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指示代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指示代词

 此cǐ
 代词,这。例如:
 (1)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观潮》)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是shì
 代词,这、此、这样、这种、这个。例如:
 (1)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夫fú
 代词,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例如: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2)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然rán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提到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作状语。例如:
 ①然胡不已乎?(《公输》)
 ②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③虽然,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2)由代词演化来作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状语或谓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如: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④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尔ěr
 (1)这样、如此。例如: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
 (2)尔,同“然(2)”。例如:
 ①倏尔黄烟四起。(《观潮》)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小石潭记》)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斯sī
 代词,这。例如: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焉yān
 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例如:
 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焉:指代方仲永的情况。
 之zhī
 (1)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例如:
 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之:指代学习所得。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之: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③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之:指代前面提到的“这种信念”。
 ④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之:指代先帝的恩情。
 ⑤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之:指代齐军。
 (2)部分“之”字虚化成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衬字,无实际意义,不能恰当地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时可不译。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兹zī
 代词,此。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莫mò
 否定性无定指代词,没有一个人。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或huò
 不定代词,作句子主语,可译为“有人”、“有的”等,所指代的人、事、物没有确切的对象。
 (1)有的人。例如:
 ①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②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惠子相梁》)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有的。例如:
 或凭或立,不一状。(《山市》)
 (3)有时。例如:
 ①或王命急宣。(《三峡》)
 ②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③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④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者zhě
 特殊的虚位代词,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1)“者”字位于名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这个人(事、物)”或“这种人(事、物)”,也可不译。例如: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今”是时间名词,“今者”即今天的这个人(吕蒙)〕(《孙权劝学》)
 (2)“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的人(事、物)”或“……的原因”。
 ①……的。例如: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d.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②……的人(事、物)。例如: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b.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③……的原因。例如: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所suǒ
 (1)“所”是一个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词组,才能作句子成分。“所”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词组,“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例如: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所似”即“相像的东西”,作宾语。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所思”、“所忆”都是“所”字词组,即“想的(人、事、物)”,作宾语。
 ③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作宾语。
 ④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公输》)
 “所不足”即“所缺少的人民”,“所有余”即“所有余的土地”,都作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词组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例如:
 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所以:用来。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用来。
 ③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所以:用来。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用来。
 这zhè
 指代比较近的人或事物。例如: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朝天子·咏喇叭》)
 那nà
 指代比较远的人或事物。例如: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朝天子·咏喇叭》)

指示代词

又称指示词、 指别词。 用来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根据指别内容的不同, 指示代词可分为四种: (a)指别或称代人或事物的, 如 “这、 那”等; (b) 称代处所的, 如 “这儿、 这里、 那儿、 那里”等;(c)称代时间的,如“这会儿、那会儿”等;(d)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的,如“这样、这么、那样、那么、这么样、那么样”等。有的指示代词有虚指用法。参见“代词”。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指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代词。它既有替代作用,又有指示作用,可以指代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实词,在句子里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可以分为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等类,另外还有特殊的指示代词。参见“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旁指代词”“虚指代词”“无指代词”条。

☚ 谦辞   近指代词 ☛

指示代词

起指示作用和区别作用的代词。主要有近指和远指两类。在甲骨文中出现的近指代词有“兹”、“之”等。如《卜辞通纂》四三四: “余见它(蛇)在之。”还未发现远指代词。在周秦的古籍中,又出现了“此”、“是”、“斯”、“寔”、“时”等近指代词,开始出现“彼”、“夫”、“其”等远指代词。唐宋以后,才出现了新的指示代词“这”和“那”。如《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 “牟尼这日发慈言”;《妙法莲花经变文》: “兽王问那大王。”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指用以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凡词用来特别指出人物或其德性,或其行为的方式,德性的程度等,叫做指示代词。”朱德熙《语法讲义》:“指示代词除了替代作用之外,还有指称作用,近指用 ‘这’,远指用 ‘那’。和‘这’ ‘那’ 相配的疑问代词是‘哪’。‘这’ ‘那’可以单用,也可以和量词或是数量词连起来用,如 ‘这个、这一个、那两个”。此外,由 ‘这’ ‘那’造成的词还有:
❶ 时间: 这会儿、那会儿;
❷处所: 这儿、那儿、这里、那里;
❸ 方式: 这么 (办)、那么(办)、这样 (办)、那样 (办)、这么样、那么样;
❹ 程度: 这么(大)、那么 (大)、这样 (大)、那样 (大)。”

☚ 泛指代词   指示代字 ☛

指示代词

demonstrative pronou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