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捏脊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捏脊法

捏脊法niejifa

捏脊法是对督脉、膀胱经的捏拿,有调理脾胃、和阴阳、通经络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疳积,食欲不振等证,具体的操作方法为(见图):将病儿衣服解开,裸露患儿背部,俯卧于床上或家长腿上,使小儿两腿伸直,背部皮肤放松,背部涂上滑石粉或痱子粉,避免捏脊时擦伤皮肤。医者立于病儿股部后方,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上,拳眼与背部相垂直,再以两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皮肤提起,而后作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的翻卷动作,双手沿背部中脊柱的两旁交替捻动向前,自长强穴起沿脊柱两旁向上推捏,至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推捏3次,从捏第三次起,每捏3下,用拇食指将皮肤向上提一下,捏好后以食、中两指揉两侧肾俞穴3分钟。如此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再作第二疗程。对于高热惊厥、有外感疾患儿童,或皮肤有紫斑,疮疡的患儿不宜使用。


捏脊方法

☚ 儿科推拿法   灯火法 ☛
捏脊法

捏脊法

捏脊法,常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疳积,食欲不振等证,有通理经络,畅旺血脉的作用,以达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的目的。具体的操作方法为,裸露患儿背部,俯伏于大人身上,医者立于病儿股部后方,两手半握拳,二小指抵于脊柱两旁,再以两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着肌肉提起,作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的翻卷动作,两手交替向前推动,自长强穴起沿脊柱两旁向上推捏至大椎穴为止。如此自下而上的反复推捏三次,在第二,第三次推捏过程中,每捏二三下,将两指间的肌肉向外侧斜上方提一下,往往可在第二到第三腰椎部提时发出响声,为得法的表现。捏完后用两手拇指在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穴,按摩二三下。每天一次,连续六天,为一个短程。以后隔一天捏一次,连捏五次,前后共十六天,为一个疗程。捏脊的禁忌证为高烧惊厥后有外感者,背脊部皮肤损害者,以及紫斑等。

☚ 儿科推拿法   灯火法 ☛

捏脊法

捏脊法

用捏法施于脊柱部以防治疾病,称为捏脊法。因为这种方法适合于治疗小儿“积滞”一类疾病,所以又称为“捏积法”。此法在晋朝时,就应用于临床治疗。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载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捏法是用拇指与食指或拇指与食、中指面相对,挟提肌肤。在捏脊法的操作过程中,包含着捏、捻、提等动作。具体操作手式有两种。一种是术者双手拇指伸直,指面向上,分别以拇指甲紧靠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前按,轻轻捏捻动皮肤(图1),边捏边向上慢慢移动。从龟尾穴开始,沿脊柱,向上至大椎穴处,为捏脊一遍。在操作过程中,每捻动三次要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法”。操作熟练者,在提起皮肤时常能发出“嗒、嗒”响声。另一种操作方式与前一种相反,即术者分别以双手食指指甲分别紧靠患者脊柱两侧,手握成半拳状,拇指伸直对准食指第二节处,随即前按轻轻捏起脊柱上之皮肤(图2)。其操作方法同上势。在临床应用时,一般每次治疗可捏脊3~5遍,每天或隔天一次,6次为一疗程。慢性疾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可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疗程。捏脊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推拿手法配合应用。本法具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功用。常用于治疗小儿积滞、疳症、腹泻、呕吐、便秘等消化道疾病;对成人的失眠、肠胃疾病以及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也可作为小儿保健方法应用。

图1 捏脊法


图2 捏脊法

☚ 扳法   感冒 ☛
000200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