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探骊得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探骊得珠

探骊得珠

语出《庄子·列御寇》,言深渊中有骊龙,颔下有珠,价值千金,而得之甚难。后谓诗文创作,深得命题的精蕴。《宋诗话辑佚·古今诗话》:“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同会乐天舍,各赋《金陵怀古》。刘诗先成,白曰:‘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馀鳞角,何用?’三公乃遂罢作。”

☚ 可泣鬼神   浑然天成 ☛
探骊得珠

探骊得珠

潜入深渊,取得骊龙颔下的明珠,比喻学习有所收获。语出《庄子·列御寇》。

(芳)

☚ 苦学力文   学不可以已 ☛
探骊得珠

探骊珠tànlídézhū

┃━┃━ 喻科举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亦省作“探珠”“探骊”“探骊珠”。唐·李白《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诗:“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清·程善之《寄洪棣臣金陵》诗:“倾觞尽醉狂歌呼,兴酣题句探骊珠。”清·王毓岱《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诗:“挥毫惊倚马,阄韵想探骊。”

☚ 琼林宴   棘围守暖 ☛

探骊得珠tànlí-dézhū

骊: 骊龙,即黑龙。传说颔下有千金之珠。典出《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春秋时,有个其实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去见宋国君主宋襄王,骗取了宋襄王的信任,并得到了赐车十乘的极高待遇。他因而对庄子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庄子便对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黄河岸边住着一家穷人,全靠编织芦苇帘为生。一次,这家的儿子潜入到黄河深水中,探得一颗价值千金的珍珠,带回给他父亲看,父亲说:“拿块石头来把它砸了吧!价值千金的珍珠,必定是在九重深渊中黑龙下巴底下取出的,你能得到它,必定是碰巧黑龙在睡大觉。要是黑龙醒着的话,你还能有半点儿活命的希望吗?”
庄子讲完这个故事,接着说:“宋国之深,好比九重之渊;宋王之猛,好比骊龙。你所以得车,不过是偶然遇上他一时糊涂而已。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我看你不落个粉身碎骨才怪呢!”
后人据此引出“探骊得珠”一语,用以比喻诗文内容中肯,抓到了精妙之处。

探骊得珠

古代寓言说深渊中有骊龙,颔下有干金之珠,欲得之甚难。《庄子·列御寇》:“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后遂以之比喻诗文命题精蕴。宋李颀《古今诗话·探骊获珠》:“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同会乐天舍,各赋金陵怀古,刘诗先成。白曰:‘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余鳞角,何用!’三公乃遂罢作。”

洞中肯綮[动中肯綮、动中窾要]、探骊得珠;离题跑辙、离题万里、文不对题

○洞中肯綮dòng zhòng kěn qǐng

洞,深透。肯綮:指筋骨结合处,引申为要害或关键。常常切中要害或关键:剖析事理,~|从容豁达,析理~。也作〖动中肯綮〗,也说〖动中窾要〗。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比喻文章写得好,抓住了题中的精粹:这篇作文可谓是~,应该评为一等奖|每年高考都有几篇~的佳作|他思想深刻敏锐,写散文常常~。

●离题跑辙lí tí pǎo zhé

脱离主题:他作文老是~|他越说越~,把正事儿全忘了 |信手写来,常~。

●离题万里lí tí wàn lǐ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抓不住中心,与所讲的主题相差很远,甚至毫不相干:下笔千言,~|我纳闷于这些意象的荒诞不经和~。

●文不对题wén bù duì tí

指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关;也指谈话与主题无关,没说到要害之处:作文切忌~|他讲话老是开无轨电车,东拉西扯,~。

探骊得珠

意为文字含义深刻,能抓住要领,言辞中肯。原意在九重之渊郦龙的颔下取得宝珠。

字数:41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灿若披锦   重如九鼎 ☛
探骊得珠

探骊得珠(探得骊珠)

探求骊龙,获得骊龙颔下的宝珠。比喻应试被录取或写作诗文能抓住关键。

☚ 贪多务得   探赜索隐 ☛
技法

技法

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作文的技巧和特色:笔(笔法;笔调;手笔)
作文和绘画的一种技法:顿折 顿挫转折
诗文写作中若隐名现、掩映不露的手法:匣剑帷灯
抓住题中要害:探骊得珠
从主要地方着笔:大处着墨
前后一呼一应:呼应 照应 相应(首尾相应) 映照(前后映照) 前呼后应
 关联照应:关合
对素材进行想象:虚构
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点眼 画龙点睛
为后段文章作暗示:伏笔 伏线 起本
其他技法:白描 伏线 复线 曲笔 悬念 线索 渲染 比喻 讽喻 拟人 拟物 含蓄 波澜 穿插 押韵 谐韵 对比 对仗 对偶 相俪 递进 迭进 谐比 排比 比次 寄托 寓意
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文无加点 文不加点 文无点易
写作技法高超神妙,巧夺天工:化工肖物
技法非常奇妙:神至之笔
文章笔法的变化:阖辟
文章公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 一律千篇
套用前人章法:寻章摘句
(技巧和方法:技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 技法   措词 ☛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get the pearl from under the chin of the black dragon—seek large gains at great risk;〔of a piece of writing〕 profound,terse and to the point
❍ 他这篇文章,经过反复推敲,可谓~。This article of his was written after repeated deliberation,and we may well say that it is profound,terse and quite to the point.

探骊得珠tan li de zhu

writing which keeps to the point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骊:骊龙,黑龙;珠:珍珠。摸到黑龙下巴底下,得到一粒珍珠。比喻写作抓住了要领。bring out the best, terse and to the point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取下深渊中黑龙下巴底下的珍珠。比喻欲得极难,后用以指做诗文能命题精蕴。《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探骊得珠

相传,古代黄河边住着一户穷苦的人家,靠割芦蒿编织薄帘、畚箕过活。一家人勤勤恳恳,日夜操劳,但仍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
有一天,这家的儿子到河边割蒿草,割得累了,就坐在岸边休息。
他望着河面呆呆发愣,忽然想起老人们常说深渊中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只是无人敢下水去取。他想:既然我家这么穷,为什么不下水去冒险试试呢?
于是,他找到一个深渊,凭着一身好水性,勇敢地往水底潜去。他越潜越深,渐渐地什么也看不清了。
忽然,他眼前一亮,不远处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小伙子忙向光亮处游去。到了近处一看,是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不由心中大喜,便把它摘在手中,浮出水面。
回到家里,母亲见儿子捞得明珠,欣喜万分,而见多识广的父亲却连忙追问明珠的来历。小伙子便把得珠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父亲。
父亲听了,连声说:“好险啊!好险啊!这种珍珠价值千金,一定是深渊中黑龙颔下之物,只有等黑龙睡着的时候才能探取此物,否则便死无葬身之地!”
有了黑龙珍珠,这家人的生活就变得富裕起来。
后来,人们便用“探骊得珠”这个成语,来比喻侥幸获取富贵。今天也常用来比喻行文能抓住要害。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骊:骊龙,黑龙。比喻行文深得题旨或能切中要害。
〔例〕这篇文章行文流畅,立论正确,意旨深远,可谓匠心独运,~。
【提示】多作谓语。

探骊得珠tànlí-dézhū

《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骊:骊龙,黑色的龙。颔:下巴。“探骊得珠”言潜入深渊,取到骊龙下巴下的宝珠。比喻诗文的写作抓住要领,深得命题的精髓。也比喻得到或见到珍奇之物。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在深渊中摸到黑龙,取得龙颔下的宝珠。
❶ 比喻应试及第。
❷ 比喻吟诗作文能抓住要领,得其精髓。
❸ 也泛喻行事能得其关键。也作“探骊获珠”。

探骊得珠tan li de zhu

探:摸取。骊:黑龙,传说其颔下有宝珠。摸到骊龙的下巴,取来了宝珠。原指冒大险而得大利。后用来比喻写诗作文能切中要旨,突出主题,写得很好。
【也作】探骊获珠
【近】出奇制胜 妙笔生花
【反】文不对题

TMRW【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在黑龙下巴底下摸取珍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比喻文章含义深刻,能抓住要领,言辞中肯。探:摸取。骊:原指纯黑色的马,这里指骊龙,黑龙。

探骊得珠tànlí-dézhū

〔并列〕 骊,古指黑色的龙。在九重深渊骊龙颔下摘来宝珠。后比喻行文能扼要,抓中关键。语本《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高阳《粉墨春秋》5回:“汪精卫的演讲,在党国要人中考第一,往往一上来就~,几句话便能吸引全场的注意力。”
△ 现多用于吟诗作文切中要害,深得命题精髓。

开门见山;探骊得珠

开门见山;探骊得珠kāi mén jiàn shān;tàn lí dé zhū

【上】一开门就看到门前大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一开头就切入正题。宋·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下】骊:骊龙,黑色的龙。摸到骊龙颔下,取来一颗千金之珠。比喻吟诗作文抓住了题中精蕴所在,说破要点。也比喻应试得第。
◆ 也作“探骊获珠”。清·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其书法论一篇,聚古人大旨于数百言之中,如探骊得珠,觉前贤纷纷议论,均为饶舌矣。”
【综】写文章直奔主题,发议论抓住精义。形容文章言简义丰,不带套话却含意深刻。
【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过多的时间用来阅读,因此媒体上的文章做到开门见山、探骊得珠尤为重要。

☚ 镜花水月;匣剑帷灯   理过其辞;文不对题 ☛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骊:骊龙,即黑龙,传说颔下有千金之珠。原喻冒大险,得大利。后比喻诗文中肯切要,写到了精妙之境。也比喻经过艰苦钻研,获得优异成果。也作“探渊索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