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指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指挥zhǐ huī❶以手指点和挥动。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指挥 指挥官名。唐中期以后,各镇军指挥官称为“都指挥使”。五代、宋于首都置马步军“都指挥使”,不久即成为禁卫军指挥。元代近卫军皆置此官。明、清沿袭元代的制度,在京城设五城兵马司,其长官叫 “指挥”。 ☚ 拜允 应酬权变 ☛ 指挥 古代法律形式之一,“例”的一种。通行于宋代。指尚书省等中央机关对下属官衙所作的临时指示或规定。虽然申明“指挥”不是平常的法律,但遇有同样公事,常按已发下的“指挥”办理。北宋时不轻易用“指挥”。南宋法律紊乱,“指挥”也就滥用,宁宗时多达几万件。 指挥zhǐ huī挥动手臂,指指点点。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指挥 指挥官名,指挥使的略称(第七十回)。参见“指挥使”。 ☚ 卤簿 贴刑 ☛ 指挥zhǐhuī❶发令调度 指挥zhǐhuī❶ 〈动〉发布命令,指示调度,使行动协调一致、有秩序:瞎指挥│指挥交通。 指挥zhǐhuī发令调度,也指发令调度的人。 指挥zhihui❶发令调度:~大家抗洪抢险|这次战斗是他~的|不了解情况不要瞎~|那个民警正在熟练地~交通|他~我们唱了两支歌。 指挥zhǐ huī❶发令调遣:(贾珍等)无奈自要理事,竟不能目不视物,耳不闻声,少不得减些悲戚,好~众人。(六三·1516) 指挥zhǐ huī在乐队或合唱队前面指示如何演奏或演唱的人。1931年《英汉对照百科名汇》:“Conductor,指挥;乐正。”1946年茅盾《忆冼星海》:“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 指挥❶ 挥手示意。《搜神记》卷一:“见光在松树上拊手~嗤笑之。”(光:人名。) 指挥/指挥军队/支使 ☚ 编制2 指挥 ☛ 指挥 指挥挥 麾(招麾) 拟(拟呵;裁拟;视拟) 指顾 指呼 指拨 招指处分 铺派 节制(~水师) 节度 另见:发令 调度 调动 率领 ☚ 指挥 指挥军队 ☛ 指挥宋法律形式之一。指尚书省各部对下级官署就敕文临时解释而发出的指令、决定。实践中,一旦有了指挥,往往会对其后同类的事起约束作用。《宋史》卷一百九十九《刑法一》:“然自桧(指秦桧)率用都堂批状、指挥行事”,指挥的效力凌驾于敕令格式之上。孝宗时编入敕令格式成为法律的一部分。 指挥宋朝“例”的一种。例分为“断例”和“指挥”。“断例”是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成例。“指挥”是尚书省以及各部官司所下达的命令与指示,往往针对某一具体事情发布。虽然申明“一时指挥,不可永为常法”(《宋会要辑搞·刑法一》),但是前一指挥,往往成为处理以后同类事件的准则。据《宋史·刑法志》记载,秦桧专权时,“率用都堂批状、指挥行事,……至与成法并立。” 指挥 指挥军队建制名。宋代置,500人为1指挥。军官名。明、清京城设5城兵马司,以主京城治安,每城设指挥1员以主其军令。《续资治通鉴·宋纪·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 “是岁,始诏: ‘河北民家2丁、3丁籍1,4丁、5丁籍2,6丁、7丁籍3,8丁以上籍4,为强壮。500人为指挥,置指挥使。100人为都,置正、副都头2人,节级4人。” 《明史·职官志三》: “中、东、西、南、北5城兵马指挥司: 各指挥1人 (正六品),副指挥4人 (正七品),吏目1人。指挥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凡京城内外各画境而分领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若车驾亲郊,则率里供事。” ☚ 直隶省水师 指挥使司 ☛ 指挥 指挥Zhihui乐队、合唱队在排练与演出过程中,要求在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音准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方面取得谐调统一,从而使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设计、指导,最终完成这个任务的人称指挥。另外,指挥在排练与演出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手势,也可称为指挥。指挥作为音乐中一门独立的艺术大约在19世纪末才逐渐形成。在这之前没有专门的指挥家,指挥工作一般是由作曲家或演奏家兼任。像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以后的肖邦、柴科夫斯基等大师都曾亲自指挥过自己的作品。指挥的方式也各种各样,有自己边弹奏乐器边指挥的,有用小提琴弓或用总谱卷成的纸卷在空中挥动的,也有用铁板或木棍击拍的。我国至今仍保持用板鼓或大鼓指挥的传统。18世纪末,浪漫派音乐逐渐兴起,音乐从皇家贵族走向民间,音乐演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以往由作曲家或演奏家兼任指挥任务的情形已无法应付。在法国作曲家柏辽兹(H·Berlioz 1803—1869)、德国作曲家瓦格纳 (R·wagner 1813—1883) 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指挥艺术进展迅速。德国第一位指挥家比洛(H·Bulow 1830—1894)开拓了音乐史上指挥艺术家的道路。到20世纪初,指挥才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并出现了一大批像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尼(A·Toscani-ni 1867——1957)、英国的肖尔蒂(G·solti 1912——、奥地利的卡拉扬(H·karajan 1908——1989)、美国的伯恩斯坦(L·Bernstein 1918—— )等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因此,可以说,真正把指挥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从近代才开始的。随着指挥历史的演进,人们对指挥意义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瓦格纳提出:“指挥的意义是要正确地处理乐曲的速度。”比洛认为:“指挥是节奏的意思,指挥必须将节奏清楚地表达出来。”西班牙籍的指挥家卡沙尔斯 (P · Casals 1876——1977)则更明确指出:“一个好的指挥家,一定要先理解音乐。”指挥家是艺术的再创造者,他必须对乐曲有很深的理解与感受,才有可能产生创意。所谓“理解音乐”并不只是有鉴赏音乐的能力,还需掌握每一位作曲家的个性、风格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可见,20世纪以来的指挥,已不再是一个只负责击拍子、打节奏的人了,他成为音乐艺术的再创造者,是乐团或合唱团的中心灵魂人物。指挥法本身,也成为一门艰深而专门的学问了。 ☚ 指挥法 指挥棒 ☛ 指挥❶见“军队组织指挥”。 指挥 指挥即上级组织及其领导者依靠权威,以下达命令、指示等方式,指派和督导下级组织及其成员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任务。指挥是企业管理机构及其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其主要作用在于使所有下属机构和人员步调一致地实现既定目标。指挥的权威,既来自上级的委派和授权,又来自个人德才方面的修养。指挥是体现集体精神、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有效手段,所以,为了有效地指挥,保证管理系统政令畅通,必须贯彻统一指挥的原则。 ☚ 组织 指示型协调 ☛ 指挥conducting 指挥command;direction 指挥❶command;direct;conduct 指挥五代及宋朝的军事编制单位。位于都之上,军之下。五都为一指挥,或称一营,定员五百人,设指挥使及副指挥使统率。南宋时废。又,宋代尚书省各部临时解释敕文、命令下级遵照办理的指令,亦称指挥。 指挥(1)军事编制单位。五代时后唐已有指挥的编制,也就是营的组织。其时有羽林四十指挥,也就是羽林军四十营的意思。至宋代,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军队的屯戍和调动,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以指挥作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一指挥额定兵额为五百人。其统兵官为指挥使与副指挥使。(2)武官名。明代团营之制,十二团营每团营下辖三指挥使,每指挥使辖五把总,每把总辖二指挥(统领五百人)。(3)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前期官阶为第八等,系朝内正职官,掌理政务或奉命出征。员额七十二人,其衔在第十以前者,以殿前左一指挥、殿前右二指挥编排;自第十一起,改称殿左十一指挥、殿右十二指挥,至殿右七十二指挥止。其属官有大旗手、六部书、经历、通传、尉、伺、典袍、典厨、典乐、典舆等。天京内讧之后,官制有所变动,指挥已降为卑官。又翼王石达开率军远征后,改旅之主管官为指挥。牛剑秋《太平天国翼殿官属印模跋》内有“右雄征军礼师锐旅指挥”等印模。 指挥禁军编制单位。五代后梁已出现。如乾德二年(912),“龙骧〔军〕一指挥于怀州叛”(《旧五代史·梁书》卷8《末帝记》上)。至宋代,指挥(或称营)设置十分普遍。计算兵力,都以指挥为单位。通常,“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武经总要·前集》卷2《日阅法》)。 简称❶忠佐军头。《长编》卷56壬午:“今诸军、厢主至员僚,自今各作一职次、一阶、一级,归伏事之仪,违者处斩。其御前忠佐军头见排阵使、部署亦如之。高阳关周莹言:‘忠佐军头多新补,乞申明告示之。……仍令军头司自今新补军校并加晓谕。’” 简称❶閤门司。《宋会要·职官》35之22:“閤门司在紫宸殿前南廊。”《分纪》卷44《东、西上閤门》:“国朝东、西上閤门司,紫宸殿前南廊。置使、副使,常领本局事。” 指挥南宋三衙主帅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合称,与军之统制、统领之合称“制领”,将之正将、副将、准备将之合称“将佐”相应。《宋史·兵志》8《省并法》:“(建炎以后)指挥、制领、将佐之属亦或罢或省。”《宋史·杨存中传》:“除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寻兼领马、步帅。……(绍兴)九年,迁殿前副都指挥使。……(十一年)加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 指挥❶命令的泛称。如“伏乞朝廷指挥施行,伏候指挥”,实际上尚未形成行下命令文书(《金佗续编》卷14《敕建忠烈庙省牒》)。已降圣旨,亦可泛称“指挥”,如“今又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令臣依累降指挥便授敕,更不得辞免。”(《司马光奏议》卷2《辞修注第四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