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即刺血疗法。见该条。 放血疗法维吾尔医致病体液用手排泄法之一,又称全身泄法。系指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特定的“外尔德”脉(静脉)穿破,进行手术放血,借以排泄致病体液,达到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此法用于“依密提拉”(实证)。它多适用于血液质性和胆液质性气质失调疾病。具有不需要成熟致病体液和能控制排泄量、排泄时间的优点。 放血疗法即刺血疗法。 放血疗法fànɡxuèliáofǎ即刺血疗法。详该条。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进行手术放血,借以引出病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是为放血疗法。 本疗法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热扩散、骚热、疫热、疖肿、疮疡、痛风、索日亚 (包括结核)、丹毒、黄水病、麻风等热症。巴达干与赫依引起的寒症,若与血和希拉合并时,亦可采用放血疗法。 凡属正精耗竭,体质虚弱,孕妇、产后、浮肿、大痨痼疾、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以及由巴达干赫依所转化的疾病。儿童和老年人,用泻下法、催吐法、鼻药及灌肠法施治之后,亦禁用放血疗法。 另外,对血、希拉热邪引起的疾病,虽然大多可以用放血疗法施治,但如下七种热性病,其临床表现虽为热象,但亦不可过早地采取本疗法。如对未成熟之热性病及疫热,过早放血则易使其混浊而紊乱;对疫热过早放血则易使热邪内陷脏器; 对骚热在病血与正血尚未分离之前放血则易使正血过失,导致赫依增盛,煽散热邪,病血滞留于体内,余热未尽而易于反复;对空虚热采用放血疗法则促使赫依窜行而引起疼痛或刺痛; 对粘热施以放血疗法则易使滞留于体内的病血散布于命脉; 对毒热症施行放血则易使热邪扩散于全身或滞留于体内不除; 对体弱病人使用放血疗法则有危及生命之虞。 放血时机 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在病程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分三个阶段施治。 早期 即发病初期宜于放血者,如体腔出血侵及脏腑,流血过多而不止者,以及扩散热、骚热、食物中毒等,起病急骤,不循常规发展成熟,应掌握时机,在发病初期及时放血施治。 中期 疾病中期,无恶寒现象,身体沉重麻木时,可放血施治。或正血与病血已充分分离,血液无混杂现象时,宜于放血。 后期 凡血和希拉热邪或病血散布于脉道时,易于转化为其它疾病,因此,应用不当之饮食引发其余热,尔后放血施治。 病血之鉴别 病血与正血是否已经分离的征象,可从口腔、鼻腔和肛门三处之血去诊察。正血色鲜红,而病血则不然。如不出现病血和正血相混杂迹象时,即为已达放血时机,否则,须用汤药以分离之。 放血器械 即放血用的特制的小刀。关于其形状、大小等,在《四部医典·后续本》云:用优质的原料,由精工巧匠经多次锤炼制成管翎针及弯尖新月状、剃刀状、斧刃状等锐利刀具,长约六横指,其锐利程度能削断毛发为最佳。 放血法 分术前准备、正式放血两个步骤。 术前准备 又分远行与近行两种。 (1)远行: 放血施治前,热病未成时,先给予汤药,促其成熟;分离正血与病血,然后再放血施治。正血与病血的分离通用方为三籽汤;促使赫依热之方为苦参汤;巴达干与血之分解药为青木香汤与苦参汤;寒热交杂症与聚合症的分解药为栀子汤; 血与希拉分解药为木通汤与苦参汤; 引导病血出脉者宜用荜拨单味汤; 促使迅速成熟者,则以苦参汤为最佳。分解成熟的时间,最好是五天前,其次是三天前服药。若不用汤药分离,而迳行放血时,会导致正血流失而病血不出,且将生赫依,造成余热不除而遗病为患。 (2)近行:放血前不服汤药,而晒太阳或烤火取暖,不使受凉。 正式放血 放血法的步骤,包括放血前的结扎,即鼓脉法、操作法、部位选穴、观察血色、放血量及辅助治疗等内容。 (1)放血前的结扎: 结扎部位视放血穴位而定。如两小尖脉放血时,从放血的脉至另一侧腋下用细绳结扎;头部血脉放血时,用细绳在颈项结扎;在舌脉放血时,用绫罗缠裹竹片夹住舌体上卷,使血管暴露等。 此外,任何部位,在放血时,须注意不使皮肤摺皱,使脉管暴露。绳子两端拉扯缠裹时,用力要均匀,松紧度相等。如结扎结不善,则下刀难中,若皮肤摺皱,血管曲折,则血不能出。血管鼓张后,用手指揉擦,使肌肉作麻。 (2)操作: 首先用手指将血管按定,稍微向下用力按捺,使脉位不易移动。进刀之部位,一般在结扎处的三指以下。进刀的方法是,大脉管宜用纵划法。中等及较小脉管宜用斜切法。肌肉较厚部位的微细血管宜用横断法。喉部等要害部位的血管则用复切法。即先切开皮肤,然后再刺切血管。放血疗法以泄出血气为宜,因此切口宜稍大,过小则容易发生肿胀,血气出不来,最好脉管与皮肤切口要对称。 (3)部位选穴: 据《四部医典·论述本》所载,宜于放血的脉管计七十七处,但《四部医典·密诀本》则九十处,而《兰琉璃》中,所载穴位更多。 头部及颈部放血部位有二十一处:金柱脉一处、银柱脉一处、枕骨脉二处、囟门脉一处、小尖脉二处、喉脉一处、舌脉二处、面颊动脉二处、眼脉二处、鼻尖脉一处、耳脉二处、颞脉二处、齿脉二处。 上肢放血部位有三十四处:肩脉二处、脏腑总脉二处、冈脉二处、六首脉二处、肝脉二处、短翅脉二处、巴达干沙林脉二处、肺心合脉二处、肝胆合脉二处、腕脉二处、细小脉二处、无名指背脉二处、六合脉二处、指缝间脉八处等。下肢放血部位有十八处:足大脉二处、腘脉二处、脾脉二处、肾脉二处、踝脉二处、胫脉二处、镫脉二处、腓肌脉二处、小肠脉二处等。 躯干放血部位有四处:胃角脉二处、男阴边脉二处等。此外,另加耳前后四树脉、肺肝合脉二处、黄水脉二处、肝胆脉四处及短尾脉一处,合前总共九十脉。 部分主要放血脉及其作用: 前额脉: 位于前额正中线发际下0.3寸处。主治血热性头痛。 金柱脉银柱脉: 位于右眼瞳孔直上,发际下0.5寸为金柱脉,左眼瞳孔直上,发际下0.5寸为银柱脉。主治巴达干、希拉性头痛,饮酒或日晒、烤火后头痛、过劳性头痛、结膜病、睫毛脱落等症。 枕骨脉: 位于枕骨窝的直线左右旁开各一寸向上一寸处。主治颈项强直、疫热降于脑、脑部疾患引起的视力减退、对高血压性头痛亦有一定疗效。 枕辫脉: 位于鬓角上。主治癫痫、昏厥、胡言乱语、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剧烈头痛、虫病、血或虫引起的牙痛。 囟门脉: 位于自前发际正中向上四横指处。主治由巴达干希拉引起的头痛、饮酒后头痛、前额刺痛、头顶部沉重感、眼睛不张等。此脉放血时,配以金柱脉与银柱脉效果更佳。 眼脉: 位于与眉尖遥对的颞颥陷中。主治血、希拉引起的结膜病及眼翳、眼障症等。 鼻脉: 位于鼻尖正中。亦称鼻尖脉。主治鼻塞喉干及鼻腔疾病。 耳脉:位于耳上一横指处。主治血、希拉引起的耳根部肿胀等一切耳疾。 耳前、后脉: 此脉亦称四树脉,在耳前一寸者为内树,耳后一寸者为外树,内外树的四脉直行而上。主治耳内流脓血、偏头痛、后脑及前额疼痛等症。 舌脉: 位于舌下两条脉之各中部。主治口干舌燥、口齿蹇涩、剧渴、舌体向根部回缩、心热症。 臂脉: 位于自肩关节下方四指处,即羊尾肌缝略下之处。主治胸痛、肺热、头痛或牙痛等病。 六头脉:位于自臂脉向下循行的脉管正中处。主治肺热、胸闷、气短、血刺痛等症。 冈扎脉: 位于沿前臂和臂的桡侧上行之脉,穴位在距肘窝四横指处。亦称露顶脉。主治瘖哑、肺痨咳嗽、肺热、胸闷、气短、血刺痛等症。 脏腑总脉: 此脉亦称诺𠯫脉, 位于自肘窝内侧略斜向上外行之脉。主治肺、心、膈、胸前后疼并痛、一切脏腑疾病、胸闷、气短等症。 肝脉:亦称如通脉,位于肘弯部之内侧弯向手背拇指方向斜行,而后折向小指方向,放血部位则取肘窝横纹下四横指之处。主治肝、脾、膈区刺痛、肝巴达干包如症、热性痞、不时谵妄、血或中毒引起的肝肿大、肝血溢于胃、肠刺痛、肝病所致的眼睑赤烂、胸胁疼痛等血或希拉性胸腹部诸症。临床验证,对肝热诸症有显著的疗效。 胆脉沙林: 位于肘窝横纹尺侧下,距肝脉略外处。主治目黄、体沉重、不思饮食等。 巴达干脉:位于从肘窝尺侧出发之脉分为二支,于手腕下的正中向尺侧循行,向内的尖端为黄水脉,向外的一支即是此脉。主治口中泛甜、体倦、纳呆、胃腹部疼痛、唾涎呈黄色、手麻木等症。 黄水穴: 此脉与巴达干脉对峙,距其六指处。主治体倦嗜睡、巴达干血降于胃、黄水引起的皮肤骚痒、热邪所致的肿胀等症。 六合脉: 位于在肝脉的腕外侧,向手背食指方向循行的脉,即在手腕中部上四横指处。主治胃与肝之血症、肝及胸部胀痛、胸刺痛等病。 脾脉: 位于膝关节内侧下四横指处。主治脾损伤、脾热、脾肿大、胆及黄水诸症、浮肿等。 肾脉:位于足跟上横纹上一寸,跟腱旁。主治肾损伤、下肢痿软、步履无力、肌肉胀痛、腰髋痠楚、肾结核、子宫出血等症。 (4)观察血色:放出血液,首先要审辨正血与病血。放出的血液出现紫黑色之花纹者,是正血与病血尚未分离之象,须立即止血饮汤药分离后再行放血。如血质稀薄,色黄,气味浓,有白色泡沫,上结粘液、脓汁样物者为病血。 凡血色黑而粗糙,现红黄色泡沫者为赫依血;血色黄而稀,有浓味者为希拉血;血色淡红,稠而柔滑者为巴达干血;若血色如硃砂样鲜红者为正血。 (5)放血量:在病血放尽而正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但为制止五脏的疼痛,血症的刺痛,以及使逆溢之血纳入脉道等三种情况下,虽是正血,亦可使其流出一些。若体质虚弱,及合并赫依之患者,虽为病血,也应截断流血。如扩散热、骚热、关节肿胀等,多由病血或热性黄水病引起,故应大量放血,以杀病势。 如不属于上列症状,应多次少量放血;如血的泡沫上覆有红色血皮者,应立即停止放血。体质虚弱,放出之血如水似脓者,应适当控制其出血量,若视此为脓水而大量放出,则更使正精亏损而诱发难以治愈的水肿病。 (6) 辅助治疗: 包括血不出、无病血、出血不止、伤口肿胀、昏厥、诱发赫依性病等六种情况。 ❶血不出: 原因是身受寒冷、器械不利、饮食过饱、恐惧紧张、切口过小、皮肤与血管伤口错位、结扎后立即放血、或放血后立即解开结扎等,都是血不外流的原因。 ❷无病血:主要由于热邪炽盛而伏于脉道,以致阻障血路所致。可另换血管放血,或服药将血引至皮肤。药用木通、野菊花、苦参、当药、查干榜𠯫、拳参、巴沙𠯫等分,研末, 煎汤凉服。 并在腹部温罨及发汗等。 ❸出血不止:流血不止时,可在放血部位用凉水喷之,或压迫包扎伤口。 ❹伤口肿胀:主要由于伤口过小,或刺伤骨膜、筋腱等所致。先予轻轻按摩后热敷,或用血竭、松脂、胆石、滑石、红花、苦参等分,共研细末,酒调敷贴。 ❺昏厥:如放血发生昏厥者,多由过度恐惧紧张,赫依作祟,出血过多等所致。应立即止血,宜用沉香或檀香三味方燃烟熏治,饮糖水,赫依穴热敷。用上法无效者,急用牛等动物热鲜血灌服。 ❻放血诱发赫依性病: 多见于赫依型体质者、身体衰弱者和陈热病患者。治宜在赫依穴处涂擦黄油,进行按摩,令口含红糖,另服红糖酒、骨汤,以压抑赫依势头。 放血完毕后,把扎结绳缓缓解开,伤口涂紫药水,敷以消毒纱布,予以包扎。做好伤口保护。为了免致恶血发生,术后避免激烈活动,并禁酒、浓茶二十一天。 放血的弊病 放血施治,必须认真细致,如放血不当,其弊有四: ❶不及:因出血量太少,以致病血不出,余邪遗留,导致肝脏痞块、包如病、麻风、疖痈、索日亚等疾病,或病邪侵及胸部和四肢关节引起黄水病或脓疡。 ❷太过:放血量过大则耗伤正精,诱发赫依,胃火衰败,容易转化成寒性痞、浮肿、水臌等疾病。 ❸逆行: 指对非放血疗法的适应证而用放血疗法施治者,或饮食起居方面逆乱不当者。 ❹过失:是手术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事故,如施术粗暴,刺破肌肉,损伤筋腱,或切断动脉,以及中伤要害,危及患者生命,需加注意。 放血的优点 此法如应用得当,疗效显著。如能驱逐脉病,下泻病血,止痛、消肿、去腐生新,根治脓液及黄水,使疮色化浊转鲜,即使少许的病气亦能肃清。并有过胖者减肥,消瘦者肥胖,驱病邪外达的各种优点。 ☚ 外治法 拔罐穿刺法 ☛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藏医放血疗法是根据体表固定静脉(少数细微动脉)的穴位或炎肿疼痛处,用不同形状的针刀,进行刺割,放出病血及与病血同行的毒气,达到治疗热性疾病目的的一种峻外治疗法。 适应证和禁忌证 凡是扩散伤热、紊乱热、疫热(传染期结束后的成熟期)、血赤巴病引起的炎症:陈旧创伤、痛风、脏腑“索亚”疮、丹毒、黄水病、麻风病等无隆、培根相助的一切单纯热性疾病,特别是血和赤巴偏盛的疾病均宜用放血疗法治疗。反之,神志病、灰色浮肿,消瘦痼疾、胃火衰败及体质虚弱、孕妇、产后等灰色培根和隆引起的疾病不宜采用放血疗法。此外,不满16岁儿童,超过70岁的老人,刚进行过吐、泻法治疗的患者禁用放血疗法。上述适应证中如果术前未采取将病血和正血分离措施(未分离病血和正血就放血,则会放出正血,坏血反而不出)、疫热和热证未成熟(则会引发隆病和使带有热邪的坏血滞留于原处)、空虚热(放血则会引发隆病)、未清除的中毒热(放血则会使毒扩散于血中)、传染性热病、正精耗损兼有热病(如腹水等引起的热证)等七种情况虽然属于热证之范围,但不能仓促放血。另外,除了严重的灰色培根病和隆病之外,如果培根病和隆病兼发有血、赤巴病者,可以施行放血疗法。但是放血脉位过于狭窄及在脉结上面、淋巴结上面、要害脉处等部位均禁止放血。 察辨放血时机 放血时机有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 发病后需要马上进行放血,例如,跌打外伤引起的胸腹腔坏血瘀积侵入脏器者,外伤出血、鼻衄、肺出血、子宫出血等流血不止者,高血压、血紊乱、增盛热、紊乱热、未成熟热等来不及服药慢慢使疾病成熟,需要马上使用放血治疗者,均可在发病初期及时放血施治。 中期 即上述适应证发病之后,恶寒期已经过去,血管出现沉重、麻木、血液有胀满感,或病血和正血已经分离(放出的血或从口、鼻流出的血,血色鲜红,质粘稠者为正血,血色黑紫、清淡者为病血),血液中没有正血和病血混杂的斑纹出现者为中期放血时机。 后期 即血液渗窜于肌肤,胆汁窜散、坏血窜流于放血部位,以及食用不适应口胃的饮食,引发热证的余邪,在此3—5天之前,服用促进疾病成熟的促熟汤和分离正血与病血的分离汤后,疾病已经成熟,正血和病血已经分离者为后期放血时机 错过上述三个放血时机,放血过早则会引起隆疾发生,热邪重新扩散;过迟则病血窜散于脉络各处,造成余病不出的弊病。特别是热势强盛的疾病,如果放血过迟,则因热力强盛,出现病邪降于脉管或肺、心脏等脏器使这些部位造成腐变溃脓的弊病。因此,要注意掌握各种疾病的放血时机。 放血脉位 由于疾病发出部位不同,放血脉位因之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放血脉位头颈部有31个,上肢38个,下肢28个,躯干5个。 头和颈部脉位 百会,印堂过头顶到后囟的连线与两耳尖过头顶连线交叉处,静脉放血,主治头沉昏迷,灼麻,妇风病、妇血病引起的狂症,瘟病后期头痛、颈项后仰,头晕、头痒、脱发成秃头,热邪落于心脏和命脉引起的疼痛和昏厥、胡言乱语。枕骨脉(又名枕骨黑脉),后囟左右旁开1寸(《实践明示》:“后囟左右3横指,再向上3横指”)处,再各向上量3横指静脉上面,二口。将刀针口向上斜刺放血,放血后又在本穴艾灸。主治颈项强直,艰于转动,外伤伤及项部大筋引起颈项后仰等。囟门脉,从前额发际正中向上量4横指放血,主治囟门沉重,饮酒或受热后头痛、目垂不支、眼眶深部刺痛、瘟病引起的头晕,培根、赤巴引起的头和额部疼痛。金枪、银枪脉,印堂向左右量1寸,再向上量4横指发际附近,右为金枪脉,左为银枪脉。放血主治额部刺痛,干沙眼、红沙眼、湿沙眼加重,风病、血病引起的睫毛脱落。额脉(又称金枪赤巴脉),于额部发际正中向下1横指处放血,主治赤巴病引起的秋、春季头痛,日晒、烤火受热后囟门沉重刺痛,饮酒引起的头刺痛和目垂难支。另外,对癫狂、陈旧流行性感冒,鼻腔疾病也有益。眼脉(属肝脉),从眉毛的陷中向上发际处走向的动脉上面放血。主治红沙眼发作、翳障反复出现、视物模糊、睫毛脱落。太阳穴动脉(又名虫蠕动脉),于耳朵前方或太阳穴后面的鬓发内有条似蛇蠕动之搏动脉上放血。主治血虫病(血管里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杆状毒虫引起的病)引起的头刺痛、牙刺痛或闪痛,另外,对头晕、昏厥、胡言乱语、下肢发软不支体重,倒仆等也有益。枕辫脉,于太阳穴处的颞肌外缘即耳尖前方的头发中间放血。主治血、赤巴病增盛引起的头痛或头虫病,牙龈充血、发炎、红沙眼、中耳炎流脓和刺痛,两腮受寒或受热疼痛难忍。“丹”脉,于耳朵尖根向上4横指处放血,主治半边头痛。瘿脉(又名瘿绳脉),于耳朵尖边缘下卷处内面的一脉上面,用针穿孔后,穿上狗毛线或金丝线,主治瘿病。耳脉(又名树脉),从耳孔向正前方或后方量1寸处放血,主治耳聋、耳寒、耳刺痛、耳朵流血等除去隆引起的耳病之外的一切耳病。鼻尖脉,鼻准略向下处放血,主治鼻塞不通,鼻内疱疹,干沙眼。腭脉,上腭正中的脉上面放血,主治牙痛、舌病、唇充血及其他口腔疾病,胃病、中毒症。舌脉(又名山羊、绵羊舌脉),舌上卷,在舌中缝左右两边的静脉上面放血,主治心热引起的口渴,不思饮食,舌蹇涩不能发音、说话,舌裂,呕吐胆汁和粘液。齿脉,下颌中缝向左右量4横指颌骨上面的动脉放血,主治血热病、虫牙刺痛、两腮和嘴、舌疼痛。唇脉(又名黑小动脉,属脾脉),将下唇用竹钳夹住翻卷后显出的脉结上面放血,主治培根增盛侵入唇部,引起嘴唇灼痛,色发灰肿胀或充血发紫,另外对脾脏充血、面部雀斑也有益。小尖脉(称为头、脏腑之钥匙),从颈下部或锁骨中部向上量4横指处,即提耳垂时显出的搏动脉背面向外量2分处的血管上面放血,主治脑虫病和外伤扩散引起的上体部位血瘀,刀枪伤及脏器,增盛热、紊乱热扩散于肺部,牙龈发炎,肺、心包、肝脏充血引起呕吐,头颅骨折发烧、血液循环系统病变引起的全身颤栗、神志不清。另外对一切肿病、疽痈等有效。“通”脉,天突穴向上量1寸处放血。放血时首先划开皮肤,然后用弯钩针将脉管钩起放血。主治心热引起的意识不清、咳嗽、音哑、哮喘、血紊乱上壅。 上肢脉位 臂脉(属母肺脉),上臂羊尾肌尖端向下量3横指正中放血,主治肺热引起的上体沉重、刺痛、呼吸急促、头痛、两胁肋刺痛,头颅因外伤裂缝中软骨增生,牙齿痛。“诺嘎”脉(属脏腑总脉),肘窝正中向下1寸处,此脉与动脉“阿索利嘎”并行,放血时千万不能混淆。主治肺脓疡、肺出血引起前胸后背刺痛,痰多不止,呼吸急促,心脏、命脉或肝、胆疼痛,鼻衄,四肢麻木等。总之,对脏腑一切疾病有益。“周果”脉(属肺脉),从腋下向肘鸡突内侧运行,在肘窝内侧分叉,于肘窝内侧放血(《澄清谬误》中说,从肘鸡突内侧量四横指处放血)。主治肺热引起的肺脓肿、充血、咯血痰、胁肋刺痛、上体沉重、呼吸急促。另外,对肝充血、横膈膜扭曲和疼痛、培根木布病、虫病、培根、赤巴病等。“岗”脉(属肺脉),从肘鸡突内侧肌肉高突处向腕关节外侧量4横指处放血,主治肺热引起的上体沉重、刺痛、咯血痰、呼吸短促、流鼻血、喑哑、痰鸣即喉部发出猫打呼噜的声音、四肢麻木等。“如通”脉(属肝脉),肘鸡突正中向腕外侧量4横指处放血,主治肝、脾、横膈膜等处热邪扩散引起刺痛,热性培根木布病引起肝脏结痞块或血热增盛,肝血降于胃引起便血,小肠炎症,中毒引起的肝肿大,红沙眼、头和面颊刺痛等。心肺合脉(为“如通”脉与“岗”脉汇合之脉),腕部尺骨茎突外侧处放血(《向青年口传》中说,肘鸡突向下量12横指处),主治肝肺充血引起上体和胃部、横膈膜等疼痛、腋下刺痛、咳嗽、血赤巴病引起的巩膜赤黄等。肝胆合脉,“如通”脉与“赤巴夏让”脉汇合(《澄清谬误》:“‘周果’脉与‘赤巴夏让’脉汇合处放血”),即肘鸡突尖向腕部外侧量8横指处放血,主治肝热助赤巴病引起的血赤巴合症、肝萎缩、不思饮食、胆囊瘤等。赤巴“夏让”脉(又名金枪胆脉),小臂内下侧向外侧分支的第一个分支脉上面放血(《实践明示》:“从‘如通’脉向前臂内侧分支的脉”)。主治赤巴瘟病(疫黄)引起的头痛、巩膜黄染、口苦、身体沉重、目生翳雾等。细胆脉,从“如通”脉向下量6横指(《向青年口传》:“肘头向下量12横指”),即赤巴“夏让”脉的下部放血,主治赤巴病。培根“夏让”脉,肘窝正中到腕横纹距离的中点(从前臂中部内下侧向外侧分支的第三个分支脉)放血,主治不思饮食、味觉不足、胃痛、手麻木等。黄水“夏让”脉(又名肝“夏让”脉),定脉法如赤巴“夏让”脉,即臂内下侧向外侧分支的第二个分支脉上面放血(《向青年口传》:“‘如通’脉与赤巴‘夏让’脉汇合处”),主治身体沉重,嗜睡,粘液物、血降于胃,全身发痒、肿胀,嘴唇肿大。“觉公”脉(属肺脉),从虎口向上量1寸处(《实践明示》:“腕内侧向拇指方向走向的脉)放血,主治咳嗽、咯脓血,上体和胸腔刺痛,胸部积气,声音沙哑等。六合脉(脏腑六脉汇合之脉,又称手背六合脉),从腕关节向手指背面量4横指处即中指掌骨高突上面放血,主治肝充血,咳嗽,上体刺痛,子宫充血,胃虫病等。无名指背脉(属六腑总脉,又名“生觉”脉),无名指背面指根向腕部量1寸处放血(也有在左手放血),主治热邪侵入胃和小肠疼痛、赤痢、热邪侵入脾脏、腹胀满等。细肝脉(又名小细脉),从腕部尺骨茎突向手背量4横指即无名指背脉的外侧放血,主治肝脏热胀痛和湿沙眼。六细脉(有人称“占泽”中脉,也有人称“觉日”脉),是两对脏腑脉之汇合脉,左右手共六条。男性右手食指与中指间的“觉日”脉为肺、大肠两脉的汇合脉,中指与无名指间的“觉日”脉为肝胆两脉的汇合脉,无名指与小指间的“觉日”脉为右肾、膀胱两脉的汇合脉;左手食、中指间的“觉日”脉为心、小肠两脉之汇合脉,中、无名指间的“觉日”脉为脾、胃两脉之汇合脉,无名指、小指间的“觉日”脉为左肾、“三木塞”(精府即男精囊、女卵巢)两脉的汇合脉。女性的肺脉、心脉位置与男性相反,其他脉相同。放血时于虎口向上2横指或3横指处向手背平划一条线,各指缝所对之处放血。主治两两脏腑的疾病和清除余留的热邪等。 下肢脉位 大脉(属脏腑的总脉),膝关节内侧面向大腿根量4横指处放血。主治大、小肠等下腹部受金器创伤炎肿下体沉重、阴囊肿大、痔疮、子宫疾病等。腘脉(属肝脉),腘窝向下量4横指(《实践明示》:“从腘窝向下鱼肌上面有三条脉为上、中、下三黑腘脉,本脉为中脉,于勒靴带处放血”),主治肝、脾脏肿大,肝血降于大肠、脊椎强直而后仰、髂腰酸麻和刺痛、肾性水肿、子宫出血不止等。“达突日”脉(属脾脉),从小腿内侧向胫骨面斜卧的一条脉,如马笼头状。此脉放血,主治外伤伤及脾脏炎肿、腹胀满、中毒和木布病渗着于脾脏,皮肤疱疹引起的瘙痒、口唇炎肿。另外,对胆热病和热性浮肿有益。鱼弯脉,从外踝向胫面弯曲走向的一条脉,此脉放血,主治肝血降于肾脏,髂腰酸麻和欲折样刺痛,肾日形脓疡,妇女不孕症,痹证、痛风、黄水充斥关节等。腨端脉(属肾脉),足跟赤白肉际向上量1食指长(约3寸)处放血,主治外伤引起的肾炎肿、下体沉重、足跛行、胯骨眼刺痛、尿血、尿道灼痛、遗精、下体外伤、痈疽和脏腑“索亚”疮等。大肠脉,足内踝向上量1寸处放血,主治大小肠疾病引起的便血,腹绞痛,尿闭,子宫瘤,闭经或经血不止,关节刺痛、肿胀,下体创伤血瘀等对下体疾病有益。胫面脉(又名黑脾胆合脉或黑水胫面脉),足距骨正中即内外踝连线的中点向上量1卡(4横指)处放血,主治灰色浮肿、腹水、“恰亚”赤巴病、肤黄、目黄、外伤引起的脾炎肿、麻风、肉斑、疱疹、牛皮癣以及足心和足背肿胀,膝关节等关节中黄水充斥,两足发麻,陈疮不愈等。镫脉,足距骨向上量1寸处,此处还有动脉,放血时不能搞错。主治足心和足背红肿、发热,膝盖等关节中黄水充斥疼痛。小肠脉,足跟尖端与足第二趾尖连线的中点即足内侧凹陷处一较粗的小脉。放血则治脑神经疾病引起的心脏刺痛,经久不愈的心脏疾病,小肠充血或疫热引起的小肠炎。“光古”脾脉,髌骨顶向下量1拃又4横指长处放血,主治脾病,消化不良,有时腹泻等。足跟脉,足跟赤白肉际正中,放血时刀口朝下,放血后艾灸,对一切眼睛疾病有特效。“直后”脉,足背横着象绳子绑扎的一条血管,此处放血时对痛风、各种风湿性关节炎、黄水病及青腿牙疳等有效。 痹脉,足𧿹趾与第二趾中缝向上1寸处,放血对下体热病、痹证、黄水病,伴有热的黑水病、痛风及刚巴病等有益。子脉(属子宫和外阴脉),从足拇趾第一关节到足背面量4横指即𧿹趾第二关节根前面的凹陷处的脉,放血对外阴疾病、未成熟精液淋漓不止,特别是对坠胎有效。 躯干脉位 胃角脉,剑突向下量1寸,又向左右各3横指处放血,对胃陈旧热、胃痞瘤、大肠虫病及陈旧血病、黄水病有效。阴边脉,男性阴茎中部两侧;女性左右大阴唇外侧面中部放血,主治外阴肿胀灼痛、瘙痒、出疱疹、黄水渗出以及阴部瘘管等。尾脉,尾骨端,先用针刀刺破后,再用吸角吸出血,对下体疾病有益。 选穴配穴 根据病证辨证选穴放血。上体疾病一般于小尖脉、“岗”脉放血;下体疾病一般于大肠脉、腨端脉放血;身体中部疾病一般于“诺嘎”、“如通”脉放血。具体地说,上身疾病于“岗”脉、“周果”脉放血;乳房和肝脏疾病等胸腔部疾病于“诺嘎”、“如通”放血;心热病于“诺嘎”、舌脉、“通”脉等处放血;肺热病于“周果”脉、“岗”脉、“觉公”脉等处放血;肺心疾病于小尖脉、心肺合脉放血;肝热病于“如通”脉、“岗”脉放血;脾热病于“达突日”脉和无名指背脉(有说无名指背脉为脾胃的合脉,于左手放血最佳)放血;胃热病于胃角脉、六合脉放血;胆热病于赤巴“夏让”脉、细脉、金枪脉放血;肾热病于腨端脉、阴边脉放血;大小肠疾病于大肠脉放血;子宫和髂骨疾病于鱼弯脉放血;肌肉热病于肝肺合脉放血;骨热病于肾脉即腨端脉放血;皮肤热病和黄水病于肝胆合脉放血;上体刺痛严重于肺脉即“周果”放血;头脑昏沉于“如通”脉放血;不思饮食于培根“夏让”脉和赤巴“夏让”脉放血。上述是选穴的一般原则,但在实践中不能拘泥于这些,需要根据病症辨证选穴配穴。实践证明疾病就近取脉放血,或于不属于此疾病的其他脉位放血,或距离与此病较远脉管暴起严重处放血,往往取得很大效果。但是,由于人体生理差异造成脉络异变,如出现该放血的脉位打结、遁失、不显等情况,必须仔细辨察。 放血原则 对于热势强的热病,首先宜于小尖脉等较粗的血管放血,然后逐渐于较细的血管放血(《实践明示》:“首先从头向下放血),即自上而下选穴放血;对于热势小的热病,首先宜于“占泽”脉等细小血管放血,然后逐渐于较粗血管放血(《实践明示》:“首先从足向上放血)即自下而上选穴放血;对于严重疾病,与其于多处细小脉放血,不如取小尖脉和大腿内侧大脉等一处粗脉放血有效。在放血过程中,违背上述原则,不根据病情、脉位和体质等辨证论治,则会将下体血液引向上体与病血一同排出造成正血损失,或将上体血液引入下体,造成胃火息灭。 术前准备 远准备,施行放血疗法前3—5天,服三果汤以分离正血与病血;服木藤蓼汤以分离隆病与热病;服藏木香、木藤蓼汤以分离培根与血病;服余甘子汤以分离寒热混杂和三合症;服藏马兜玲、木藤蓼汤以分离血与赤巴病;服荜茇汤以引导病血流入该放血的脉道;需要迅速分离疾病则服木藤蓼汤。总之,没有服分离汤之前,不宜放血,否则造成正血损失,病血不出,引发隆病,遗留热邪等弊病。近准备,放血之前要晒太阳、烤火,温暖身体。并要谢绝一切闲人,以免干扰施术和传染其他疾病。还要准备好绑扎的绳子、垫子、刀针器械、衬子、止血药、冷水、包扎刀口用的纱布等所用东西。 手术操作 有以下几方面: 鼓脉法 这是用绳子绑扎肢体的一定部位,使脉管鼓起和固定脉管不使移动的一种方法。 ❶如头部的额脉、金枪、银枪脉、枕骨脉、囟门脉、枕辫脉、太阳穴动脉等放血,用绳子从眉毛绕两耳朵向后囟拉紧打结,用小棍子绞紧后,再放血。 ❷两小尖脉放血,于一侧小尖脉下部绕绳子,经前胸后背,在另一边腋窝下打结,用木棍子绞紧后放血。 ❸“通”脉放血,用绳子绕脖子于颈后交叉拉紧,将绳头拴在腰带上,再放血。 ❹眼脉、齿脉、耳脉等锁骨以上部位的脉道放血,于颈部绑扎,颈前打结木棍绞紧放血。 ❺舌脉放血,将竹杆劈开两半,用布包裹,夹住舌头向上卷起后放血。 ❻肩脉放血,于羊尾肌(三角肌)尖端绑扎。 ❼“诺嘎”、“周果”、“岗”脉、“如通”、赤巴“夏让”、培根“夏让”、黄水“夏让”等上臂脉放血,于肘窝向上3横指处绑扎。 ❽“觉公”细脉、手背六合脉、“占泽”中脉、肝肺合脉、肝胆合脉等脉放血,于手腕略上一点处绑扎。 ❾大脉两两放血,于膝盖向上1食指长处绑扎。 ❿腘脉、“达突日”、腨端脉等肾脉放血,于扎靴带之处绑扎。(11)大肠脉、胫面脉、镫脉、鱼弯脉、小肠脉等放血,于踝骨上面绑扎。(12)胃角脉放血,于前身剑突绕后背第10椎绑扎,再于此脉下面3横指处绕绳子绑扎,将两绳子分别用木棍绞紧。(13)阴边脉放血,于放血一侧的阴囊根绕绳子经大腿,在髋部打结,用木棍绞紧。总之,于放血脉位的上部3横指处垫以绸布或羊毛等垫子,上面用绳子绑扎,注意不要使皮肤出现皱褶,绳子两头均力拉紧打结,一般被绑扎处出现发麻感觉即为绑扎松紧适中。如果不进行鼓脉,脉位处聚血不多,肌肤脉管皱褶不直,放不出病血。鼓脉后,拇指于脉位揉擦片刻,使皮肤发麻,血管暴胀后再进刀,这样不但减少进刀疼痛,而且容易放出病血。 进刀法 医生用左手拇指按住血管,并略向下拉紧,使脉管平展不移动。右手拿刀针,于距离绑扎绳3横指处进刀。进刀法有侧穿法,从血管侧面斜着穿刺。直划法,从血管顶部顺血管直划。横断法,切断血管。复割法,第一刀先割破皮肤,第二刀再割血管。斜割法,砍竹子样斜着割刺。例如,小尖脉等较大血管用直划法,“占泽”中脉等小血管用斜割法,细微血管用横断法,“诺嘎”等近旁有动脉血管及血管处于要害部位者,最好只用复割法。放血时,放出病血当然有益于疾病,但放出血管的毒气比放出血疗效更好,所以刀口要放大点。如果过小则容易造成肿胀,毒气不出。进刀时,皮肤与血管的切口要一致,不能出现错位和大小差别。骨头上面的血管,宜用斧刃刀切割,先将刀对准血管,然后用手指猛弹刀背便可。进刀后不能立即松绑,以免病血不出,特别是头、颈及大肠脉放血未到止血时间,不能松绑,其他脉位可以稍早一点松绑。 察血象 放血后察看血的质地、颜色、气味、泡沫、混杂物及血的压力等以确定病血和正常血液。病血,血管割破后出血压力大,质地稀薄,虚而不实,颜色淡黄,血液味浓,泡沫色斑白如麻鸭之背,血液粘稠胶着,上面有奶皮状粘液、脓液及胆汁结聚者为病血,病血放出后,疼痛停止,病情减轻,就会产生效果。如果放出的血出现红黑花纹,是正血与病血尚未分离开的标志,应停止放血,服用三果汤后,再进行放血;血液上面结有脓液、胆汁,适当放血后,应进行滋补,然后再放血;放出的血色红、质地稀薄,对疾病不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有效果迹象,可以再稍微放出一些,如果根本没有效果迹象则要停止放血一段时间,服汤剂后出现效果迹象后再放血。正常血,凡是血色黑而手触之发涩,有红黄色泡沫者为隆型人的正常血液;血色淡黄而有光泽,质地较稀薄,微有脓液气味,表面结有铁锈状物者为赤巴型人的正常血液;血色红灰,质地稠而粘绵者为培根型人的正常血液;血色如朱砂和紫草茸汁色者为隆赤巴培根三合型人的正常血液。上述几种正血,一点也不能放。 掌握血量 病血被放尽而正血刚要放出之时,立即停止放血,不能有丝毫犹豫,藏医认为放出正血无异于掏出心脏。对于身体衰弱的患者,必须在病血尚未全部放尽之前就控制血量。对于肺心等五脏血热症引起的疼痛;对于身体各处因病引起的疼痛;对于鼻衄等出血不止,需要在出血处就近的血管上面放血,以分散出血的压力,出现这三种情况,即使放出少许正血也不妨,不要立即止血。对于体弱隆势大的患者,病血正在流出之时要停止放血。对于脏器充血、血紊乱引起严重疼痛,体腔积血,四肢严重肿胀等患者,应于有关脉位多放一些血,以降低血压很重要。除此之外,一般疾病要多次少量放血,放出的血中泡沫被奶皮状鲜血覆盖,这是正血流出的标志,应果断立即停止放血。如果体质非常虚弱,放出的血中有脓液或血液淡如水者,也要停止放血,不懂这些情况而误认为是病血大量放血,不但造成正精损失而且导致难治之疾病发生,特别是导致腹水发生的危险。 术后处理 放血后有时可能出现一些反应,主要有血不外出、病血不出、出血不止、刀口作肿、术后昏厥、术后生风等6种。 血不外出 鼓脉后立即进刀,进刀后立即松绑等10种原因均能造成割刺后血不外出。因此在施术时必须十分谨慎,尽量避免和克服上述放血不出的弊病。 病血不出 如果有时虽已在大血管放血,仍出现病血不出的现象时,应停止该处放血,另找一个脉位少许放血,待到第二天早晨又于原来放弃的脉位放血,则病血便可放出。如果因热邪阻碍血管,该脉位空虚不能放出血时,应采取引导体内血液外出法,即凉服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藏马兜玲、五脉绿绒蒿、木藤蓼、獐牙菜、甘青草乌、岩白菜、鸭嘴花等汤。或者冰片、亚大黄各等份研末,以狗奶和酥油汁为引内服,不待药物消化完毕,用酒中煮过的油渣或热糌粑团温熨身体并进行发汗,便可以放出病血。或三果汤和硇砂、丁香、螃蟹壳、硼砂各等份研末,以酒为引,于中午和午夜将汤、散两剂同时服下,服后食用热性有营养的食物、淡酒等,便可以放出病血。 血流不止 于放血脉位处喷激冷水或用冷石子冷敷,或用干净毡片、棉花水浸后放置在刀口,用布条紧紧包扎,便可以止血。 刀口肿胀 将用新鲜酥油拌合细盐和烧燎的狗毛炭涂在刀口,并按摩揉擦。此法无效则用热糌粑中加入石花、甘松、头花蓼、葛缕子共研细末,温熨刀口。或用酒糟、花椒、盐、姜黄、酒曲、菜籽油和面粉搅拌成硬糊状煮熟热熨刀口。 术后昏厥 放血后如果出现昏厥现象,可用脂肪、肉豆蔻、糌粑等点燃的焦烟熏鼻,足上涂油按摩,拍击足心,饮加少许糌粑面的热开水,并用冷水激面。如果上法无效,昏厥比较严重者,灌服牛等其他动物的热鲜血。 术后生风 如果放血后出现隆(风),引起头晕、耳鸣者,于四手足心和百会等隆穴涂以植物油按摩,令患者食红糖,并饮加少许糌粑面的水和红糖酒、骨汤、新鲜肉汤等,以压风势。 善后 放血术完毕后,将绑绳慢慢松开,用拇指轻按刀口或用冷而光滑的石子压按,然后取干净的羊毛或棉花放置于刀口,用绳子十字交叉绑扎。避免过度活动,禁止一切引起失血和生风的饮食和起居。放血当天不能白昼睡觉,特别在1—3日内禁止饮酒,以免坏血生成。 放血疗法的利弊 有以下几方面: 弊病 放血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不及、太过、逆行和过失等四种弊病。不及,放出的血量过少,以致病血和余病遗留,引起肝脏内病血充斥、血痞瘤及坏血造成培根木布病、麻风、痈疽、脏腑日形脓疡等疾病发生,或造成躯体和四肢病血增盛,最后变成黄水和脓液的危险。太过,放出的血量过多,则会使身体正精损失,产生风势息灭胃火或使胃火衰败,往往导致痈疽、痞瘤、灰色浮肿、腹水、寒性黄水病等的发生。逆行,对禁忌放血的疾病放血或者放血后起居等不当,致使病情加重。过失,放血操作技术不熟练或鲁莽,引起进刀过深过猛,造成伤及肉座,误断筋腱或切断动脉,刺伤肌肤和脉要害部位等人为的事故,导致四肢瘫痪,甚至死亡。 优点 放血疗法施术得当,则能排除病血,止痛消肿,促使病变肌肤新生,排除脓液、黄水及血管中积聚的病气促使疮疡愈合,还有使胖人瘦之,瘦人肥之等功效。总之,放血疗法是肃清疾病、增强体质的一种疗效最好的外治法。 ☚ 手术器械 火灸疗法 ☛ 放血疗法fàng xuè liáo fǎblood-letting thera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