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拜月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

(曲)明·《拜月亭》

宦室门楣,寒士寻常,望若云霄。

为时移事迁,地覆天翻,君去民逃。

多娇。

此时相见,料应我和你因缘非小。

做夫妻相呼厮唤,怎生恁消换头。

何劳。

奖誉过多,昔日荣华,眼前穷暴。

身无所倚,幸然遇君家,危途相保。

英豪。

念孤恤寡,再生之恩容报。

久以后衔环结草,敢忘分毫。


1

(曲)明·《拜月亭》

古今愁。

谁似我目下这样忧。

听军马骤。

人闹语稠。

深林中躲避,只恐有人搜换头。

百忙里散失差了路头。

寻觅竟不见怎措手。

谢神天佑。

这搭儿是有。

亲骨肉见了,寻路向前走。


1

(曲)明·《拜月亭》

我听言此情。

实为可悯。

看他貌英雄,出辈群。

你不嫌秀士贫。

和你弟兄相识认。

他时须记取今危困。


1

(曲)明·《拜月亭》

我是巡警官。日夜差使千万般。

俸钱些少甚曾宽。怎得我三年官债满。


1

(曲)明·《拜月亭》

烦恼都历遍。

忧愁怎脱免。

眼儿哭得损,脚儿行得倦。

五里十里,一日过如年。

但愿前途去,早早逢亲眷。


1

(曲)明·《拜月亭》

我有一言说不尽。

向日招商店,肯分地撞著家尊。

我寻思,他眼盼盼人远天涯近。

为甚的那壁千般恨。

休只管叨叨问。


1

(曲)明·《拜月亭》

担烦受恼。

岂容易共伊得到今朝。

有分忧愁,无缘恩爱何时了。

他那里长吁短叹我也心自晓。

你有甚真情深奥。

只为这礼法所制,人非土木,待说来难道。


1

(曲)明·《拜月亭》

兵扰攘,阻隔关津。

思量著役梦劳魂。

眼见得家中受危困。

望吾乡有家难奔。

孩儿历尽苦共辛。

娘逢人见人寻问。

只愁伊举目无亲。

父子每何处厮认。


1

(曲)明·《拜月亭》

匆匆的离皇朝心不稳。

弃家私老小,去得安忍。

只因国难识大臣。

不提防万马千军。

犯都城君去民逃,常言道龙斗鱼损。


1

(曲)明·《拜月亭》

青包巾上野花儿插。

白布衫肩绵套压。

山间路中若遇咱。

客商家。

买路金珠多留下。


1

(曲)明·《拜月亭》

老小人,老小人,年已七十岁。

奉朝廷宣行敕旨。

事属安危。

恨不肋生双翅。

两头白日。

多只行三里五里。

火速火速便驰驿。

等回音星飞电急。


1

(曲)明·《拜月亭》

喊声漫山漫野,招飐皂旗,万点寒鸦。

千户万户每,领雄兵围绕中都城下。

见敌楼无个人披挂。

都迁徙离京华。

前去奋武征伐。

尽揽辔攀鞍,加鞭催骏马。

待逃生除是翅双插。

直追到海角天涯。

金鞍玉辔,斜踏著宝镫菱花。


1

(曲)明·《拜月亭》

玉漏迟序尊姑去远,知他是甚日能归乡曲。

懊恨儿夫。

绛都春序万里亲颜何处睹。

渐年衰无嗣续。

画眉序因伊个舍死忘生,因伊个担辛吃苦。

谢天果得从人愿,今日在故园完聚。


1

(曲)明·《拜月亭》

得宠念辱,想其时驾迁民移前去。

父母妻儿,散离值此天数。

是多少吃辛受苦。

是多少亡家失所。

今日里,幸得在画堂深处。


1

(曲)明·《拜月亭》

十载圜扉信未通。

今日里,谢恩隆。

若蒙哀念赐宽容。

当结草,报无穷。


1

(曲)明·《拜月亭》

这苦说向谁。

索性死离别,各自己著边际。

生把我鸳鸯,分开两下里。

一步一回头,教我伤情意。

嗏,衫儿上泪淹湿。


1

(曲)明·《拜月亭》

身遭兵火。

兄妹逃生受奔波。

怎禁他风雨摧残,田地坎坷。

泥滑路生行未多。

军马追急怎奈何。

弹珠颗。

冒雨冲风,沿山转坡。

犯大喊一声过。

唬得人獐狂鼠窜,那里去也哥哥。

怎生撇下了我。

此身无处安存,无门可躲。


1

(曲)明·《拜月亭》

天台路,当日里,降临二仙。

桃花岸,武陵溪,赚入刘阮。

不争再把程途践。

仙凡自此隔远。


1

(曲)明·《拜月亭》

一干人尽诛戮。

诛戮。

走了陀满兴福。

兴福。

遍张文榜行诸处。

都用心,根捉囚徒。

邻右与窝主。

停藏的,罪同诛。


1

(曲)明·《拜月亭》

曲江赐罢琼林宴。

称蓝袍宫花帽偏。

玉鞭袅袅如龙骑,簇拥著传呼状元。


1

(曲)明·《拜月亭》

若说武人,前程万里功名远。

儒人秀才,一个个穷似范丹和原宪。

看奴面。

不肯嫁人怎趁钱。

坏人道业心不善。

福分浅。

弃嫌我怎与他成姻眷。

事成生变。


1

(曲)明·《拜月亭》

叫的我不绝口。

却被喊杀声流民四走。

荒急便寻,不知个所有。

此间无,多应只在前头。


1

(曲)明·《拜月亭》

叫得我气全无。

哭得我声难语。

两头来往到千百步。

兄安在妾是何如。

真所谓困旅穷途。

须念我爹娘故。

我须是一蒂一瓜亲儿女。

你好割得断兄妹肠肚。

闪下奴家在这里,进无门退时还又无所。


1

(曲)明·《拜月亭》

徙黎民,迁臣宰。

国主蒙尘尚远迈。

雕阑玉砌今何在。

想画阁兰堂那样安排。

都做了草舍茅檐这境界。

怎教人还得尽悽惶债。


1

(曲)明·《拜月亭》

大人家体面。

委实多般。

有眼何曾见。

懒能向前。

他那里弄盏传杯,恁般腼腼。

我这里新人忒煞虔。

待推怎地展。

争奈主婚人不见怜。

配合夫妻事,事非偶然。

好恶因缘都在天。


1

(曲)明·《拜月亭》

孝顺歌从别后,渡孟津。

思君尽日欲见君。

犯凤北鸾南,生生地镜剖钗又分。

镇千思万想,要见无门。

锁南枝放不落,心上人。

漾不落,心上人。


1

(曲)明·《拜月亭》

文官状元。

武官状元。

两姨处相回劝。

不想这搭儿里,重会再见。

久别你前夫,是谁过愆。

早忘了当初嘱付言。

偏我意坚。

方才及第,如何便接了丝鞭。

有的话儿,但只问你妹子瑞莲。


1

(曲)明·《拜月亭》

拜星月。

宝鼎中名香满爇。

愿抛闪下男儿疾较些。

得再睹同欢同悦。

悄悄轻将衣袂拽。

却不道小鬼头春心动也。

那乔怯。

只见他无言俛首,□□红满腮颊。


1

(曲)明·《拜月亭》

定睛半晌。

听得人言喧闹惊慌。

遥观巡捕卒,都是棒和枪。

东西看了,更无处将身遮障。

见一所村庄舍,矮围墙。

暂时权向此中藏。


1

(曲)明·《拜月亭》

蜡梅花因缘将谓是五百年眷属。

十生九死成欢聚。

香罗带经艰历险幸无虞。

也,指望否极生泰,祸绝受福。

刮鼓令谁知尚有如是否。

梧叶儿急浪狂风,好姐姐风吹折并根连枝树。

浪打散鸳鸯两处孤。


1

(曲)明·《拜月亭》

他为你昼忘餐,夜无眠。

他为你凄惨惨,泪涟涟。

天教你重完聚,续断弦。

这夫妻非同偶然。

尊嫂别来康健。

夫妻每再圆。

伏望相公夫人,作个周全。

这佳期争不远。


1

(曲)明·《拜月亭》

兄妹间。

苦难劝。

媒人议说须再三。

说教他事体重完善。

你好随机应变。

看待我十分轻鲜。

看我虎符金牌向腰内悬。

没一个因由,告人劝勉。


1

(曲)明·《拜月亭》

有甚争差,且息怒嗔。

閒言閒语总休论。

贱妾不避责罚,将片言语陈。

难得见今朝分。

甚日除得我心间闷。

甚时除得我心间恨。


1

(曲)明·《拜月亭》

举止与孩儿不甚争。

厮跟去你心肯。

情愿做奴为婢身多幸。

如何敢望做儿称。

干戈若宁静。

同往神京。

谢深恩,感深恩救取奴命。

天昏地黑迷去程。

就此处权停。


1

(曲)明·《拜月亭》

迢迢路不知是那里。

前途去未审安身在何地。

一点雨间著一行悽惶泪。

一阵风对著一声声愁气。

云低。

天色傍晚,母子命存亡兀自未知。


1

(曲)明·《拜月亭》

纱窗清晓,睡觉起伤心,有恨无言。

泪眼空悬。

愁眉难展。

还又度日如年。

他那里相思无限,我这里烦恼无边。

是怎生,梦魂中欲见,无由得见。


1

(曲)明·《拜月亭》

流水也似马和车。

顷刻间,途路赊。

他在穷途困旅应难舍。

囊箧又竭。

药食又缺。

他那里闷恹恹难挨如年夜。

宝镜分破,玉簪跌折。

甚日重圆再接。


1

(曲)明·《拜月亭》

寻不见。

疾忙向前。

搜索尽,院边墙边。

莫不隐身法术是神仙。

我走如烟。

眼欲穿。

歹人恰是那里见。

歹人恰是那里见。


1

(曲)明·《拜月亭》

状元执盏与婵娟。

满捧著金杯劝。

也,厚意殷勤,到此身边。

何异遇神仙。

轻轻将袖儿掀。

露春纤,盏儿拈,低娇面。

也,真个似柳如花,柳和花斗争妍。


1

(曲)明·《拜月亭》

那时又无倚仗。

当时有亲难傍。

其时有家难向。

他东我西,地乱天荒事怎防。


1

(曲)明·《拜月亭》

你渡关津。

怕人盘问。

又没个官司,文凭脚引。

此行何处能安顿。

蓦忽地怕有便人。

寄取一封,平安书信。


1

(曲)明·《拜月亭》

穷秀才,夫和妇。

为士马逃避登途。

望相怜壮士,略放一路。

捉住。

枉说言语。

买路钱且留下金珠。

稍迟延便教身死须臾换头。

区区。

山行路宿。

粥食无觅处。

有盘缠肯相推阻。

敢厮侮。

穷酸饿儒。

模样须寻俗。

应随行所有疾早分付。


1

(曲)明·《拜月亭》

中都路是本乡。

车驾迁南往。

一程程到广阳。

特来相访。

小可敢覆尊丈。

有何事,厮问当。

买物货,请商量。

要安下,却无妨。

若是问寻人,道如何模样。


1

(曲)明·《拜月亭》

古质汉,村情性,事有万千。

说的话,没些儿委曲宛转。

只好再等三年后,嫁一个风流俏的状元。

休记先。

休记冤。

欲配姻亲,未敢自专。

拜月亭

拜月亭

❶杂剧剧本。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元关汉卿作。仅存曲词和部分科白。写书生蒋世隆与少女王瑞兰在战乱中相遇,结为夫妇。后在旅店与瑞兰父相遇。瑞兰父因门第差别,竟强逼瑞兰撇下世隆随己回家。瑞兰思念世隆,夜间焚香拜月,倾诉怨怀。最后蒋世隆考中文状元,夫妻终于团圆。剧本表现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精神苦闷和反抗意志。情节生动,曲词本色。
❷南戏剧本。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或《蒋世隆拜月亭》。元施惠作。原本未见。现存各种传本大都经过明人改编,较著名的是《幽闺记》。据明凌濛初《南音三籁》述:“《拜月亭》自‘拜月’之后,皆非施君美(惠)原本。”则施惠原本与各明人改编本的主要区别在于结尾部分。

☚ 救风尘   望江亭 ☛
拜月亭

拜月亭

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亭”或作“庭”)。关汉卿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四折一楔子。剧写金朝兵部尚书王镇奉旨去边境镇抚,不久京城失陷,王妻携女瑞兰逃难,途中失散;同时逃难人中蒋世隆与妹瑞莲也失散;世隆遇瑞兰,结为夫妇。王镇在旅舍适遇瑞兰,强行将女带走。此时世隆正染重病,瑞兰与夫相约而别。王镇妻在逃难途中遇瑞莲,结为母女,一日在途中巧逢其夫和亲女,四人同往汴梁。瑞兰思念世隆,夜间烧香拜月,祈祷夫妻团圆,被瑞莲窥破,一对义姐妹方知也是姑嫂。世隆考中状元,同时有陀满兴福考中武状元。王镇将瑞兰配给武状元,瑞莲配给文状元,及至见面,才发现以妹配兄,于是只得交换夫婿,瑞兰与世隆终于团圆。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同题材有南戏《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 双赴梦   窦娥冤 ☛

《拜月亭》

《拜月亭》

又名《幽闺记》。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南戏剧本。元施惠著。明何良俊《曲论》认为此剧“高出于《琵琶记》远甚。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明王世贞《曲藻》说:何良俊认为《拜月亭》“胜《琵琶》,则大谬也。中间虽有一二佳曲,然无词家大学问,一短也;既无风情,又无裨风教,二短也;歌演终场,不能使人堕泪,三短也。”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神品”,说:“元人词手,制为南词,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明王骥德《曲律》说:“《拜月》稍见俊语,原非大家,可列能品,不得言神。”又说:“《拜月》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以望《琵琶》,尚隔两尘;元朗以为胜之,亦非公论。”又说:“不关风化,纵好徒然,此《琵琶》持大头脑处,《拜月》只是宣淫,端士所不与也。”明李贽《焚书》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明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何元朗评施君美《幽闺》远出《琵琶》上,而王元美目为好奇之过。夫《幽闺》大半已杂赝本,不知元朗能辨此否?元美,千秋士也,予尝于酒次论及《琵琶》[梁州序]、[念奴娇序]二曲不类永嘉口吻,当是后人窜入,元美尚津津称许不置,又恶知所谓《幽闺》者哉!”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说:“何元朗谓《拜月亭》胜《琵琶记》,而王弇州力争,以为不然。此是王识见未到处。《琵琶》无论袭旧太多,与《西厢》同病,且其曲无一句可入弦索者;《拜月》则字字稳帖,与弹掐胶粘,盖南词全本可上弦索者惟此耳。”明徐复祚《曲论》说:“《拜月亭》宫调极明,平仄极叶,自始至终,无一板一折非当行本色语,此非深于是道者不能解也。弇州乃以‘无大学问’为一短,不知声律家正不取于弘词博学也。又以‘无风情、无裨风教’为二短,不知《拜月》风情本自不乏,而风教当就道学先生讲求,不当责之骚人墨士也。用脩之锦心锈肠,果不如白沙鸢飞鱼跃乎?又以‘歌演终场不能使人堕泪’为三短,不知酒以合欢,歌演以佐酒,必堕泪以为佳,将《薤歌》《蒿里》尽侑觞具乎?”明凌濛初《谭曲杂札》说: “元美责《拜月》以无词家大学问,正谓其无吴中一种恶套耳,岂不冤甚!然元美于《西厢》而止取其‘雪浪拍长空’、‘东风摇曳垂杨线’等句,其所尚可知已,安得不击节于‘新篁池阁’、‘长空万里’二曲,而谓其在《拜月》上哉!《琵琶》全传,自多本色胜场,二曲正其稍落游词——前辈相传谓为赝入者——乃以绳《拜月》,何其不伦!”清李渔《闲情偶寄》说:“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也。”清刘廷玑《在园曲志》说:“以予持衡而论,《琵琶》自高于《幽闺》。譬之于诗, 《琵琶》,杜陵也,《幽闺》,义山也。比之时艺,《琵琶》,程墨也,《幽闺》房书也。”清梁廷楠《曲话》针对前人所论《琵琶》、《拜月》之优劣,说:“不知作曲各得其性之所近,阅曲者亦嘉其性之所近。即如若士之才不可一世,而《紫钗》一记,亦长于北而短于南。倘必胶一己偏执之见,辗转讥弹,务求必胜,亦古人之不幸也。”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然《拜月》佳处,大都蹈袭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但变其体制耳。明人罕睹关剧,又尚南曲,故盛称之”。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幽闺》惟《拜月》一折,确是神来之笔,而一折之中,惟‘却不道小鬼头儿春心动也’一句,为妙文耳,其他则实无可击节处。”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琵琶》、《拜月》,古今咸推圣手也。则诚以本色长,而未尝不工藻饰。君美以质朴著誉,而间亦伤于庸俗。是以学则诚易失之腐,学君美易失之粗。”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要之,取《拜月》者,称其声调之入弦索与其辞之质实而余味丰富;取《琵琶》者,称其辞之文雅。是即‘本色派’与‘文辞派’之论争也。戏曲中有此二大派,犹如诗文中之散体与骈体,不可偏废者也。然则《拜月》为‘本色派’之尤者,而《琵琶》为‘文辞派’之魁首也。盖虽互有长短,然《拜月》系改作前人之杂剧,关目固无论矣,即曲辞亦往往有蹈袭之处,在艺术的态度上颇有可议者。《琵琶》虽亦有所本,然取诸鄙俚之戏文说唱,能独运手腕创出一大艺术品,此与《拜月》相异处也。说况《拜月》关目弄奇,过于做作,如世隆与瑞兰,夫人与瑞莲错认一条,殆类儿戏,虽以此为一剧构成之枢机,然不免于拙劣。”此剧热情地歌颂了男女主人公患难相爱、自主成亲、并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婚姻所进行的反抗斗争,鞭挞了以王瑞兰之父王镇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阻挠破坏,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同时,也描写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能巧妙地运用误会、巧合等手法,而又使人感到毫不牵强;语言自然天生,处处本色,又不失于鄙俚;结构上有关蒋、王的主线比较鲜明紧凑,但有关陀满兴福的辅线却松懈冗长。

拜月亭

拜月亭

南戏剧本。又名《幽闺记》。相传为元人施惠作。叙述金与蒙古战争中,书生蒋世隆与少女王瑞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赵太医治病的描写即来自此剧的第二十八折。李医生的自赞虽然文字各有不同,但滑稽地丑化自己以娱乐观众的手法十分相似。再如看病的是男医生,诊出的是妇科病,这一情节也甚相同。所以有研究者认为,两者的因袭关系较为明显。

☚ 开卷一笑   洛阳三怪记 ☛

拜月亭

❶全称《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剧本。元关汉卿(1241?—1324?)撰。四折。汉卿有《窦娥冤》已著录。剧叙金末战乱中王尚书妻女失散,书生蒋世隆兄妹亦被乱军分离。世隆与王尚书之女瑞莲患难中邂逅,相爱订婚,相依逃难,又遇瑞莲之父王尚书,强使二人分手。瑞莲回家拜月,一愿父亲改变初衷,二求神保佑世隆,祈求夫妻团圆。却被王尚书收养之世隆妹瑞兰偷听,暗认姑嫂。后尚书将亲女配新科文状元,养女配武状元,即世隆及其义弟,团圆结局。惜仅存曲词和简单科白。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曲选外编》本。
❷全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或《蒋世隆拜月亭》。南戏剧本。元施惠撰。五十六出。惠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有文才,爱谈笑,长于填词作曲。此剧原本已佚,明人改写,题《幽闺记》,流传至今。但所叙封建社会妇女反抗精神远不及关汉卿剧作鲜明。有明世德堂刻本,容与堂刻李卓吾评本,清暖红室刻本。

拜月亭

拜月亭

❶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有元刊本《关汉卿戏曲集本》。仅有曲词和部分科白。叙述金与蒙古战争时,书生蒋世隆与妹瑞莲失散,少女王瑞兰亦与其母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母亲结伴而行。瑞兰父在旅店遇见瑞兰,因嫌门户不当,竟逼其女撇下世隆随己回家,在路上又与其妻及瑞莲相遇。瑞兰回家,思念世隆,夜间焚香拜月,倾诉怨怀,被瑞莲得知,两人遂愈加亲密。后来,世隆中了文状元,与瑞兰重聚,瑞莲则与中武状元的世隆结义兄弟成婚。剧本表现了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意志。曲词本色,剧情生动。
❷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或《蒋世隆拜月亭》。南戏剧本。元施惠作。原本今不传。

☚ 望江亭   救风尘 ☛
拜月亭

《拜月亭》

元代南戏作品。相传为施惠作,今传皆明人改本,亦名《幽闺记》。此剧据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改编,情节较关剧更为曲折复杂,人物描写及心理刻画也更细腻,故事讲叙金朝末年,蒙古军南下进攻中都(今北京),金迁都汴梁。兵荒马乱中,书生蒋世隆邂逅兵部尚书之女王瑞兰于旷野,相携而行,患难中自主成婚。王镇议和归来,偶遇瑞兰夫妇,嫌世隆出身低微,强行带瑞兰回府,拆散了恩爱夫妻。世隆之妹瑞莲失散后被王夫人收为义女,也住尚书府中。瑞兰思念丈夫,深夜幽闺焚香拜月,祈祷重聚,并与瑞莲姑嫂相认,后世隆与结义兄弟兴福分中文、武状元。世隆与瑞兰夫妻团圆,与瑞莲兄妹相见,瑞莲与兴福也缔结良缘。剧本以世隆和瑞兰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为主线,肯定了他们二人在患难相助、生死与共中建立起来的纯洁、真挚的美好爱情,赞扬了他们大胆摆脱宗法束缚和为自主婚姻所做的不屈抗争。批判了封建伦理道理的悖谬情理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剧本还多方面描写了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的斗争,谴责朝廷的腐败及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歌颂了人们在患难中团结互助、相濡以沫的美好感情。
《拜月亭》故事主人公处在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悲惨境遇中,却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进取精神。以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情节,使作品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曲词自然明朗、时露机趣。吕天成 《曲品》 中说它 “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可见其影响。至今昆曲和高腔剧种还经常演出,很受观众喜爱。《拜月亭》是南戏中成就很高的一部作品。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认为它高出“南曲之宗”的 《琵琶记》很多,李贽更把它与 《西厢记》 并列为 “化工”。
今存本以明万历世德堂本 《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最近原本面目。《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收入世德堂本和容与堂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幽闺记》。

☚ 荆钗记   牡丹亭 ☛

《拜月亭》bai yue ting

Courtyard of Praying to the Moon→关汉卿(Guan Hanq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