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拜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拜年

<延安>新婚夫妇正月给双方亲戚送礼: 年时(去年)腊月刚结婚,今年正月还要~去叻。

拜年bàinián

向亲友等祝贺新年、春节。

拜年

农历正月初,亲友登门互拜。此俗最早行于明时京师,士庶各拜亲友,朝官之间往来,不问认识与否皆望门投刺,亦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而令人送名帖者。至清已遍及城乡各地。明陆容《菽园杂记》:“京师元日后,上至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参阅明陈士元《俚言解·拜年》。

拜年

bài nián 向人祝贺农历新年 (pay a New Year call):春节快到了,我们去给奶奶~吧。

离析形式所占比例例 句
拜+个+(…)+年
拜个年
★★★ 
◇ 我们明天一起去给老师拜个年吧。
◇ 张老师,我们来给您拜个年,祝您身体
健康。
◇ 你一会儿给爸爸打电话拜个年。

离析形式所占比例例 句
拜+个+[形]+年 ◇ 快到春节了,我先给您拜个早年
※拜早年:在过年之前拜年。
◇ 观众朋友大家好,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我给大家先拜个早年。
◇ 我今年春节可能不能去看望您了,就代
表全家给您拜个早年,祝您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 年都过了,还没给您拜年,就给您拜
个晚年吧。
※ 拜晚年:在过年之后拜年。
拜+[形]+年
拜早年
 
◇ 我们约好每年腊月二十八去老师家给
他拜早年。
◇ 腊月二十九这天,市领导会来工厂给
大家拜早年。
拜晚年 ◇ 初十这天,他一回国就去给王老师拜
晚年了。
拜大年 ◇ 春节到了,吃饺子,拜大年,孩子们
都很高兴。
※拜大年:就是拜年,只是“拜大年”带有更加喜
庆的感觉。
拜+了+年◇ 今年春节,领导专门去老王家给他拜
了年。
◇ 我给爷爷奶奶拜了年,就得到了一个
大红包。
◇ 村长向村民拜了年,祝大家越过越幸福。
拜+[补]+年
拜过年
 
◇ 早上八点,我已经给邻居们拜过年了。
◇ 我们明天给长辈拜过年之后,再去哪
里呢?

离析形式所占比例例 句
拜完年 ◇ 都正月十五了,还没给亲戚们拜完
年呢!
拜+[数][量]+年◇ 长辈、领导,再加上朋友,今年我得
拜七十多个年呢!
拜+的+年√ 我过年的时候没回家,是打电话给长
辈们拜的年。
拜+拜+年√ 走走亲戚拜拜年,七天的假期很快就
过去了。
年…拜…√ 都快过完年了,这年还没有拜完呢!
表示祝贺

表示祝贺

致贺 道贺 拜贺 称贺 申贺 展庆 称庆
向有喜事的人表示祝贺:道喜 贺喜 打喜 叫喜 吵喜
在殿阶下山呼万岁以示申贺:陛贺
见面行礼表示祝贺:拜(~年;~寿)
赠送礼物以示祝贺:酬贺
送上酒肉表示慰问或祝贺:牵羊担酒

☚ 祝贺   祝贺方式 ☛
拜年

拜年

也称拜节、见节、贺正、贺年。其习俗的由来有一传说,说是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居民。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大家开门见了面,互相作揖道喜,庆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代代相传。其实,拜年习俗古已有之,秦汉之际就已大盛。到南北朝时,民众就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群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宋代民间礼仪,家中卑幼对于尊长,要行六拜礼,拜毕,男女长幼各为一列,以次共受卑幼礼拜。同时,士大夫都交相拜贺,民间男女也穿上色彩鲜艳的新衣,往来互拜。到元祐年间,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往往使用仆人持名刺代往贺节。名刺即名帖,是用梅花笺纸裁成约2寸宽、3寸长的条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住址,相当于现在的名片。清康熙年间,名帖改用红色硬纸片制作,时兴“拜盒”,即将贺年片放在锦盒里送给对方。同时,拜年有了一定的次序,在家中,首拜天地神祇,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合家卑幼以次序礼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之间仅拱手致语而已。礼毕,男人们出门拜亲朋,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尤重五服之内;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至亲好友,疏远者可拜至十六日。来不及与主人会晤的,多留一名片即去,叫做“飞帖子”。接帖之家往往粘红纸袋于门,上书“聚福”、“请留尊荣”等字样,也有备纸笔于门,待来客签名致贺。
安徽沿袭旧俗,拜年分为家拜和外拜两种。家拜包括拜神、拜祖、拜尊长。皖南的石台,清晨燃放“开门炮”后,男女换新衣,中堂设香烛,全家先拜天地、先祖,后拜尊长。皖北的灵璧初一男女老幼穿新衣,放鞭炮,向主屋悬挂的“天地君亲师”、祖宗牌位、观音像烧香,叩头,小辈向长辈拜年叩头。蒙城、利辛、涡阳居民在吃过早饭后,全家男女老少依次向天地、灶君、祖宗礼拜,然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恭敬叩头。外拜包括给没有出五服的长辈和已出五服的长辈拜年;以及给邻里拜年。如怀宁人初一出门后,青年人依次到邻家给长辈拜年;涡阳县民在早饭后,成群结队分别到各家祖坟前烧香烧纸行祭拜礼,然后到亲属、邻居、友人家拜年,主人一般都将枣子、花生、瓜子、油炸面食、糖果、芝麻饼之类的食品捧出招待客人,也有给小孩代岁钱的。拜年仪式限于晚辈对尊长,时间必须在午前。
与拜年意义相应的是探亲会友,这是春节的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探亲对象比较注重的一般来说是舅、姑、岳父等九族之内的亲戚,历来各地都有约定俗成的次序。萧县俗传:“初一初二拜户族,初二初三拜岳父,初四初五拜姑姑。”涡阳初二去外祖父家,初三去姑母家,初四去岳父家,初五忌走亲访友。全椒则为初二拜舅舅年,初三拜岳父母、以后再拜其他亲友。来安先拜舅父母,后拜姑父母、姨父母和姊父母。金寨吴家店地区则有“初一叔,初二舅,初三老干爷(岳父)家里走”的俗话。屯溪新女婿拜年不得超过初三,俗话说,“不过初二、三,过了初二、三,进门就打三扁担。”
探亲时,怀宁的下辈人都要带猪肉、挂面、糖糕等礼品到亲戚家,送礼人回去之前,要“烧茶”待客,就是用一碗有荷包蛋、鸡腿和挂面的食物给客人吃。礼品一般都收下,唯独大糕一定让送礼人带回,因“糕”与“高”谐音,意为“高来高去”。同时,另有东西给送礼人带回,叫做“回箩”。休宁客人进门,摆上春盒(内装糕点)、元宝蛋、盖碗茶(新亲要双份)等,殷勤招待。太和县北部,出嫁闺女初二拜年时要给父母送大馍,这种馍为一般馍的两三倍大,分两次蒸,顶部饰以面花,花上插枣。父母则回以枣山,枣山为一扁形馍,下宽上窄,呈山形,遍插枣。一说枣为红色,象征喜庆。一说境内居民多是明初由山东枣庄迁来,插枣有不忘祖先故土之意。所以,太和有“爹娘吃大馍,越吃越能活,外甥搬枣山,越搬家越暄”的谚语。去姐妹家拜年,称回拜。只待客不收礼。
探亲拜年一般讲究早。萧县俗话说,“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有馍头又有肉,拜年拜到初七八,扯着胳膊向外拉”。俗语表面上是讲拜年晚了没有好的饭菜招待,实质上是讲拜年晚了有轻视对方之意。

☚ 吃元宝   舞龙 ☛
拜年

拜年

汉族年节习俗,流行于全省。夏历元日早起,人们穿戴整洁,首先给家中祖父母、父母拜贺,谓之“拜年”。初二日女婿去岳家拜年,初三、初四则拜伯 (叔)父母、舅父母、姑 (姨) 父母、干娘等长辈,初五、初六才向平辈朋友、地方邻居互相拜年。故谚云: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初五初六拜街坊。” 现在惟初二仍保存女婿去岳家拜年的规矩,其余日子不再拘泥。拜年礼节以前对长辈下跪磕头,平辈拱手作揖,民国后逐渐改为行鞠躬礼,新中国建立后改为拱手或口道祝贺。交游广阔或生意场中人,有时本人并不亲往,派遣晚辈或店员持名帖前往投贺,名为 “拜帖”。现演变为寄贺卡拜年。拜年客上门,主家必以糖果烟茶热情招待。现政府提倡集中一处,举行“团拜”,以取代分散去各家拜年。近年城市出现“电话拜年”和网上拜年,相互在电话里或在网上问好、祝贺。

☚ 贴春联   送财神 ☛

拜年bai nian

pay a New Year call

拜年

paying a New Year call;wishing somebody a Happy New Year

拜年

pay a New Year call;send or extend New Year greetings
电话~ send New Year greetings over the phon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