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较常见的骨折之一。可因跌倒时手掌着地过力而造成第一掌骨骨折,亦可由重力打击造成多个掌骨骨折。骨折情况不一,亦可伴有血管、肌肉等复合损伤;X线检查可确诊。治疗:复位后手握球状软物并固定保持功能位,后期注意功能锻炼。
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可分为拇指掌骨骨折和其他四指掌骨骨折。拇指掌骨骨折 有骨干骨折、单纯基底骨折、掌骨基底骨折脱位、陈旧性掌骨基底骨折脱位等几种类型。
(1)骨干骨折: 比较少见,因直接暴力所致,以横断或粉碎骨折较多。骨折后由于拇长屈肌、大鱼际肌及拇内收肌的收缩,骨折部常向背侧成角畸形,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治疗方法有弧形夹板固定法,适用于横断骨折,手法整复后用弧形夹板外固定;指骨牵引固定法,适用于不稳定的斜形或粉碎骨折,手法整复较易,因骨折不稳定,需用指骨牵引,维持骨折整复的位置。4周后解除骨牵引及石膏,开始练习活动。
(2)单纯基底骨折: 由间接暴力所致,骨折多位于第一掌骨基底远侧1cm处,以横断型为多见。由于拇长屈肌、大鱼际肌及拇内收肌的牵拉,使骨折远段向掌侧及尺侧移位,拇长展肌将骨折近段向背、桡侧移位,形成向背、桡侧成角畸形。治疗用弧形外展夹板固定法,骨折用手法较易整复。然后用30°弧形外展夹板及小毡垫固定。先将小毡垫一块放在骨折部背侧防止成角,另一块毡垫放在第一掌骨头的掌侧,防止掌骨向掌侧屈曲。然后将弧形夹板放在前臂桡侧及第一掌骨的桡背侧。弧形夹板成角部正好对准腕关节。先用较宽胶布将夹板近端固定在手腕及前臂桡侧,然后将骨折部用胶布固定。这样骨折部因毡垫挤压杠杆作用,保持骨折对位。每周复查一次,4周后解除外固定,练习活动。陈旧性掌骨基底骨折,如功能障碍明显,可作楔形截骨术,矫正背侧成角畸形。
拇指掌骨干斜面骨折,骨牵引固定法

掌骨基底骨折脱位(Bennett骨折)
(3)掌骨基底骨折脱位: 又名Bennett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线由掌骨基底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而进入腕掌关节内,掌骨基底内侧形成一个三角形骨块。此骨块由于有掌侧韧带相连,仍保持在原位,而骨折远段滑向外侧及背侧,同时因拇长展肌的牵拉和拇屈肌的收缩,造成腕掌关节脱位和掌屈。X线片可明确诊断。手法整复容易,但不稳定甚易脱位。治疗方法有:
❶小夹板固定:一般应用30°弧形外展夹板可将此骨折固定较妥。具体方法见拇指掌骨基底骨折的治疗。
❷指骨牵引法: 如小夹板固定仍不稳定时,可用拇指末节指骨牵引方法防止移位。牵引方法与掌骨基底骨折同。
❸钢针内固定法:手法整复外固定不满意时,可用钢针作内固定。骨折在透视下复位后,闭合穿入二枚不锈钢针、将二骨折块固定在一起,如内侧骨块较小,不易用不锈钢针固定时,可将掌骨固定在大多角骨上,并用短臂石膏托外固定。也可采用切开复位,在直视下达到解剖复位后,再用钢针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4周。
(4)陈旧性掌骨基底骨折脱位: 如治疗不得当或治疗不及时,症状明显,妨碍功能,可考虑作腕掌关节融合术。
其它四指掌骨骨折 (1)掌骨颈骨折: 以第四、五掌骨为多见,由传达暴力所致。以拳击物时,第四、五掌骨头首先受力,易发生骨折,多为横断骨折。骨折远段因骨间肌、蚓状肌及指屈肌的牵拉,向掌侧屈曲。因指伸肌腱牵拉以致掌指关节过伸。治疗以手法整复为主。复位时若将掌指关节于伸直位牵引时,则以侧副韧带在掌骨头上的止点为轴,使掌骨头向掌侧旋转,反而加重掌骨头屈曲畸形。因此整复时,必须先屈曲掌指关节至直角位,使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使近节指骨基底托住掌骨头,再沿近节指骨纵轴推顶,同时在骨折背部向下加压,畸形即可矫正。复位后以直角小夹板放在手背及近节指骨的背面,用粘膏固定。保持掌指关节于90°屈曲位,用绷带包扎。或用轻便石膏托同样放于背侧将掌指关节固定于90°屈曲位,4周后解除外固定,练习活动。若为陈旧性掌骨颈骨折,因掌骨头长时间屈向掌侧,而掌指关节过伸,侧副韧带挛缩,掌指关节则不能屈曲握拳。可行掌骨头切除术或人工指关节置换术。
(2)掌骨干骨折: 多由直接暴力致伤,多为横断或粉碎型。由于骨间肌、蚓状肌的牵拉,一般多向背侧成角。由间接或扭转暴力所致骨折,多为斜面或螺旋骨折。手法复位后,将小毡垫放在掌骨骨折部的背侧或掌侧,防止成角复发,并在手背骨折部二侧骨间隙各放分骨垫一个,以控制骨折侧方移位,用胶布固定,然后于手部掌、背侧各放置弹性胶合板一块,用粘膏固定绷带包扎制动4周。

掌骨干骨折
a.分骨垫和压垫放置法 b.掌侧板放置法c. 背侧板放置法
(3)对多发掌骨骨折,有明显错位,并肿胀严重,不宜手法整复者,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钢针或特制小钢板及螺丝钉内固定。
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常见于排球、篮球、手球、足球和拳击运动员。
主要有以下两种: (1)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Ben-nett fracture dislocation):多由间接暴力和握拳时纵向打击掌骨头部所致。骨折线呈斜行经过第一掌腕关节,尺侧三角形的小骨片和大多角骨的关系不变。桡侧的骨折段因受拇指伸、屈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移位(见图1)。
治疗时采用手法复位。在局部或臂丛阻滞麻醉下进行。先将拇指向远端与桡侧牵引,同时以拇指在第一掌骨基部向尺侧和掌侧顶压即可复位。因这种骨折很不稳定,故仅用夹板或短臂管型石膏固定不能防止骨折重新移位,须加用牵引和内固定。
牵引: 用短臂管型石膏将拇指固定于外展、对掌位。在石膏上包一粗铁丝。拇指两侧粘一条2×10cm的胶布,或纱布两条用胶布固定于拇指两侧,外加环行胶布固定,将指端的胶布或布带用橡皮筋数条连于石膏上的铁丝钩上作持续牵引4周 (见图2)。

图1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脱位

图2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脱位牵引固定
内固定: 背侧切口,复位后用最细的克氏针固定,术后用短臂管型石膏,2~3周拨针,4周去石膏开始活动(见图3)。

图3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脱位克氏针固定
(2) 第五掌骨颈拳击骨折(punch fracture of neck of fifthmetacarpal):握拳时第五掌骨头受到冲击所致,常发生在拳击运动,故名“拳击骨折”。因骨间肌和蚓状肌的牵拉,掌骨头向掌侧屈曲,骨折背侧成角。整复方法是在牵引下,先屈曲掌指关节至直角位,使掌指关节两侧的副韧带紧张,然后用近节指骨基底向背侧顶压,移位的掌骨头即可复位,用背侧石膏托固定2~3周(见图4)。
掌骨骨折固定期间,不停止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石膏拆除后,应积极训练手的功能,足球运动员可参加训练,但守门员和其他用手项目的运动员须停训两个月。

图4 第五掌骨颈骨折固定法
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亦称驻骨骨折、壅骨骨折。手部周围的肌肉、肌腱较多,肌肉的收缩作用可影响掌骨骨折的移位。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掌骨骨折,常见的有:
(1) 掌骨基底部骨折。以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较常见,多为间接暴力所致,骨折线多呈横形。直接暴力碰撞打击亦可使该处发生骨折,多为横或粉碎骨折。远骨折端受屈拇长、短肌,拇指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尺侧、掌侧移位,近骨折端受外展拇长肌的牵拉而向桡侧、背侧移位,骨折部向桡侧、背侧成角畸形。第2~5掌骨基底部骨折时,多因直接暴力砸压打击所致,呈横断或粉碎骨折,骨折端因受掌横韧带的约束,一般移位不大。
(2)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并脱位。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或被重物碰撞,作用于拇指纵轴上的暴力传导至基底部,而呈斜骨折,骨折线通过腕掌关节,在基底部尺侧形成三角形骨折块,因有掌侧韧带相连,多无移位,而骨折远端被拇长展肌牵拉而向桡侧、背侧脱位,并向桡侧、背侧成角移位。
(3) 掌骨干骨折。暴力直接打击所致者,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扭转及传达暴力所致者,多为斜骨折或螺旋骨折。骨伤后因屈指肌及骨间肌的牵拉而向背侧成角及侧方移位。
(4) 掌骨颈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多发生于第5掌骨,亦有发生第2~4掌骨,为握拳时掌骨头被撞碰所引起,骨折端受蚓状肌和骨间肌牵拉而向背侧成角,掌骨头则向掌侧屈转,近节指骨受伸肌腱牵拉而向背侧移位,形成掌指关节半脱位。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若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或基底部骨折并脱位时,在第一掌骨背侧、桡侧可摸到突起的成角畸形,第一腕掌关节活动障碍,各掌骨干骨折除裂缝骨折外均有向背侧隆起的成角畸形和纵轴叩击痛。有缩短移位的骨折,在握拳时,可清楚地看到掌骨头部向上缩进。掌骨颈骨折,在握拳时,见不到正常突出的掌骨头。拍摄正斜位X线照片,可助诊断。
第一掌骨干骨折、基底部骨折或基底部骨折脱位,整复时,医者一手握住拇指作外展45°位拔伸,另一手大鱼际和第2~5指握住患肢近腕关节处作对抗拔伸,右手拇指放在向背侧、桡侧移位的远骨折端上,并向掌侧、尺侧按捺,同时左手拔伸并外展拇指,使之复位。第2~5掌骨基底部骨折,一般移位不大,医者仅作拔伸和用拇指按捺突起的骨折端,即可整复。如有侧方移位或重叠移位,根据移位的方向用捺正法或反折手法矫正之。对第2~5掌骨干骨折,在拔伸下用拇指将向背侧成角的骨折端按捺平正,并在掌骨骨间隙的背侧作挤捏分骨,矫正内、外方向的移位。如为掌骨颈骨折,应将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各屈曲90°,以使侧副韧带紧张,然后医者用食指压顶近侧指骨头,使指骨基底部位于掌骨头之掌侧,将远骨折段向背侧托顶起,同时用拇指将掌骨干向掌侧按捺而复位。
复位后,用铝板、竹片或薄木板制作的夹板固定。第一掌骨干或基底部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并脱位,均可用拇外展夹板固定,第2~5掌骨基底部骨折、骨干骨折,可用掌、背夹板固定,在背侧骨间隙处安放分骨垫数条,在背侧掌骨成角处放置棉制小压垫。掌骨颈骨折,可用“匚”形夹板固定于背侧,将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固定在各屈曲90°位置上。掌骨基底部骨折、基底部骨折脱位、掌骨颈骨折固定4~5周,掌骨干骨折固定5~6周。
复位后即可作肩、肘、腕关节及除患指外手指的功能锻炼,但在3~4周内第一掌骨各类骨折不能作腕掌关节内收活动; 掌骨颈骨折不能作伸指活动. 第2~5掌骨干骨折不能作用力的伸指、握拳活动。
药物治疗可按三期辨证用药,因该骨折损伤较轻,在后期如无不适,可免去内服药物。
掌骨骨折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掌骨骨折,常见的有:
❶掌骨基底部骨折。
❷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并脱位。
❸掌骨干骨折。
❹掌骨颈骨折。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若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或基底部骨折并脱位时,在第一掌骨背侧、桡侧可摸到突起的成角畸形,第一腕掌关节活动障碍,各掌骨干骨折除裂缝骨折外均有向背侧隆起的成角畸形和纵轴叩击痛。有缩短移位的骨折,在握拳时,可清楚地看到掌骨头部向上缩进。掌骨颈骨折,在握拳时,见不到正常突出的掌骨头。
第一掌骨干骨折、基底部骨折或基底部骨折脱位,整复时,医者一手握住拇指作外展45°位拔伸,另一手大鱼际和第2—5指握住患肢近腕关节处作对抗拔伸,右手拇指放在向背侧、桡侧移位的远骨折端上,并向掌侧、尺侧按捺,同时左手拔伸并外展拇指,使之复位。第2—5掌骨基底部骨折,一般移位不大,医者仅作拔伸和用拇指按捺突起的骨折端,即可整复。如有侧方移位或重叠移位,根据移位的方向用捺正法或反折手法矫正之。对第2—5掌骨干骨折,在拔伸下用拇指将向背侧成角的骨折端按捺平正,并在掌骨骨间隙的背侧作挤捏分骨,矫正内、外方向的移位。如为掌骨颈骨折,应将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各屈曲90°,以使侧韧带紧张,然后医者用示指压顶近侧指骨头,使指骨基底部位于掌骨头之掌侧,将远骨折段向背侧托顶起,同时用拇指将掌骨干向掌侧按捺而复位。
复位后,用铝板、竹片或薄木板制作的夹板固定。第一掌骨干或基底部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并脱位,均可用拇外展夹板固定,第2—5掌骨基底部骨折、骨干骨折,可用掌、背夹板固定,在背侧骨间隙处安放分骨垫数条,在背侧掌骨成角处放置棉制小压垫。掌骨颈骨折,可用“匚”形夹板固定于背侧,将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固定在各屈曲90°位置上。掌骨基底部骨折、基底部骨折脱位、掌骨颈骨折固定4—5星期,掌骨干骨折固定5—6星期。
复位后即可作肩、肘、腕关节及除患指外手指的功能锻炼,但在3—4星期内第一掌骨各类骨折不能作腕掌关节内收活动;掌骨颈骨折不能作伸指活动;第2—5掌骨干骨折不能作用力的伸指、握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