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摹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摹状

摹绘之一。指把看到的形体、感觉到的情状或景象如实地摹绘出来。如:“瘦小伙子的两个嘴角向上挑着,形成一个倒 ‘八’字。”“张大哈从门外懒洋洋地踱过来。”“浓雾雾满了小棚,沾在脸上湿漉漉的,滑腻腻的。”“倒八字”、“懒洋洋”、“湿漉漉”、“滑腻腻”都是摹状词语。运用摹状,能给人以如见其状、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见“摹绘”。

摹状

摹状

修辞方式(辞格)之一。就是摹写事物的情状,包括摹形和摹声(也叫“拟声”)两类。摹状最常用的手法是使用联绵词和叠音词,以增强描写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诗·豳风·七月》),“踟蹰”“觱发”“栗烈”是双声;“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颔亦何伤”(《楚辞·离骚》),“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儿女呫嗫耳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颔”“呫嗫”是叠韵;以上是联绵词之例。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交交黄鸟,止于棘”(《诗· 秦风· 黄鸟》),“夭夭”“灼灼”“交交”是叠音词之例。
摹形还常常使用描写性词语去具体描摹事物的情态、动作。如“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韩诗外传》),通过周公具体的动作行为表现了他忘我地为国事操劳的精神;“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具体描写了衣、食、住得简陋,表现了陶渊明安贫乐志的情操。摹声还可以使用感叹词来表现。如“夥颐! 涉之为王沈沈者”(《史记·陈涉世家》),用惊叹声突出了陈胜为王以后的威严和富贵堂皇;“噫吁,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用惊叹声突出了山的险恶高峻。
摹状是古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状貌词。

☚ 映衬   拟声 ☛

摹状

辞格之一。用双声、叠韵、叠字或其它方式摹写事物情状的修辞方法。亦称“摹拟”。一般分为三类:❶摹声。即选用精当词句如实描绘人物的某种声音。如《战国策·赵策》:“叱嗟!而母,婢也!”“叱嗟”,斥责声。
❷摹形。即选用精当的词句描绘人或物的形状。如晋·陶渊明《饮酒》: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倒裳”一词,摹尽慌乱之状。
❸摹色。即摹写事物的颜色。如唐·王维《辋川别业》: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染”、“燃”两字写尽无边春色。

摹状

摹状

也称摹绘,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运用它是指利用语言手段描摹事物的声音、色彩、气味、形体、情态等,具体可分为摹声、摹色、摹味、摹形、摹态等。
运用摹状,能大大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可感性,增加感情色彩和表现力,能直接唤起读者对作品传达内容的真实体验,对于渲染环境的气氛、刻画人物的性格等,都有十分明显的修辞效果,因而摹状手法在创作中经常使用。

☚ 呼应   拟人 ☛
描写

描写

描(描绘;描画;描状;画描;勾描) 状(状写;状貌) 写(写载)貌(体貌) 邈 摹(摹写;摹绘;摹画) 绘(雕绘) 镌鑱 镌劖
用文字描写创造人物形象:塑造
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等:影 描摹 绘摹
 描摹事物的形状、声音:摹状
 摹状事物:体物
照原样描绘:模写
铺陈描写:敷写 铺写
勾勒描绘:勾画 勾划
(用语言文字反映事物的形象:描写)

另见:描述 描摹 形容

☚ 描写   描写人或物 ☛

描摹

描摹

描(描摸;~图;~画;~本;~贴;~花;素~) 摹(摹写:摹状;~本;绘摹;翻摹) 临(~画;~仿) 影(影写) 邈真 邈掠 状貌
照书画原样摹写:临摹 临模 写効
 临摹图画:誊画
 照着范本临摹:模写
描摹形状情态:模样
描摹事物:象物
描摹山水:模山范水
摹写旧时刻本:影钞 影摹
影印描摹图画:誊拓
用刀或笔大致刻、画或描出事物的轮廓或情况:勾(勾勒)
 勾画描摹:钩摹
雕琢描摹:镂绘
揣测描摹:猜摹
抄袭摹拟:剽拟
(照原样写画:描摹)

☚ 很快地写画   登记、开列 ☛
摹状

摹状mozhuang

指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声音、颜色或形状依原状模仿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摹状的修辞手法,可以把事物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一种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真切感受。摹状的主要方式有摹形、摹声、摹色三种。

☚ 起兴   摹形 ☛
摹状

摹状Mozhuang

修辞学术语。摹写人或事物的形态、声音的修辞格叫做摹状。摹状主要包括摹声、摹形两类,用于摹状的词语大多是联绵词、叠音词。1.摹声,是利用语音因素的一种修辞方法,它选用恰当的词语,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以加强读者的想象。摹声可以直接摹写声音, 也可以借助对声音的描摹来表现与之相关连的情感。例如:
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 《琵琶行》) 这一例用 “嘈嘈”、“切切”描摹弹奏琵琶的音乐声,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听觉,生动形象。
❷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欧阳修《秋声赋》) 这里借 “淅沥”、“萧飒”的风雨声、落叶声等传达出作者悲秋的情感。2.摹状,即摹写人、物的形貌动作,使描摹的对象真实可感。例如:
❶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诗经·邶风·北门》)以叠音词“殷殷”描绘内心忧愁的样子。
❷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楚辞·哀郢》)以联绵词“容与”描绘徘徊不进的样子。摹状的修辞效果在于以少胜多,使语言获得直观性、形象性,从而更有效地传情达意。摹状所使用的联绵词和叠音词,具有声韵铿锵、色彩鲜明的特色。由于联绵词和叠音词大部分与所构成的单字意义无关,只不过是记录语音的符号,因此它们的书写形式和所表达的意义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运用摹状时,应该力求准确地捕捉人、物的声音特色、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的形貌动作,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地表现出来,否则会千篇一律,缺乏使读者产生相应感受的力量。

☚ 双关   讽喻 ☛
摹状

摹状

又称摹拟或摹绘。它是运用语言文字把所要描绘的事物的声音、颜色、形状摹拟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摹状可以把事物描述得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如风有声而无形无色,但宋人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却以高超的手法,使无形无色的风生动形象地活现在纸上。作者这样写风之声音:“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又用秋天的景象来写秋风之色:“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又进一步写了秋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特点。这样,秋风的形象便是具体可见的了。摹状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或主要场景,为了使之突出醒目,往往需要有精雕细刻的摹状,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摹状通常按摹绘的对象不同分为摹声、摹味、摹色、摹景象、摹形态、摹情态六种。多用连绵字、迭音(连珠)词。如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断晷,恒兀兀(描摹勤勉的形态)以穷年”、唐柳宗元《送徐从事北游序》“其容貌充充然”(“充充”表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韩愈《顺宗实录》“屏人切切(摹话语声)私语”等。

☚ 错综   增益 ☛
000050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