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战略
政治战略是国家、阶级、政党和政治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规定的全局性的政治活动 (包括政治斗争和其他带有政治目的的活动) 的纲领和目标及其主要力量的总体部署。政治战略考虑长远的利益,它的目的是要取得一定历史时期内整个斗争的胜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当达到这一历史阶段所规定的主要目标后,由一个历史阶段转入下一个历史阶段时,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政治战略与政治策略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的政治战略任务,在另一范围内可以是政治策略任务; 同时,在同 一范围内,政治战略与政治策略的区别又是确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的长远构思,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果断地实现了全党战略重点和工作重心的转移,确定发展生产力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往中国经济发展构思及其实质,在1981年提出了全新的国民经济 “三步走” 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达到17400亿元,比1980年的44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36倍,年均增长9%; 国民收入达到14300亿元,比1980年的3688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 增长了1.31倍,年均增长8.7%。国民人均收入也比1980年增长2倍多。现在看,到20世纪末实现第二步目标已提前达到。根据预测,在20世纪末,中国的经济将步入稳定增长的过程,经济总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经济结构进一步向现代化结构演进;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产业将大大改善,经济体制将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将成为实力比较雄厚的世界经济大国,到2000年,经济实力将领居世界第6位,如果加上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可能升到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位次将提高到第75位。在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并在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巩固的经济社会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和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到那时,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将屹立于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将得到充分显现,中国将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一步达到了这一历史阶段所规定的主要目标后,由一个历史阶段转入下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十四大在总结中国14年伟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规划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十项主要任务:
❶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❷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❸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❹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❺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❼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
❿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任务和目标来看,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政治战略是制定政治策略的依据,政治策略是实现政治战略的保证。政治战略任务是通过政治策略而逐步实现的。政治战略与政治策略的关系反映了全局与局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就其范围而言,两者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一定范围内的战略任务,在另一范围内可以是策略任务,反之亦然。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从1981年到1999年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这一总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战略目标,但对整个共产主义事业而言,它只是一个政治策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