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安徽幼儿教育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较大的成绩。 有计划、多层次地发展幼教事业 1978年前后全省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满足农村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要求,省教育厅于1984年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并结合安徽实际,提出“在农村,可办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也可在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儿班;可办常年性的,还可办季节性的”。此后,全省各地农村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积极创造条件,首先发展学前1年教育,同时逐步招收3—5岁的幼儿入园(班)。一些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增设了学前班,使过去幼儿园大多集中在城市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城镇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一起上,改建、扩建、新建了一批幼儿园,缓解了幼儿入园难的矛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随着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行与完善,各级政府把幼儿教育列入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做出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为进一步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全省认真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及国家教委、计委、卫生部、劳动部等9部委关于明确幼教事业领导管理分工和职责权限的文件精神,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要求幼儿园行政领导由主办单位负责,保教业务由当地教育部门全面负责管理、领导,农村幼儿园(班)均实行村办乡管或所附在的小学管理。省教委制订了《安徽省幼儿园审批办法(试行)》、《安徽省示范性幼儿园基本标准(试行)》,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制订了地方性规章制度。1991年,省教委又提出“城市、县城要积极兴办幼儿园,并重点办好一批示范性幼儿园,作为幼教教研基地;镇以举办学前班为主,乡要积极举办中心幼儿园,力争到1995年做到乡乡有中心园、村村有学前班”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各地积极发展了城乡幼儿教育。到1992年,全省幼儿园数由1978年的549所发展到1723所,在园幼儿由6.66万人增至25.52万人,分别增长2.40倍和2.85倍;在1723所幼儿园中,教育部门办园981所,占总数的56.94%,集体办园214所,占总数的12.42%,其它部门和个人办园528所,占总数的30.64%;全省共有学前班11665个,占全省幼教班数的62%,其中农村学前班9681个,占全省学前班总数的83%,学前班学生有40.45万人;全省幼儿园(含学前班)教职工有2.51万人,其中由非教育部门和集体负担工资、福利的教职工为1.3万人,占总数的51.7%。在全省9个省辖市中(不含新建的滁州市),有5市的3—6岁幼儿入园率在90%以上(其中马鞍山市为100%,合肥市为99.6%),其他4市的入园率在55%至65%之间;全省幼儿平均入园率为22.9%,学前1年幼儿入园率为38.8%,萧县、天长、黟县、砀山等县农村基本普及学前1年教育。全省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新格局。 重视幼教研究,开展教改实验,提高保教质量 1979年,为贯彻教育部制订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草案)》和《幼儿教育纲要(草案)》,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幼儿园彻底纠正“文革”期间形成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抓好幼儿体育、卫生保健工作,重视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加强对幼儿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的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此后,各地在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以及幼教其它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1987年,安徽承担了国家教委下达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安徽学前项目调查”,一大批幼教管理干部和保教人员参与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增长了幼教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安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都配备了幼教专职教研人员,大部分地、市、县还专门成立了幼教中心教研组。几年来,各地针对幼儿教育传统的分科教学所造成的知识零碎性、片面性和不连续性的弊端,在综合教育、主题、单元教学等方面进行一些大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幼儿接受的知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教改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幼儿教育改革先进集体和个人,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合肥市宿州路幼儿园、芜湖市实验幼儿园、广德县桃州幼儿园等,都在探索幼教改革、提高保教质量中作出了显著成绩。 为加强幼儿教育研究,以及对各类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全省初步建立了市、县、乡(镇)幼儿教研辅导网络,辅导网在履行其业务指导职责的同时,积极开展幼教研究活动,把研究课题从单纯的主题、单元教学实验发展到研究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并借鉴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的幼儿教育经验和做法,开展幼教实验,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 1978年,合肥、蚌埠、芜湖师范学校幼师班恢复招生,并在一些地区的师范学校增设了幼师班。1980年,创办了合肥幼儿师范学校,面向全省招生。1987年,将原和县师范学校和亳州师范学校改为幼儿师范学校,同时在部分职业高中内开设幼师班。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已向社会输送了100余名本科生;全省3所幼儿师范学校和11所师范学校附设的幼师班,每年约向幼儿园输送1000余名毕业生;各地举办的职高幼师班,每年为社会培养500余名幼儿教师。目前,全省幼教师资队伍已由1978年的3638人发展到25077人,增长5.9倍。 省及各地在重视幼儿教师培养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现有幼教师资水平,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计划,对在职的幼儿教师进行计划培训。安徽师范大学和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分别成立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各地分期分批让幼儿教师在职进修。鼓励幼儿教师参加各类自修学习,举办幼儿教师培训班及教材教法、专业证书考试辅导班,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等。据统计,到1992年,全省幼儿教师学历达标和专业证书考试合格的占总数79.3%,比1985年提高了37.7个百分点;全省有6594名幼儿教师受过学前教育专业训练,占总数的31.7%。 ☚ 发展简况 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 ☛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全省卫生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据1985年统计,全省已有卫生医疗机构7113个、病床95263张、卫生技术人员122776人。 90年代初,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入,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提高了速度。据1992年底统计,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7035个,病床114142张,卫生技术人员142349人,其中医师44490人;有县以上医院359个,其中传染病专科医院6个、精神病专科医院13个、疗养院10个、其他专科医院3个。农村各乡、镇都设有医院(或卫生院),全省计2605个,设病床39165张;村设卫生室或医疗点,全省计有乡村医生、卫生员50455人。除国家、企事业单位、集体开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外,并有数量众多的医疗联合体,全省个体医的人数逐年增加,达到4518人,成为一支重要的防病治病力量。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天花、霍乱、黑热病、斑疹伤寒、回归热和梅毒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已基本得到控制。至1992年,头癣、白喉、麻风等疾病已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疟疾、地方性甲状腺肿、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种疾病已达到控制或基本控制标准,新法接生在偏远乡村也得到普及。
表5-6-1 1949—1991年卫生经费情况 年度 | 金额 (万元) | 占财政总 支出(%) | 1949 | 58.7 | — | 1950 | 162.7 | — | 1951 | 261 | 4.38 | 1952 | 1041.2 | 19.24 | 1953 | 1573.1 | 11.13 | 1954 | 1454.1 | 6.89 | 1955 | 1494.2 | 6.06 | 1956 | 1936.3 | 5.58 | 1957 | 1847.2 | 4.33 | 1958 | 1941.8 | 1.8 | 1959 | 2308 | 1.72 |
年度 | 金额 (万元) | 占财政总 支出(%) | 1960 | 2972.1 | 2.09 | 1961 | 2610.8 | 3.2 | 1962 | 2674.5 | 6.75 | 1963 | 2853.6 | 5.63 | 1964 | 3242.6 | 5.41 | 1965 | 3329.2 | 5.85 | 1966 | 3832.8 | 5.78 | 1967 | 4002.6 | 6.51 | 1968 | 3655.7 | — | 1969 | 3588 | 4.79 | 1970 | 3854 | 3.72 |
年度 | 金额 (万元) | 占财政总 支出(%) | 1971 | 4303 | 4.46 | 1972 | 5673 | 4.79 | 1973 | 6565 | 5.36 | 1974 | 7188 | 5.3 | 1975 | 7714.8 | 5.81 | 1976 | 8015.9 | 5.39 | 1977 | 8708.5 | 5.86 | 1978 | 10456.3 | 5.66 | 1979 | 9835.2 | 4.8 | 1980 | 10984 | 6.6 | 1981 | 10986.3 | 7.13 |
年度 | 金额 (万元) | 占财政总 支出(%) | 1982 | 11991.1 | 7.11 | 1983 | 12712.2 | 6.2 | 1984 | 13455.5 | 5.7 | 1985 | 15111.9 | 4.46 | 1986 | 17840.5 | 3.86 | 1987 | 17684.2 | 3.97 | 1988 | 18712.2 | 4.01 | 1989 | 21817.0 | 4.00 | 1990 | 24165.8 | 4.04 | 1991 | 25777 | 3.23 | 注:本表数据按卫生系统决算数填列。 表5-6-2 1986—1992年卫生机构统计 单位:个 序号 | 机构类别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 | 总计 | 7166 | 7286 | 7417 | 7422 | 7336 | 7359 | 7035 | 2 | 医院 | 3212 | 3163 | 3108 | 3116 | 3128 | 3158 | 3049 | 3 | 农村区乡卫生院 | 2855 | 2772 | 2705 | 2700 | 2710 | 2726 | 2605 | 4 | 疗养院 | 10 | 11 | 10 | 11 | 11 | 10 | 10 | 5 | 门诊部(站) | 3483 | 3618 | 3793 | 3760 | 3659 | 3648 | 3425 | 6 | 专科防治所(站) | 58 | 61 | 63 | 64 | 66 | 67 | 67 | 7 | 卫生防疫站 | 126 | 128 | 128 | 129 | 126 | 128 | 128 | 8 | 妇幼保健所(站) | 117 | 115 | 113 | 113 | 110 | 109 | 109 | 9 | 药品检验所(室) | 24 | 31 | 45 | 57 | 61 | — | — | 10 | 医学科研所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1 | 11 | 高等医学院校 | 5 | 5 | 5 | 5 | 5 | 5 | 5 | 12 | 中等医药学校 | 17 | 17 | 17 | 17 | 17 | 18 | 17 | 13 | 各类进修学校 | 65 | 66 | 66 | 66 | 66 | 66 | 68 | 14 | 其他卫生事业机构 | 59 | 61 | 59 | 74 | 77 | 143 | 150 | 说明:(1)第2栏含第3栏数;(2)第14栏内含急救站、血站、麻风村等。 表5-6-3 1988—1992年各类病床统计 单位:张 序号 | 床位分类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 | 总计 | 98347 | 101087 | 104528 | 106453 | 107817 | 110960 | 114142 | 2 | 医院床位 | 86386 | 90086 | 92723 | 94723 | 95769 | 98941 | 102484 | 3 | 疗养院床位 | 1845 | 1983 | 2005 | 2163 | 2203 | 2021 | 2021 | 4 | 门诊部、所床位 | 3452 | 3152 | 4272 | 4221 | 4109 | 4464 | 4023 | 5 | 专科防治所(站)床位 | 5639 | 5316 | 4937 | 5062 | 4933 | 5121 | 5160 | 6 | 妇幼保健站(所)床位 | 315 | 326 | 357 | 372 | 367 | 413 | 454 | 7 | 农村区、乡卫生床位 | 37912 | 37655 | 37788 | 37895 | 37941 | 38330 | 39165 | 8 | 其他 | 210 | 224 | 234 | 403 | 386 | — | — | 说明:第2栏数含有第7栏数 表5-6-4 1988—1992年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统计 单位:人 序号 | 人员分类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 | 卫生系统人员总计 | 153463 | 156349 | 158393 | 162117 | 105687 | 137868 | 142349 | 2 | 中医 | 9908 | 10067 | 10329 | 10817 | 10767 | 10828 | 10534 | 3 | 西医 | 37370 | 38113 | 43378 | 46725 | 47813 | 48816 | 49544 | 4 | 护理 | 35318 | 36038 | 36811 | 38627 | 39739 | 38477 | 39656 | 5 | 药剂 | 12491 | 12547 | 12318 | 12320 | 12314 | 12371 | 12545 | 6 | 检验 | 6768 | 6914 | 6875 | 6926 | 7015 | 7130 | 7287 | 7 | 放射 | — | 1894 | 2217 | 2124 | 2153 | 1368 | 1368 | 8 | 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 | 21215 | 21115 | 16442 | 14085 | 14159 | 14144 | 16440 | 9 | 其他技术人员 | 3232 | 2852 | 3630 | 3614 | 4112 | 2518 | 2583 | 说明:(1)第2、3栏为“士”以上职称人员;(2)1、4、5、6、7、9各栏均含初、中、高级职称。 (3)第2栏含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爱国卫生运动转入经常化制度化,城乡普遍制订卫生公约,改造环境,在城市健全卫生清洁队伍,在农村深入开展“两管(管水、管粪便)、五改(改厕、改灶、改畜圈、改造环境、改饮清洁卫生水)”,以改水为重点。80年代初,以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语言美、行为美、思想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活动为中心,创建卫生城镇、文明卫生单位、无鼠害城镇等活动,进一步普及卫生知识,加强卫生法规建设,使爱国卫生运动持久地开展。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深化,农村以饮清洁卫生水、创建新村为主要内容;城市以绿化美化市容、创建卫生城市为主要内容;城乡面貌迅速改观。至1992年,全省已有合肥、马鞍山、蚌埠、铜陵、阜阳等5个城市达到全国卫生城市标准,马鞍山市并被授予全国卫生城市光荣称号;全省大部分农村居民饮上了自来水或清洁卫生水,不少农民住上了卫生条件较好的新住房。 ☚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二 卫生城市 ☛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1976年以后,原被撤并的医院得到恢复,下放的卫生技术人员分批调回,并新建和扩建 一批医院,增添医疗设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事业得以恢复发展,并进一步贯彻面向农村的政策,建立农村各级医疗保健组织,兴办农村合作医疗。 80年代.安徽已形成以省级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为核心,地、市综合医院为骨干,县及农村区、乡和工矿企业医院为基础,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力量较强的医疗网络;有效地解决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医疗技术具有一定水平,可以开展各类难度较大的手术,确诊和处理部分疑难病症,部分医疗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已拥有一批大型医疗器械设备。省级医院已能做脑立体定向、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异体肾脏移植、大面积烧伤等复杂手术。农村中心卫生院一般能做下腹部手术、计划生育4项手术,能开展生化检查,一部分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能做上腹部手术。腹部、胸腔手术、多数疑难病的诊治和危重病人抢救可以不出县,常见病诊治可以不出乡。 在农村行政村,则设立了卫生室(医疗点),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由村民委员会或群众集体举办,二是由乡、村联合办,三是乡卫生院设立的医疗点,四是由乡村医生承包或自办。 进入90年代,医疗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1992年,全省已拥有各种医疗机构6484个,卫生技术人员12.4万人,床位10.85万张;村设置的卫生室和医疗点42447个,乡村医生24995人,卫生员25460人。 ☚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中医事业 ☛ 00002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