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的清除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环境或工作场所的地面、墙壁、设备等以及工作人员的服装、皮肤、头发等的放射性污染,不仅会使环境本底升高而影响放射性测量的准确性,还可造成外照射或内照射的危害,必须及时清除。放射性污染和一般化学性污染不同,化学量很小的放射性污染物可以具有很高的活度。因此,要彻底清除放射性污染,其难度比清除一般化学污染要大得多。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体表、衣物及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水平应当控制在国家有关标准的数值以下。放射性污染清除的要求就是要使污染表面恢复到所要求的水平。设备、地面、墙壁上的固定性污染有时无法达到原来水平,控制水平可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范围。
放射性污染去污剂 多数情况下,欲求较彻底地清除放射性污染,须借助有效的去污剂。常用的去污剂有以下几种。
(1) 表面活性剂: 有阴离子、阳离子及非离子型三种。肥皂属阴离子型,对清除污染有一定效果。在肥皂中加适量吸附剂或络合剂如白陶土、淀粉、木屑以及EDTA钠盐等可提高去污效率。磺酸型合成洗涤剂也属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亦可用作放射性去污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去污效果更好。
(2)络合剂: 能与金属离子通过配价键而形成环状的稳定络合物,使金属放射性污染物容易脱离物质表面而被清除。常用的络合剂有六偏磷酸盐、柠檬酸、酒石酸和氨羧酸类的乙二胺四乙酸钠(即EDTA钠盐)等。
(3)溶剂: 有些酸、碱溶液为有效的去污剂,如盐酸、硝酸、氢氟酸、碳酸钠溶液等。但酸性去污剂刺激和腐蚀作用剧烈,不宜用于皮肤、金属及水泥表面的去污。5%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对铀的去污效果较好。10%氢氧化钠或2.5%酒石酸和2.5%过氧化氢的混合液对去除裂变产物很有效,腐蚀性亦小。
(4)氧化剂: 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饱和高锰酸钾溶液常用于皮肤去污,对皮肤无刺激作用。
不同表面的去污方法 放射性污染的清除,由于污染物的种类、被污染表面的特性等不同,采取的方法也应不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皮肤的去污染: 皮肤是机体的防御屏障机构,不宜过度洗刷,以免破坏其屏障作用,导致放射性物质的吸收增加。清洗皮肤应先擦洗污染程度轻的部位,再依次擦洗污染严重的部位。尤应注意清洗指甲缝、手部纹裂等处。温水比冷水效果好。清洗皮肤选用何种去污剂应考虑核素的品种及化合物形式,如32p、131I无机盐可用肥皂、软刷和流动温水,标记的脂溶性物质可用弱碱溶液。一种去污剂效果不良时可换用其他去污剂。多次清洗效果不显著者,可试用饱和高锰酸钾和5%亚硫酸氢钠溶液浸洗,常可收到较好效果。
皮肤伤口污染的去污必须争取时间,以减少吸收。应当尽早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把伤口盖住,用蘸有刺激性小的去污剂(肥皂、烷基苯磺酸钠、碳酸氢钠等)的棉球擦洗伤口周围。若伤口污染严重,亦可用去污剂棉球擦洗伤口,挤压伤口周围使伤口多出一些血将污染物冲出。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扩创。
(2) 工作服的去污染: 工作服或内衣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若污染不严重,可浸泡肥皂或洗衣粉中用手搓洗,大量水冲。污染严重时应用洗衣机清洗。工作服去污的一般程序为: 20℃水中浸泡10分钟; 20℃肥皂水(每升含肥皂和六偏磷酸钠各6g)洗40分钟;20℃水漂洗10分钟; 70~80℃肥皂水 (含肥皂和硫酸氢钠各6g/L)洗30分钟;70~80℃水漂洗10分钟;最后冷水漂洗2次。
(3) 仪器及设备的去污染: 玻璃和陶瓷器皿可用3%盐酸或10%柠檬酸浸1小时,水洗,再用重铬酸钾洗液浸0.5~1小时。金属器皿可用肥皂、柠檬酸钠、EDTA钠盐或适当的有机溶剂擦洗。若再加超声处理更好。
(4) 工作场所表面的去污: 首先将未被吸附的污染物除去。粉末可用湿布湿滤纸收集; 液体则用干布或干滤纸吸收;若液体量多,可用真空吸引器或用干木屑。收集污染物时应由外向内进行,严防污染物扩散。进一步清洗的方法与设备、仪器的清洗方法基本相同。多孔性材料(如木材、水泥等)的去污常不易彻底,可酌情考虑在污染面上加涂油漆或水泥,也可覆盖塑料板。如果污染物为γ发射体,或虽为β发射体但剂量很大,则应将污染部分刨去或挖去,再用适当材料填平。短半衰期核素去污不彻底者也可关闭一段时间等待其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