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排尿需要健全的排尿机构与完整的神经支配系统,如两者之一发生病变引起功能障碍,则发生排尿异常。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与尿潴留、尿失禁、遗尿及尿量异常等。
排尿异常
最常见的排尿异常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潴留及尿失禁。这些症状是分析泌尿系病变的重要依据。中枢或脊神经病变,下尿路邻近器官炎症的刺激或肿物的压迫,也会引起排尿异常,要注意鉴别。
尿频 即排尿次数较正常为多。正常时每天排尿次数因人、气候、饮水量及习惯等因素而异。一般日间4~6次,夜间0~1次。成人每次尿量300~500ml,儿童因年龄不同差异较大。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称夜尿症,见于肾功能不全,老年人肾血管硬化引起的肾小管浓缩力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下尿路梗阻疾患如前列腺增生症等。
尿频多伴有每次尿量减少,最常见于泌尿系炎症,特别是急性膀胱炎。由于膀胱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使膀胱粘膜痛阈降低,很轻的刺激即可引起排尿。这种刺激性尿频,常还伴有尿痛(排尿时或排尿后尿道内痛)及尿急,此三症状常被称为“膀胱刺激症状”。急性非特异性膀胱炎如无梗阻等诱因,1~2周内即可痊愈。但结核性膀胱炎如不经抗痨药物治疗,则症状持续,经久不愈,或经抗痨治疗尿频虽可减轻,但常不能恢复到病前排尿的次数。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膀胱炎,虽然膀胱刺激症状历时也很长,但每次治愈后,排尿次数常可恢复正常。此外,输尿管下端结石、小儿慢性包皮阴茎头炎、外阴炎也能引起尿频,但常不伴有尿痛。膀胱附近器官的病变如阑尾炎、盆腔脓肿的刺激,妊娠时的子宫,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脱垂的压迫,使膀胱不能充分扩张,也能引起尿频。后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站立时尿频明显,卧位时尿频减轻或消失。精神因素引起的尿频常限于白昼,或历数小时自行缓解,多系精神紧张之故。也有人晚间上床后入睡前表现为尿频,但入睡后症状完全消失,是典型的精神因素所致。膀胱容量缩小引起尿频较少见,仅当结核引起的挛缩性膀胱、膀胱内有较大的结石或肿瘤使膀胱容量减小、或因膀胱颈以下有机械性梗阻引起膀胱内残余尿量过多等,致使膀胱的有效容量相对缩小而尿频。以上情况常伴有排尿困难和尿不尽感。膀胱颈部以下机械性梗阻时,为克服梗阻以排空膀胱,膀胱肌肉变肥厚,从而增强了膀胱的静止紧张力,致使膀胱尚未扩展到正常容积以前,即产生尿意而排尿,形成尿频现象,多见于早期前列腺增生症。梗阻晚期,膀胱肌肉逐渐失去代偿能力,膀胱不能完全排空而出现残余尿,残余尿逐渐增多,膀胱有效容量逐渐缩小,尿频也就加剧。55岁以上男性夜尿次数增多,甚至入睡后遗尿,常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引起梗阻,残余尿过多之故。残余尿量超过一定的容量后,尿不断由尿道口溢出,称为充溢性尿失禁或假性尿失禁。尿频而每次尿量如常,说明24小时的总尿量增多,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晚期、双侧肾积水、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醛固酮增多症及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尿急 指有尿意时不能等待须立即排尿。常见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症、挛缩膀胱、神经原性膀胱等。少数患者可为精神因素致成尿急。
排尿困难 指排尿费力。多见于膀胱颈部以下的机械性梗阻性病变,如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尿道结石以及膀胱内病变如结石、肿瘤、输尿管囊肿等。神经性疾患引起膀胱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肿瘤、隐性脊柱裂等也可引起排尿困难,但多合并有膀胱感觉及结肠功能障碍,如大便秘结、肛门括约肌松弛等,而且插导尿管时并无困难可与机械性梗阻相鉴别。女性尿道短,机械性梗阻较少见,但可因子宫肌瘤、子宫脱垂等压迫引起排尿困难。排尿困难的程度往往逐渐加重,初起时排尿需站立片刻方能排出,称排尿延迟,继而尿线变细、尿线无力、射程缩短、渐形成滴沥,尿不成线。再严重时需闭口鼓气,或用手按压下腹才能排出,每次排尿需分数次才能排尽。这应与“两段排尿”相区别,后者无排尿困难,见于憩室口较小而体积较大的膀胱憩室及巨输尿管症,一次排尿后,巨输尿管或憩室内的尿立即流进膀胱又产生尿意,并能再次排出相当量的尿。排尿困难也要与尿线中断相区别,后者在排尿过程中,尿线突然中断,走动或改变体位后又能排出。见于膀胱结石、膀胱颈部有蒂肿瘤、输尿管囊肿或膀胱异物等,于排尿过程中突然阻塞尿道内口所致。
尿潴留 指膀胱内充满尿而不能排出。常由排尿困难发展而来,原因与排尿困难相同。此外也可见于腰椎麻醉及肛门手术后。尿潴留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尿潴留为突然发生,下腹尿胀难忍,可触及或叩出胀大的膀胱,用手按压更增加尿意感,有时也可滴出少许尿,但不能缓解症状。慢性尿潴留起病缓慢,多有膀胱颈部以下梗阻病变,耻骨上虽也可触及过胀的膀胱,但无尿胀感,尚能自行排出少量尿,或呈假性尿失禁,排尿延迟,尿频明显,每次尿量甚少,尿后胀大的膀胱可稍缩小,但不消失。日久导致双侧输尿管及肾积水,进而出现尿毒症,也可见于神经原性膀胱。
无尿(尿闭) 指肾脏不分泌尿,膀胱内空虚。临床上24小时内尿量少于100ml即称无尿。少于400ml称少尿。少尿见于双侧输尿管结石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常是无尿的前驱症状,应予重视及积极防治,以防发生肾功能衰竭。少尿及无尿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三类。肾前性,如脱水、大出血、肾动脉栓塞及各种原因的休克造成血容量降低。肾源性,肾脏本身病变引起,如严重创伤及肾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慢性肾炎、多囊肾、慢性肾盂肾炎等。肾后性,肾盂以下泌尿系梗阻致成,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双侧输尿管结石、晚期宫颈癌或膀胱癌阻塞双侧输尿管口、下尿路梗阻等。
尿失禁 真性尿失禁指膀胱括约肌损伤,或因神经功能失常,括约肌丧失了控制能力,尿不自主地由尿道流出。见于阴茎耻骨型尿道上裂、先天性或后天性脑神经疾患致成的神经原性膀胱。假性尿失禁见“尿潴留”,较为常见,实际是由梗阻引起。妇女因分娩或绝经后阴道膀胱间筋膜松弛,尿道后角变平,膀胱颈松弛,平时尚能控制排尿,唯在腹压骤增时,如咳嗽、喷嚏、大笑、奔跑等情况下出现尿失禁,称压力性尿失禁,严重者只能于平卧位或坐位时才能控制排尿。急性膀胱炎或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无抑制性膀胱等,由于尿急而不能控制排尿,称急迫性尿失禁,亦偶见于精神紧张时。
漏尿 易与尿失禁混淆。漏尿是指尿不经尿道口而由泌尿系瘘口中流出,如输尿管阴道瘘、膀胱或尿道阴道漏、脐尿管瘘、先天性输尿管异位开口及膀胱外翻等。病人经阴道漏尿时往往自称尿失禁,检查时需特别注意。
遗尿 俗称“尿床”,也不同于尿失禁。遗尿是指3岁以上儿童,没有器质性病变,白天能控制排尿,但夜间入睡后,无意识地排尿。偶在白天入睡后也有遗尿。一般每夜1~2次,或隔一段时间遗尿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