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披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披帛 披帛 pībó 古代婦女横披於肩部搭繞於兩臂的輕薄絲織長帶。因其上有花紋圖案,故又稱畫帛。又因帛多爲絳紅,故又稱披紅。據傳始於秦,然隋唐五代最爲盛行。隋唐繪畫及陶俑中均可見形象資料。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服用原始·霞帔》:“三代無帔,秦時有披帛,以縑帛爲之,漢即以羅,晉制絳暈帔子,霞帔名始於晉矣。”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女人披帛》:“女人披帛,古無其制,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寳林御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披畫披帛,至今然矣。”清·虞兆湰《天香樓偶得·披帛》:“按,世俗婚娶不論男女皆披絳帛。” 披帛pībó也称“画帛”“披巾”“披带”“帔帛”。妇女披于肩上的一种装饰。通常以轻薄的纱罗为之,或施晕染,或施彩绘,上面印画各种图纹。据称始于秦汉,隋唐愈加盛行。初多用于宫嫔、歌姬及舞女,开元之后,则普及民间。形制有二:一为横幅较宽,长度较短,使用时披在肩上,形似披风;另一种横幅较窄,长度则达两米以上,妇女平时用此,辄将其缠绕于双臂,行路时酷似两条飘带,非常美观,是宫中及贵族妇女喜爱的饰物。披帛作为贵族妇女的盛妆沿至宋、元,民间士庶女子只能用无图纹的“直披”。五代后蜀冯鉴《续事始》:“三代无帔子之说,至今加披帛以为礼节,尚以缣帛为之,至汉即以罗。西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开元内令披帛,士庶之家女子在室帔帛,出适入则披帔子。”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女人披帛,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服用原始·霞帔》:“三代无帔,秦时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制绛晕帔子,霞帔名始于晋矣。”清虞兆湰《天香楼偶得·披帛》:“按,世俗婚娶不论男女皆披绛帛。” 披帛(陕西乾县 披帛 披帛也称画帛。为唐朝妇女的一种服饰,它是披在肩背上的一幅长布帛,通常为几米长。其面料一般是轻薄的纱罗,这些从唐代绘画、壁画、及陶俑中可以见到。唐朝的妇女喜爱配戴披帛,配戴时把长帛搭披于肩背,或者缠绕在双臂之上,行走起来,长长的披帛随风飘舞,如神若仙,优雅美观。而到了宋代以后,这样披帛则逐渐减少,以至不再戴用。 ☚ 旗袍 披领 ☛ 披帛 披帛见 “披巾”。 ☚ 云肩 肚兜 ☛ 披帛 披帛亦称“画帛”、“披巾”、“披带”。是古代贵族妇女披于肩上的一种装饰。《二仪实録》云:“三代无帔说,秦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永嘉中制缝晕帔子,是披帛始于秦,帔始于晋也。”秦时始有 “披帛”,通常以缣帛为之,汉以后多以画有图案的轻薄罗纱制成。晋朝出现的帔子,实际与秦时的披帛是同类,只是叫法不同,在色彩、,纹饰上则更为艳丽。披帛一般有两种形制:一种布幅较宽,长度较短,形状似巾。一种布幅较窄,而长度增加,形状似带。同时披搭在肩上,两边缠绕于双臂之间,走起路来,随手臂的摆动而飘曳,非常美观,是宫中及贵族妇女喜爱的饰物。隋唐以后,披帛愈加盛行,据《中华古今注》载: “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一些诗词对此也有具体的描写。如梁简文帝《倡妇怒情诗》: “散诞披红帔,生情新约黄。”元稹《会真》: “宝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披帛作为贵族妇女的盛妆沿至宋、元,民间士庶女子只能用无图纹的 “直披”。 ☚ 罗衫 霞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