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接受美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jieshou meixue本世纪60年代以后崛起在联邦德国的一种美学思潮。著名代表有德国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他们关注读者的审美经验,把美学研究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接受过程以及接受效果等问题上,从而把接受前所未有地突出出来,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接受美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是解释学哲学,它也批判地吸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美学的一些观点。它的理论前驱有俄国形式主义、R.因加尔登的现象学美学、J.穆卡洛夫斯基的结构主义美学、H.G.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和文学社会学,它们对接受美学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接受美学不赞成把文学作品作为研究的中心,认为应该把读者置于中心。因为,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品的审美功能和意义并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而是从读者的阅读具体化活动中产生的,也就是读者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从作品中发掘出来的。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也应考虑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这样,读者尽管没参与作品的创作,但实际上却是作品审美功能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作者。读者的欣赏也就是对作品的创造。由此,接受美学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重视对读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它认为读者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才会促使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这也有助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 结构主义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 ☛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影响美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艺研究的新方法论学科。主张文学研究不能只以作品,而应把读者也作为对象。只有被读者接受,作品的美学价值才能体现,社会效能才可发挥。提出要着重研究各种不同读者如何接受作品信息及其反馈的过程、内容和规律,研究作家、作品与读者的相互影响。本学科对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美学研究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它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 ☚ 鸳鸯蝴蝶派 黄梅戏 ☛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