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1979年至1985年的发展阶段 1979年,国务院批准全国邮电通信实行邮电部和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支持邮电建设。安徽邮电部门积极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在通信建设上,实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办邮电的方针,加快了建设速度;在服务工作上,坚持“人民邮电为人民”宗旨,讲求质量,努力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通信服务;在经营管理上,简政放权,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坚持发展公用网为主的同时,军队、武警、公安、铁路、民航、水利、电力、气象、煤炭以及一些厂矿企业,也建起和改善了各自的专用通信网。安徽邮电教育、科技、工业、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邮电职工工资福利增长,生产和生活条件有新的改善。至1985年,全省邮电固定资产总值达32368.6万元;邮电局所发展到2473处,其中自办局所1627处;邮电职工增加到2668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6.04%。邮政通信有了较大发展,全省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达182745公里,乡镇均有邮路直达,行政村邮路直达率为99.8%;已形成合肥、蚌埠、芜湖三处邮件集散中心,建立了以干线邮路为主的合肥、蚌埠、芜湖三个自办邮运汽车站,全省拥有自备火车邮厢2辆、邮运汽车264辆、邮运摩托车297辆、投递用自行车4924辆;部分邮电企业在邮件装卸、分拣、营业等方面已开始使用机械化、自动化设备。一个以自办为主与委办相结合、利用多种机械化运邮工具、邮路纵横相交,能与世界上115个国家和地区通邮的邮政通信网已经形成。电信通信不断采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全省县以上电报电路全部实现了电传化,电报电路增加到318路;长途电话电路增加到1258路。合肥通信枢纽先后与全国省会(除拉萨、台湾以外)及主要大城市开通长途自动拨号业务,8个地、市实现了长途电话自动、半自动拨号;13个地市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已装总容量为95226门,其中自动电话58000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93180门,其中由邮电局经营的约60420门。全省已形成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有线与无线、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连接全国并开办世界上44个国家和地区业务的通信网。1985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为8322.4万元,实现收支差额1653.4万元。
1986年以来的发展 安徽邮电通信事业虽然经过1949年至1985年几十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邮电通信规模容量小、技术层次低、手段单一,邮件传递速度慢,电话打不通、通不好。作为信息流通主渠道的邮电通信的滞后,制约了全省经济发展。
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安徽邮电部门在邮电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改革开放后社会对通信需求急剧增长和国家对邮电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的机遇,努力加快通信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步伐,拉开了大规模通信建设的序幕。“七五”期间,全省邮电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亿元,超过前36年投资的总和,年均投资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二,全省邮电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在“六五”末基础上翻了一番以上。“七五”是安徽邮电通信能力增加最多、通信技术水平提高最显著、邮电业务发展最快、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最好的时期,是安徽邮电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经过“七五”的努力,安徽邮电通信严重落后的面貌已经得到了初步改变。截止1990年末,全省邮路达1261条,总长度达36880公里(其中使用机动运输工具的23175公里),城市投递段道800条,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为141695公里;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2万多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1.3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近1.2万路(门),长途电话业务电路3306路;全省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的县以上城市已由“六五”期末的22个增加到64个,其中39个城市进入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7个省辖市能够直拨国际和港澳电话;农村基本实现了乡乡通电话;全省电话普及率已由“六五”期末的0.31%提高到0.55%,省会合肥市的电话普及率已由“六五”期末的3%提高到5.06%;全省通信网已开始由以人工、模拟为主向自动化、数字化过渡。当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34亿元,中央国营邮电业务收入完成2.53亿元,地方国营农话业务收入完成3108万元。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为繁荣安徽经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1年入夏以后,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邮电通信设施受到严重损失。抗洪救灾期间,省邮电管理局强化了对全省邮电通信网的指挥调度,先后紧急调度报话电路311条、邮路24条。各地邮电部门先后出动9000人次抢修被洪水冲损的通信线路,临时组开16条自办汽车邮路绕行9400多公里疏运邮件报刊,确保了重要通信干线和通信枢纽的安全,确保了防汛报话业务和邮件报刊的及时传递,确保了中央电视台和华东灾区电视节目的正常传送。灾后,不仅迅速修复了被损坏的邮电通信设施、线路、车辆、房屋等,而且通信建设任务圆满完成,邮电业务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邮电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新建534公里光缆、211公里数字微波、85公里中同轴电缆长途干线,新开通5140路长途程控交换机,新增长话业务电路2069路;新建和扩容6个市(地)程控电话,新开通9个县、13个乡镇自动电话,新增市话程控交换机4.5万门、市话自动交换机1.4万门、农话自动交换机3684门。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完成4.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央国营邮电业务收入完成3.5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是195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地方国营农话业务收入完成3614.7万元,比上年增长16.7%,也是历年来较好的水平。
1992年,全省邮电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取得了邮电通信建设发展的重大突破。全年共完成邮电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建成合(肥)芜(湖)屯(溪)数字微波、阜(阳)蒙(城)亳(州)光缆等省内长途数字传输干线,开通淮北、六安、宣城、池州、巢湖、凤台、濉溪等17个市(地)、县的程控电话及37个乡镇的自动电话,并引进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备建成投产900兆赫峰窝状移动电话网一期工程,全省新增长话业务电路3015路、长途程控交换机3270路端、市话程控交换机11万门、农话自动交换机1.3万门、邮政运输汽车104辆、邮政生产用房1.1万平方米。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完成6.18亿元,比上年增长44.4%;中央国营邮电业务收入完成5.2亿元,地方国营农话业务收入完成4599.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7%和27.1%;中央国营邮电通信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2871元/人,比上年提高41.7%。1992年安徽邮电通信建设发展完成了一次历史性大跨越,全省实现市(地)电话程控化、县城电话自动化,邮电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增长率双双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标志着安徽邮电通信已渡过稳步增长的起步期,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起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