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拟话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拟话本

拟话本

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之短篇小说。其名始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又称“明拟话本”、“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冯梦龙《三言》中部分作品及凌濛初《二拍》等。特点是仅供案头阅读,并不用作说话人底本。其间颇有猥亵之作,表现出市民低级趣味。

☚ 评话   章回小说 ☛
拟话本

拟话本

明代人摹拟宋、元话本而作的短篇小说。只供读者阅览而不供“说话人”讲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最先提出“明之拟宋市人小说”之说,并以“宋元之拟话本”为篇名。如冯梦龙编著《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编著《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中的部分作品,以及《石点头》、《醉醒石》等。“三言”中比较优秀的拟话本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能在继承话本优点的基础上,扩大篇幅,集中表现主题思想,情节丰富,注意人物心理刻画,语言也有所提炼。但相当一些拟话本从思想意义来看不及宋人话本反映现实生活的尖锐,甚至宣扬了封建道德,流布低级淫秽趣味,单纯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语言也文白夹杂,实为糟粕。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市人小说,虽亦间参训喻,然立意则在述世井间事,用以娱心;及明人拟作末流,乃诰诫连篇,喧而夺主,且多艳称荣遇,回护士人,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

☚ 话本   本事 ☛
拟话本

265 拟话本

是指在话本基础上形成的小说创作形式,语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宋元拟话本,即由说书人底本到案头文学的过渡形式,按鲁迅所说,“非全出于说话人,乃由作者掇拾故书,益以小说,补缀联属,勉成一书”,“惟说话消亡,而话本终蜕为著作,则又据此等为其枢纽而已。”一是指明代“拟宋市人小说”者,即已“蜕为著作的文人案头文学作品,是模拟宋元话本的白话短篇小说。按鲁迅所说,“惟至明末,则宋市人小说之流复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但旧名湮昧,不复称市人小说也。”今人称“拟话本”,多指后一重含义。主要作品有“三言二拍”、《今古奇观》等。

☚ 章回小说   弹词 ☛
拟话本

拟话本nihuaben

文人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名最初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指宋、元间受话本影响而产生的作品,如《大宋宣和遗事》等。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现在拟话本多指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写的白话短篇小说,即鲁迅所指“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三言》中的一部分小说以及《二拍》、《西湖二集》、《清夜钟》等。

☚ 章回小说   演义 ☛

拟话本

明清人摹仿话本体裁所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如冯梦龙《三言》中的一部分及凌濛初的《二拍》。也用以称宋元间受话本影响而产生的作品,如《大宋宣和遗事》等,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拟话本

拟话本

古代小说的一种。其名始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本指宋元间《大宋宣和遗事》等书,今多指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所作之白话短篇小说,即鲁迅所谓“明之拟宋市人小说”。由对宋元话本的编辑、整理、加工逐步发展而来,兴盛于明代中后期,入清渐趋衰竭。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历史故事和前人小说,内容以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和理想、表现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和揭露封建地主官僚的贪残与腐朽为常见,同时杂有较多色情描写和封建道德说教。和宋元话本相比,明拟话本在艺术上更臻于完善成熟,表现主题较为集中,故事情节更为曲折,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刻画趋于细腻、丰富,篇幅大大加长,但矛盾冲突一般不如前者直接尖锐,语言文言成分增多,不及前者鲜明生动。今存专集四十余部(包括清人所作二十部),主要代表作为冯梦龙所编《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和凌荥初所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简称“二拍”)。天然痴叟《石点头》、东鲁古狂生《醉醒石》、酌元亨主人《照世杯》、周楫《西湖二集》、圣水艾纳居士《豆棚闲话》等亦较有名。另有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续今古奇观》等选集多种。

☚ 明小说   明民歌 ☛
000062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