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拔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拔罐 拔罐療法早載於古籍,廣泛流傳在民間。拔罐療法以杯罐為工具,借燃燒等方法排去罐內的空氣以形成負壓,並將之吸附於一定部位的皮膚上,造成局部鬱血現象,以治療疾病。就現代醫學認為,通過拔罐,強大的吸力使局部血管充血擴張,血管壁的滲透性增高,對人體各個器官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作用,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同時,拔罐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使人體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則疾病得以消除。 首先,準備好大、中、小三種口徑的罐具(竹製的、陶製的或玻璃製的都可以),還應準備好棉花、酒精(百分之九十五的)、火柴、鑷子等物品。 其次,讓病人坐好或卧好,暴露要進行拔罐的部位。拔罐一般選擇肌肉豐滿、皮膚平滑的地方。例如腰痛在腰部腎俞穴附近拔罐,胃病在上腹部中脘穴附近拔罐,月經痛在肚臍兩旁和腰部交替拔罐等。上述準備工作做好後,就可以開始拔罐了。比較簡便的有如下兩種作法: (1)閃火法 用鑷子夾上一塊浸上酒精的棉花,點燃後,立即在火罐壁内繞一周(注意不要觸及罐口),在拿出棉花的同時,迅速將罐罩在皮膚上,就能牢牢吸住。 (2)貼棉法 把一小塊脫脂棉花放到酒精内浸濕(以酒精不能滴出为度),然後將它貼在罐内壁的中段,點燃並立即罩在皮膚上。 火罐吸住皮膚後,大約十至二十分鐘,就可以起罐了。起罐時,一隻手將罐向一方輕輕推斜,另一隻手則按壓罐口附近的肌肉,使罐具和皮膚之間形成一個空隙,空氣進入罐裏,吸力消失,火罐就自然落下。 有嚴重心臟病者、極度消瘦者、拔罐部位有皮膚病或腫瘍者、孕婦之腹部忌用。 拔罐参见 “拔火罐儿”条。拔火罐儿 亦称“拔罐”。汉族民间治病的一种方法。流传于东北地区。遇人患头痛、四肢关节痛等疾,用陶罐、铜罐、玻璃罐甚至小瓷杯等,根据病情,选择肌肉丰厚,毛发少的部位,用点燃的小纸投入罐内,随即罩下,罐口吸附在皮肤上,使局部充血,呈紫红色时拔下。可治风寒。有的先用针挑穴位,后罩罐,吸出积血可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