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亡律中国古代法典篇目之一,是有关追捕罪犯及士兵、役丁与奴婢逃亡的法律。《唐律疏议》卷二十八:“《捕亡律》者,魏文侯之州,李惶制《法经》六篇,《捕法》第四。至后魏,名《捕亡律》。北齐名《捕断律》。后周名《逃捕律》。隋复名《捕亡律》。《唐律》亦置此篇,共1卷,16条。”其内容是。对官吏追捕犯逗留不行、犯人执仗拒捕、邻里或行人不助捕人,故纵或藏匿犯人、士兵从军征讨、镇戍或临战时逃亡、丁夫、杂面5官私奴婢逃之等违法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宋至明初,各朝皆沿至此律,内容虽略有变化,但大体上仍与唐代相同。
捕亡律古代有关缉捕在逃犯人归案的法律规定。战国李悝,集诸国刑典,选法经六篇,捕法为其四。秦汉改法为律,名为捕律。至北魏,始称捕亡律。北齐称捕断律。后周称逃捕律。隋复旧名,称捕亡律。唐因之,规定在《唐律疏议》卷二十八,共有将吏捕罪人逗留不行,罪人持杖拒捕,被殴击奸盗捕法,道路行人不助捕罪人,捕罪人漏露其事,邻里被强盗不救助,从军惩讨亡,防人向防及在防亡,流徒囚役限内亡,宿卫人亡,丁夫杂匠亡,浮浪他所,官户奴婢亡,在官无故亡,被囚禁拒押走,主守不觉失囚,容止他界逃亡浮浪,知情藏匿罪人等18条内容。宋、元、明、清各代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