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动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动力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动力

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后,邓小平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积极倡导、设计和领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强调这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他强调指出: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邓小平重要谈话》,1987年7月,第32页)“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所以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说: “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中国社会实际上从一九五七年开始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邓小平重要谈话》,1987年7月,第32页)他在1985年8月28日会见穆加贝的谈话中说: “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在邓小平改革理论的指引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改革从农村开始。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农村的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我们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实行 “包干到户”,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农民高兴了,农业产值也上去了,使农村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之,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8—239页)从1985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十分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之一的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是要从 “传统的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正是执行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充分表现。十五大报告指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和十五大的报告都体现了改革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页)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
000001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