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reritis系由放射因素作用引起的一种肠炎。主要是为腹腔、盆腔器官恶性肿瘤用放射物照射后引起肠道副损伤而产生的肠道病。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便、小肠吸收不良、消瘦、贫血等。治疗:停止放疗、休息、调节饮食、少量多餐、胃肠道对症等。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ocolitis亦称肠道放射性损伤。指盆腔或腹腔肿瘤放射治疗后并发的肠道炎症。可累及小肠、结肠或直肠。表现有腹痛、腹泻、粘液样或血样大便、里急后重等。X线钡餐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诊断。处理应注意饮食,少吃多餐,服用解痉剂,收敛剂等。并发有肠狭窄、梗阻、穿孔或瘘管者,应予手术治疗。 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多继发于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其中以子宫颈癌病人最为多见。放射性直肠炎远比放射性小肠炎要多见。以前发病率可达50~100%,但临床症状及病理损害程度差异很大。目前由于放射治疗技术上的改进,发病率已有所降低。引起肠管损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❶照射量或照射野过大,这是引起肠管损害的主要原因。除剂量计算错误外,常为病人个体差异所致。公认的合理剂量是一平均统计数值,同一剂量对某些病人可能出现过量的问题。治疗过程中,须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总剂量超过6000rad即易出现肠管损害; ❷病人身体胖瘦对肠管损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外照射时,要尽量避免病灶外某一正常组织受量过大; ❸在出现放射性小肠炎的病例中,多数均有过剖腹探查或盆腔手术及盆腔炎症的病史,有时某一段肠管与盆壁发生粘连,在行放疗时,该段肠管就会比那些活动度大的肠管受到更多的放射线,以致受累。为减少这一并发症,应适当调整放射途径,以减少对肠管的照射剂量。小肠较常见的受累部位为末端回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出现水肿及炎性反应,随即出现萎缩等退行性改变。受累严重的病变可出现肠壁动脉内膜炎、血栓形成等,甚至肠壁组织发生坏死。在肠粘膜上出现单发或多发性溃疡,最初为表浅性损害,以后逐渐加深,形成穿透性溃疡。溃疡边缘清楚,其底面呈现出不健康的灰褐色,由于肠道内细菌感染因素的参与,病变愈趋复杂。手术探查时,发现肠管呈灰白色散在的水肿增厚区域,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肠管虽然增厚,但质脆,易破裂。相应肠系膜明显肥厚水肿及短缩。内窥镜可见肠粘膜广泛水肿、充血,散在小出血点,分泌物较多,直肠壁增厚但缺乏弹性,在肠粘膜上无明显结节可见。 临床上出现症状多在放疗后一年之内,占32%。直肠病变的表现为里急后重、血便和粘液便。小肠的症状很不一致,一般表现为慢性腹痛,为以脐为中心的痉挛性疼痛;肠道吸收功能紊乱,出现便秘或腹泻,但以腹泻为多见,病期长可出现缺铁性贫血:肠道有出血,有时量可能很多;因并发症而出现的症状,如穿孔后所致的腹膜炎,与邻近器官形成内瘘等; 肠梗阻的表现为肠管狭窄粘连所致。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一般不困难,凡妇科或盆腔经放射治疗的病人,一旦有直肠刺激症状出现时,即使在治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也应考虑到这一可能性。窥镜检查以排除直肠本身或转移的肿瘤。放射性小肠炎的诊断比较困难,不易确诊。钡剂胃肠道检查可发现肠管有局限性增厚及僵直的表现,粘膜粗糙,肠管狭窄及扩张等。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可对症处理,严重病例如出血过多或有直肠阴道内瘘时,应考虑作结肠造瘘术。一般病例可先试服小剂量的激素或行灌肠治疗,也可使用药物灌肠治疗。凡有并发症的放射性小肠炎应行外科手术治疗,其适应证顺序为肠梗阻、肠管内瘘形成、脓肿或肠穿孔造成的腹膜炎。手术切除范围相应要广泛些,在距正常肠管6~10cm处,实行肠吻合术以保证正常愈合。 ☚ 伤寒病肠穿孔 原发性小肠结石 ☛ 00003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