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户
又称“揽纳人”、“揽子”。宋代包揽赋税输纳之各类人户的总称。成分复杂,商人、官僚子弟、举人、公吏、保长,以至和尚、道士等,都有充当揽户者。其起因是州县官吏多方刁难输纳苗税之下户百姓,和宋廷指定税户上粮地点往往过远,运输不便,耽误农时,于是有揽户作为税户与政府之中介环节出现。揽户往往与地方官吏相勾结,垄断一地之赋税输纳,当时称为“揽纳”。因其多“以重价取诸民户,而以半路胥吏,”(《宋会要·食货》六八之十七)凡经揽户转纳者,税户之负担平添几倍。有的揽户甚至“揽而不纳”,政府另行再向百姓勒索。因揽户常将滥恶之税物上交政府,故宋廷曾三令五申禁止揽纳,实际上毫无成效。北宋中叶后,揽户势力加速膨胀, “官户输纳多凭干人,乡户则凭揽子。”(《昼帘绪论·催科篇》第八)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日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