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八日邓小平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谈话的一部分,收录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该谈话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对待改革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中国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农村的改革三年见效,包括城市、农村在内的全面改革更复杂了,设想五年见效,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两个开放,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这个政策不会变,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两个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改革需要继续开放,我们的方针不是收,而是继续放,也许今后放得更大,中国的现行政策是不可逆转的。本篇关于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论述,有助于加强人民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邓小平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改革作为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革命” 通常是指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质的飞跃。“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5页)这里已经明确提出了改革是革命,但这里的改革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但这种改革和完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是一场全面、系统的整体性的社会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的原理,邓小平着重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必然会引起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其他方面的变革。而这一变革是一场涉及社会主义体制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是具有革命性质的重大变革。邓小平说: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2) 从分析现行的经济、政治体制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手,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当前的改革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5页)因此,他认为要清除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然从根本上改革这些制度。”
(3) 从分析改革必然要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入手,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这也是一场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等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它都必然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的革命性变革。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而体制改革实质是社会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这必将影响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由此可以看出,改革是一场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变革。
(4) 从分析现行政治、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同封建主义影响的关系入手,邓小平指出了改革对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革命意义。
(5) 从分析现行体制弊端的危害性出发,邓小平指明了改革对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意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推翻旧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解放,这是革命; 改革是为了改变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这当然也是一场革命。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社会主义如何摆脱僵化体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问题。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划时代意义。

☚ 解放生产力必须实行改革   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开放也是改革。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早在1987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即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985年3月,邓小平明确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说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邓小平说: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革命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经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点,认为 “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50年代中期,我们党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对这些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企图 “以阶级斗争为纲” 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结果遭到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 “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他在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指出还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改革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邓小平说: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 ‘冒’ 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邓小平非常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他指出: “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我们把这个经验应用到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把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人民利益标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理解和积极支持改革,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个 “有利于” 标准 ☛
000072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