效用与得抚岛产出者同。山腰多是此树及赤杨覆之。此两木,虽乔木之性,如遇暴风或积雪,即其质抑损,不能高长,只丈五六尺。”1903年《通州师范学校章程·学课章程》:“博物: 植物授形态构造生理分类效用。动物授形态构造生理习性特质分类效用。”1916年何述曾《土壤学》第二编:“腐植酸亦于可给态养分化成上有大效用焉。” 效用xiào yòngполéзность;эффект вность效力2 效力2效能 效当 效力和作用:效用(发挥~) 一定时间内能发生的效用:时效 效用相同:等效 药物的效力:药力 肥料的效力:肥效 后来的效力:后效 余效(自有~) 有效力:得力 产生效果:起作用 发生效力:见效 生效 奏效 事情初见成效:打响 短期内很快就取得的成效:速效 用药效果非常好:药到病除 失去效力:失效 没有效力:无效 (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效力) ☚ 功效 效验 ☛
作用 作用用场 用处 效能 效用 功力,作用:力道 内外相互作用:表里为用 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功力 功效 功能 自然创造或生长万物的功能:天工 自然界自身发展繁衍的功能:造化 老年人的作用:余热 酒的兴奋作用:酒劲 饮酒后,酒对人的刺激作用:酒力 酒势 人或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功能:职能 司用 较慢出现的作用:后劲 微小的作用:锥刀之用 大的作用:远用 神妙的作用:妙用(~无穷) 灵用 微妙的作用:密用 积极的作用:价值 金钱的魔力极大:钱可通神 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能办到,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 (对事物产生影响、效果:作用)
另见:功效 影响 效果 用途 帮助 ☚ 作用 有作用 ☛
功效 功效效(效能;效功;效用;效力;效回;劳效;事效) 功力 功效和效果:功果 功效和利益:功利 事功 目前的功利:近功 巨大的功利:丰功厚利 酒的功效:酒功 药品的功效:药效 药效温和:平和 实际的功效:实效 事效 功实 表面的功效:阳效 多种功效:众效 近时可见的功效:近效 长远的功效:远效 明显的功效:明效 显效 特殊的功效:特效 很小的一点功效:尺寸之效 取得功效:奏(奏功) 有功效:管用 管事 见到功效:见效 见功 奏效 立刻见效:立竿见影 现世生苗 见世生苗 立竿见影,见效迅速:其验如响 见效很快:吹糠见米 功效快:功捷 效能高的:高效 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事捷功倍 功效少:寡功 没有功效:无效 失去功效:失效 失灵(功能;效率:功效)
另见:效果 功能 作用 ☚ 功效 效力2 ☛ 效用xiào yòng❶功效;作用。刘禹锡《代谢墨诏》:“励精吏理,~~著明。” ❷效力致用。独孤及《送阳翟张主簿之任》:“少年当~~,远道岂辞艰。” 效用❶效力致用。《尉缭子·武议》:“起兵,直使甲胄生虮(虱)者,必为吾所效用也。” ❷宋代军士名称,又称“效用士”。北宋中期,陕西一带边防军中已设置。成分比较复杂,有壮健罪犯发配到这里戴罪立功的,有当地豪民富户、官员子弟和门客、举人在军中挂名领取军饷的;也有无作战机会的军曹、军士自愿参战的。神宗时规定效用以武技、勇力自愿应募,平时居家教习,战时征发参战。北宋晚期,效用逐渐演变成禁军中的一种高级军士。南宋初,效用在正规军中数量大增,形成效用和军兵两级制。孝宗时规定“招七分军兵,三分效用”。效用的俸禄待遇高于军兵几倍,脸部不刺字,而手背刺字的规定又不统一,故事实上往往不刺字。效用的出现和推广,是宋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它部分地废除了黥兵制度,反映了兵士社会地位的提高。 效用utility❶物质或劳务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或有用性。是物质或劳务的客观属性。 ❷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西方经济学常用概念。认为效用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范畴,它是指心理上感觉到的满足。不同的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方面是不同的,其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要。衡量效用大小,常用效用单位util。 效用 效用产品的功效和作用。主要是指具体使用的器物,在实用方面所具有的效能,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常与功能连接在一起,两个词有相近的意思。 ☚ 功能 实用 ☛ 效用 效用Xiaoyong工艺美术品的功效和作用。主要是指各种用于日常生活的器物,在实用方面所具有的效能,发挥本身作用的程度如何,具体的应用效果如何,这个专业术语在应用时,常与功能连在一起,接在功能之后,既具有相近的含义,又为了加强说明其内容。 ☚ 功能 实用 ☛ 效用❶一种物质资料或劳务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或有用性,指物质资料或劳务的客观属性(客观效用)。 ❷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习用名词,指人们在消费物质资料或享用劳务时所感受的满足程度,决定于各人的主观评价(主观效用)。 效用❶功效,作用。 ❷宋代军士名称。宋神宗时,效用平时居家教习,战时征发参战。 效用Utility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即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效用不同于客观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包括两层含义: ❶商品本身需要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自然属性,即物质性和可得性; ❷商品有无效用或效用大小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经济学家们试图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基础,因此,将效用的概念引入经济学。但由于效用具有主观性,其衡量和加总非常困难。 效用指商品或服务具有的满足消费者的欲望或需要的功效;也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获得满足的程度。一种商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服务是否有消费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服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既定欲望的功效。“效用”这个概念可用来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动力,并用它来衡量消费者偏好的程度。对效用曾有两类不同的理解:一是客观效用论,一是主观效用论。前者侧重于商品或服务本身所具有的有用性,后者侧重于人们主观上对该商品或服务在满足人类欲望方面的感觉。早期的效用论以客观效用论为主,19世纪70年代以来主观效用论占有主导地位,并成为消费理论的基础性概念。关于如何测度效用,先后出现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基数效用论,第二种是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是边际效用学派兴起时所持有的一种观点,认为商品或服务的价值由人们消费该商品或服务时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来决定,且效用可用类似于衡量物品重量的基数如1、2、3等来加以测度。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70年代兴起了“边际革命”,主张用人们的主观效用来决定商品的价值,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边际效用。序数效用论是与基数效用论相对的一种理论,认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偏好次序可用诸如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加以描述,并以此作为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与效用相对,负效用是指某种商品或服务引起人们不舒适或痛苦的程度。 效用 效用Utility占有、使用或者消费商品(包括提供的服务)而得到的快乐和满足。“效用”一词最初见诸心理学,用以说明人类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行为现象。一个人得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好比追求到了“快乐”,这种快乐就是效用;而花钱则恰如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就是反效用或叫负效用。包含在某种商品里的效用,是从该种商品中所具有满足需要的各种质量中引致出来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和心理感受,具有不可计量性。效用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不同,某种商品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具有不同的效用。 ☚ 六、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及主要经济学派 边际效用 ☛ 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换言之,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该欲望的能力。 ☚ 预算线 总效用 ☛ 效用 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后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可以说,效用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即效用本身同消费是否产生舒适感没有必然联系。此外,效用也不具有伦理学意义。如吸毒从伦理学看是坏的,但毒品能满足吸毒者的欲望,它就仍具有效用。 效用就愿望而言,纯粹是主观概念。它明显不同于某一意图的适用性或适合性。18世纪和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家曾在主观意义上使用过这一术语,但他们并不清楚区别何在。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 中的一段著名论述证明了这一点,他写道: “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1972,P.25)。这段话受到许多人的批评,说他的话等于说效用不是物品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这样斯密所说的效用,不是主观意义上的期望,而是就其正规、客观意义上的“有用” 而言的。 虽然效用这一术语有着微妙的含义,多数古典经济学家对此并不热心,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在广泛意义上使用期变或愿望这一词。对李嘉图 (David Ricardo) 和古典传统中包括J·S·穆勒 (J.S.Mill) 和凯恩斯 (Caines) 在内的其他主流人士来说,为使商品有价值,效用是必要的,但并非充分条件。这样,所涉及到的效用一般是对购买者来说的总效用,或特定数量的效用。 在1830年以前,多数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理论完全解释效用、需求和市场价格的关系,而且对此也不关心,但大约在1830~1870年之间,他们开始试图弄清这些关系,要完全地解释效用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区分总效用和效用增殖,以及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法国工程师A·J·迪皮特 (A. J. Dupuit,1844)对此做了突出贡献。他提出了边际效用概念并阐述了其与需求曲线的关系,还把分析扩展到证明需求曲线下的总面积表示商品所引致的总效用上; 从总效用中扣除生产者总收益,就得到他原来称作的 “消费者盈余”。德国的赫尔曼·海因里奇·戈森 (Hermann Heinrich Gossen) 则进一步阐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且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为了使能够满足各种欲望的任一商品提供的满足最大,商品必须在各种用途间进行分配,以使商品边际效用均衡。 1871年开始的 “边际革命” 中,效用分析的观点及其在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杰文斯 (W·S·Javons) 真正把效用理论摆在经济著作结构的中心地位,他强调指出“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并提出 “政治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对于效用条件下的完全准确的研究调查之上” (1871)。这样看来,杰文斯与其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持有相同的观点,即要从效用的角度解释价值理论必须超越需求和供给现象,而不是从劳动上作解释。瓦尔拉斯(Walras) 对于同交换问题有关的效用处理与杰文斯的处理实质上是一致的,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瓦尔拉斯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市场现象而不是消费上。他认为在效用理论中起推动作用的是,所有的交换者都力求使他们的各不相同的需求获得最大满足,这种满足是市场上得到的。而另一位边际革命代表门格尔(Menger) 更注重效用概念的发展。在理论论述中,门格尔使用了与斯密使用含义极为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且把“效用”视为一种商品同人类需要的抽象关系,类似于“有用”这一普遍词,但与价值并没有数量关系。边际革命的这三位先驱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效用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其核心渐被西方学者接受。 1890年马歇尔 (Marshall) 的 《经济学原理》 的出版,提供了一些古典体系所没有包含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中以上一致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效用的方式被表述出来。 效用对价值的关系被简单地解释出来: 一定数量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应于它的总效用; 交换价值对应于它的边际效用 (被数量相乘);前者比后者大,因为最后增加的单位商品的效用比该商品的其他增量的效用要小。另外,马歇尔更关心的是感觉的效应而不是感觉本身。但可计量的效用即基数效用是马歇尔需求理论的基础。 然后,效用能否以序数或基数加以度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是否能比较的问题,使经济学家有了新的思考。在20世纪30年代序数效用论的兴起就直接源于此,因为根本就找不到衡量一个“效用单位的标准”,序数效用论者抛弃了 “效用单位” 的说法,提出了无差异曲线、偏好、商品替代率等概念和假设。帕累托(V·Pareto) 接受了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研究效用函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否认了无差异曲线的建立基础,即效用的可度量性。帕累托认为有了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就无需再在描述消费行为时,假定效用的可度量性,而只需假定各种商品组合的总效用的顺序。帕累托开始用序数代替基数,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边际效用概念,仍企图借助于边际效用概念来表示效用关系。 希克斯 (J.R.Hicks) 和艾伦 (Allen) 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一书中,建立了现代方式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序数效用论开始得到广泛接纳; 但在某些研究方面,如对风险情况下的消费者行为的分析等,仍在使用基数表示的效用。 效用价值论在世界范围一向是争论的主题。效用价值论 (即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有关论点),则遭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批评,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须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过效用的存在却能在各学派之间达成共认,马克思主义者在一定限度内也承认边际效用递减的事实,并且认为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把无差异曲线做为一个有用的工具,来考察经济问题。 ☚ 帕累托最优 经济模型 ☛ 效用 效用Utility是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不同于客观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它包括两层含义: (1) 商品本身需要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自然属性,即物质性和可得性; (2) 商品有无效用或效用大小还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效用本身不含有伦理学意义,而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将效用概念引入经济学是人们试图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基础的结果。由于其主观性,效用的衡量和加总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由衡量的困难导致了序数效用替代基数效用,但它们依然属于主观内省的效用理论。显示偏好理论具有的客观行为主义特征是对效用理论主观性的一种矫正,但研究表明,显示偏好理论需要的心理假设并不比传统效用理论少。对个人效用的比较和加总问题的批评,致使福利经济学从建立在马歇尔 (A. Marshall) 和庇古(A. C. Pigou) 效用理论基础上朝着建立在帕累托最优概念上的方向发展变化。当引入风险因素时,效用又可分为确定情况下的效用和风险情况下的效用。前者只同确定因素有关而不考虑随机因素,在确定情况下的消费行为产生事先知道的肯定结果。后者不仅同确定因素而且同随机因素有关。风险情况下的消费行为产生具有特定概率的随机性后果。这种效用分析是由诺伊曼 (J. Von Neumann) 和莫根施特恩(O. Morgenstern) 首先以预期效用的形式提出来的。 〖参〗基数效用 序数效用 预期效用 显示偏好理论 负效用 ☚ 非良好性状无差异曲线 基数效用 ☛ 效用 效用Utility❶物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 ❷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或者说,人们根据物品或劳务对人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所作出的主观评价。 ☚ 兰位一体公式 边际效用 ☛ 效用 效用utility西方经济学家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效用的概念的,一是把效用看成是个人在使用物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或快乐; 二是把效用看成是产生快乐和防止痛苦的物品的性质。前者为主观的效用,后者为客观效用。因此,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看来,效用是一个含义不确定的概念。现代效用主义的缔造者边沁 (Jeremy Bentham) 早在200年前就把效用概念引进到英国文献中,但他在死前的短时间里曾痛惜:“效用是一个不幸选择的词。”首先把效用的含义作明确区分的是英国剑桥经济学家劳埃德(W.F.Lloyd),他在1833年的一个文献中用一个谷物的例子对效用的两种含义作了清楚的解释。他认为,谷物的有用性反映其客观的性质,所以其有用性在饥荒时期同在丰收时期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情形中,效用表明人们随个人的处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感觉。一般说来,经济学家在使用效用一词时并没严格区分其含义。虽然总是说某种物品的效用,却总倾向于人们主观上的感觉。例如,他们谈到“谷物的效用”时,其真实含义却是人们在不同的情形中从谷物感受到的快乐或满足。 效用的概念对经济学的重要性来源于探索价值成因的愿望。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更远。甚至古希腊抒情诗人平达 (Pindar) 也受到现在称之为“价值议论”(Paradox of Value) 的东西的影响。为什么对生活有重要作用的东西,例如水,不存在市场价值,而无足轻重的宝石却价值昂贵? 亚里士多德强调,可交换的东西必有某种共同的本质。像马克思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商品的本质是生产该种商品的必要劳动。但在新古典学派那里,亚里士多德所渴望的对价值的一元论的解释却从一种因素移到了另一种因素,即从劳动移到效用。 柏拉图第一个要求效用有一个尺度。这个思想在2400年以后,由边沁给复活了。边沁宣称: 快乐和痛苦必须是可计量的,正如牛奶和面粉是可以计量的一样。像牛奶用夸特计量,面粉用磅计量,效用是用某种适当的单位尤梯尔(Util) 计量的。另外,边沁坚持,所有个人的尤梯尔总量代表整个社会幸福(效用)的总量。他认为,若不同的尤梯尔不能进行有意义的加总,那么,一切政治科学就都停顿了。他甚至相信“精神温度计”(Moral Thermometer) 衡量效用的可能性。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维护了这种效用可以用某种设备测量的思想。例如,F·Y·埃基沃斯相信一种可能测量效用的“享乐仪表”(hedonicmeter) ,拉姆塞(Frank Ramsey) 则考虑发现一种“精神测量器”(psychogal vanometer)。 现在,这种希望连同边沁的两个基本信条: 效用的基数尺度和不同效用的加总已被抛弃,但人们仍可以在经济学文献中经常发现以效用计量和效用加总为基础的论述。 ☚ 二 消费者行为 基数效用论 ☛ 效用 效用物品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的能力。西方经济学认为,一物品是否具有效用或效用有多大,取决于该物品能否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物品的效用随着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用的消费者而变化,它取决于人们对所消费物品的主观评价,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对于如何衡量效用,西方经济学中先后产生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其中与基数效用相联系的概念有边际效用与总效用。前者指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物品所具有的效用; 后者指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效用总和。同一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者消费数量的递增而递减。当边际效用为零时,该物品的总效用达到最大。有些物品具有引起人们痛苦或不适的能力,称为该物品的负效用。 ☚ 示范效应 基数效用 ☛ 效用宋军士名。又称“效用士”。本指自愿效力于军中之士, 《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元年八月乙巳”条记仁宗时下诏说:“诸军、诸班直子弟、民间有材勇者,如愿效用,听诣所属自陈,以补神捷指挥,满万人,即权遣戍边。”其后陕西边防军中即采用效用的名目,作为新的军士名称。其来源颇为复杂,有壮健罪犯发配至边军戴罪立功的,有当地豪民富户、官员子弟和门客、举人挂名军中领取军俸的,也有无作战任务的军士自愿参战的。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制订“勇敢效用法”,勇敢原为英宗时陕西设置的一种军士名称,此时以勇敢效用正式作为志愿兵的名称。其法规定:“缘边诸路经略司勇敢效用皆以武技、勇力者应募从军,给钱粮、战马、器甲,以时肄习,若无调发,皆昕还家”;“不刺手,不置营,每季首赴经略司阅试;及本军注籍,遇有边事,返集,给口食,借官马,给草料。”北宋末期,效用在正规军中数额大增,形成效用和军兵两个等级,其军俸高于军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