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芸香草 > 挖耳草 挖耳草 wāěrcǎo 即芸香草。花梗向下彎曲,花近倒懸,形如挖耳勺,故稱。 挖耳草药名。 ❶出《滇南本草》。又名杓儿菜、芸香草、倒提壶、野葵花。为菊科植物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 L. 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苦、辛,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❶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蛾,痄腮,淋巴结结核,风火牙痛,急性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煎服: 6~15g。 ❷治疮疖肿毒,乳痈,蛇咬伤,鲜草捣敷; 黄水疮,疥疮,脓疱疮,煎水洗。 ❷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天名精之别名。详该条。 挖耳草wā’ěrcǎo中药名。 ❶出《滇南本草》。别名杓儿菜、芸香草。为菊科植物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 L. 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苦、辛, 寒, 有小毒。清热解毒。治感冒发热, 咽喉肿痛, 牙痛。煎服:6 ~1. 5 克。治疮疖肿毒, 乳痈, 痄腮, 毒蛇咬伤。鲜草捣敷。 ❷天名精之别名, 详该条。 挖耳草 挖耳草挖耳草,又名毛叶草、杓儿菜、野烟、倒提壶。始载于《滇南本草》,原名芸香草。为菊科植物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 L.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品味苦、辛,性寒。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感冒发热、疟疾、咽喉肿痛、痄腮、风火牙痛、痈疽肿毒等证。现亦用于小儿肺炎、急性肠炎、痢疾、尿路感染、乳腺炎及带状疱疹。可单味使用或配伍其他药物同用。如配苏叶、白芷、川芎,治伤风头痛发热;配白头翁、赤芍,治乳蛾、咽喉肿痛; 配牛蒡子、黄芩治痄腮等。用于风火牙痛,可煎汤含漱;痈疽肿毒、乳腺炎、带状疱疹等,均可用鲜草捣烂外敷。此外,煎汤外洗或捣汁搽涂,则可治黄水疮、脓疱疮、痔疮及疥癣等。煎服,3~10g。 挖耳草根,亦供药用。主治痢疾、牙痛、子宫脱垂、脱肛等证。煎服,5~10g。 实验研究: 初步试验,挖耳草根煎剂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 山大颜 赤胫散 ☛ 0000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