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排列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排列图亦称“主次因素图”、“帕雷托图”。是从影响产品质量的诸因素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的一种图解。排列图一般是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组成。基本形式如下图: 项目 左边的纵坐标表示频数,即不合格品件数(或用损失的金额),右边纵坐标表示频率,即不合格品累计百分数;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或项目,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即按照造成不合格品数的多少,从左到右顺序排列;直方形的高表示某项影响的大小,计算出累计百分数并在相应直方形上标出各点;用曲线将各点联结起来,就得到帕雷托曲线。通常把累计百分数分为三类:0~80%为A类,是主要因素;累计百分数在80~90%的为B类,是次要因素;累计百分数在90~100%的为C类,是一般因素。A类因素得到改善,80%的质量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排列图Arrangement Chart见“帕累托图”。 排列图 排列图Pareto Analysis将不合格品件数、损失金额等按照其成因进行分类,并按照比重大小进行排队的一种简单的图示分析技术。除了排列图法这一名称外,还常被称为帕累托分析法、ABC分类法、80-20法则等。这一方法源于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V·帕累托研究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结果:在社会中,拥有财富最大部分者只占总体人口的较小百分比,而大多数的人只拥有财富的较小部分,即“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原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较早注意到了这一原理的普遍性,提出这一原理适用于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的多个领域。 图9-6 排列图 就质量管理领域而言,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多样,而每个原因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少数原因往往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区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就可找到最具改进潜力的问题,从而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改进。 应用排列图分析问题的步骤为:(1)确定所要分析的问题,如,产品的缺陷数,废品的损失金额等;(2)搜集影响问题的项目(原因)数据,并将相同项目归类,统计各类项目出现的频数;(3)按频数大小由高到低把各类项目排序,以长方形表示在横轴上,长方形的高度即为该项目的频数;(4)计算每个项目占总数的百分比;(5)计算累计比率(即累计频率),画出累计频数曲线,该曲线用来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完成后的排列图的形状如图9-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原因1与原因2这两个项目所导致的质量缺陷占全体质量缺陷的76.3%,因此,只要这两项得到了改进,就能取得显著的改进效果。 ☚ 质量管理老七种工具 因果分析图 ☛ 排列图 排列图亦称“主次因素分析图”、“帕累托图”。它是质量管理中用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诸因素并从中找出关键因素的一种方法。首先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帕累托提出,以后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应用。在作质量分析时,尽管影响产品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往往是少数几项,但由它造成的不合格品数却占总数的绝大部分。把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或项目,按其对质量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排列图,从而可以分清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排列图的形式如下: 排列图 图中,左边的纵坐标表示频数,即不合格品件数; 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频率,即不合格品的累计百分数; 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或项目,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至右排列; 每个直方形的高度表示某个因素影响的大小; 曲线上每点的高度表示该因素累计百分数的大小,这条曲线称为帕累托曲线。通常把影响因素按累计百分数分为三类: 0—80%为A类,表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80—90%为B类,表示影响产品质量的次要因素; 90—100%为C类,表示影响产品质量的一般因素。如果A类因素得到改善,80%的质量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分层法 因果分析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