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报告小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报告小说bàogào xiǎoshuō兼有报告文学和小说两方面特点的文学样式。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其他有许多虚构成分。例如:“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等团体于13日至15日联合举办文艺漫谈会,就《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自由与失重》两文提出的某些看法,‘报告小说’和‘纪实小说’的当前课题,在中国文艺作品中已经出现的马克思形象问题,当今文学界的学风、文风、党风以及百家争鸣等问题进行漫谈。”(《北京日报》1988.10.16) 报告小说 报告小说一种介乎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兼有报告文学和小说的两种特性的文学体裁。又称“纪实小说”。它具有报告文学那样的迅捷性 (快速地反映生活) 和真实性(主要的事件和人物都是生活中真实地存在着的),但又不等同于报告文学,因为它也借助于小说的艺术虚构手段,较之报告文学有更大的自由度。它是一种具有某种报告文学特色的小说,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小说特色的报告文学。近年来,报告小说的创作有勃兴之势。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刘心武的《5.19长镜头》 为其代表作。报告小说有一个重要特点: 作者在小说中存在 (不一定以“我”的身份出现,但“我”却是无处不在的),并参与故事的发展,不时还要在小说中发表这样那样的议论和评断。这类小说的叙述方式 (主要是叙述调子) 与客观冷静的叙述不同,常常带着强烈主观感情色彩,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他参与并主宰着人物和故事的发展。 ☚ 四六文 纪实小说 ☛ 报告小说 报告小说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最早见于1984年第四期《当代》杂志,《海水下面是泥土——李大维讲的故事》即注明为“报告小说”。提倡者认为它属于报告性小说,是从报告文学脱胎而来的,便于近距离反映生活,兼有报告文学和小说之所长。在基本事件、情节真实的基础上,对一些次要情节、细节允许虚构和某些变通,标以小说之名便于作者摆脱因某些细节和个别事件的出入而带来的麻烦。一度有不少刊物相继发表“报告小说”,称它为介于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一个新品种。但评论界又多半认为真实的报告和虚构的小说之间无法调和,80年代后期便不再见到这一样式了。 ☚ 报导文学 报告文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