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护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护军

护军

秦汉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出征时又有护军将军,其意为协调诸将领间的关系。魏晋以后置护军将军及中护军等,掌军职之选用,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并置,为同掌中央军队的军事要职,亦有守护宫城之意。隋以后守护之职归于左右监门卫,遂不再有护军将军之名。

☚ 中郎将   中护军 ☛

护军

官名。唐代勋官之一,参见“上护军”。

护军

官名。
(一) 即督统。秦汉时临时设置执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将领之间的关系。魏晋以后,有护军将军及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与领军将军或中将军共掌中央军队,为重要军事长官之一。
(二) 唐代以上护军及护军为勋官中的称号。后期在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
(三) 清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典·职官十六》 及《清文献通考·兵考一》。

护军hù jūn

旧时北京地区镖行谓膏药。

护军

官名。秦、汉始置。东汉置中护军,隶将军幕府。蜀汉承汉制复置,掌监护军队。蜀汉之护军有时分置中、前、后、左、右,监督某一部分军队。

护军

清代兵种名。即清入关前之巴牙喇兵。入关后,定汉名为护军,并独立成营。营兵由满洲、蒙古八旗各佐领下技艺精壮之马甲、拜唐阿、养育兵、步军、闲散内挑补,满洲每佐领下17人。初制,上三旗护军守禁门,下五旗守王府,雍正时定为均司禁卫、圆明园护军,雍正三年(1725)设驻扎圆明园周围,负责园内外的守卫及皇帝驻园出入时的警跸。又有鸟枪护军,满洲、蒙古八旗每佐领下6人,隶于火器营,专习鸟枪,皇帝巡幸则备护从。

护军

护军

官名。秦代置。汉、晋沿置。唐以后改为勋官封号,又改为统军官。至清为军队名。历代均置,职掌不一。《资治通鉴·秦纪》: “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胡三省注: “当是时,恬己属吏,恐其军有变,故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之护诸将也。” 《金史·百官志》: “勋级:正二品曰上柱国,从二品曰柱国; 正三品曰上护军,从三品曰护军……”

☚ 户不满五千以上州刺史   护理 ☛

护军

官名。秦汉临时设护军都尉调节各将领之关系。魏晋后,设护军将军及中护军,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将军共掌中央军队。唐以上护军为勋官之号。后期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由宦官充任。清以守卫宫城之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官。

护军

官名。秦、汉始置。东汉置中护军,隶将军幕府。蜀汉承汉制复置,掌监护军队,有时分置中、前、后、左、右,监督某一部分军队。

护军

清代八旗兵种之一。禁卫军的组成部分。后金天命(1616—1626)间,已有“巴牙喇”之设,以守卫汗、贝勒府门并参加征战,是为护军。在八旗满洲、蒙古兵丁中,选拔精锐约1.5万人充任,新满洲、锡伯等人才材可观者亦选充,察哈尔八旗中护军也附入京师当差。上三旗护军守卫紫禁城门、外廷诸门,严其启闭,掌稽出入;下五旗护军初掌王公府门禁,雍正(1723—1735)初改守紫禁城外诸处禁门。帝王出巡,以司警跸;驻营,以司环卫。此外,圆明园设三四千护军,守卫周园诸门、汛。国有大征战,抽调八旗护军以从。内务府三旗,设包衣护军千余,守卫顺贞门及诸内宫门凡12处;用于圆明园者凡百二十众,以守卫内宫各门。该兵待遇优于马甲。参见“护军营”(1059页)。

护军hù jūn

 1、官名。秦朝和汉朝都设护军都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护军都尉》:"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汉朝还设有护军将军、护军中尉,东汉还置有中护军。《宋书·百官下·护军将军》:"陈平为护军中尉",《汉书·李广传》:"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盖护军护诸将军。" 2、魏晋皆置护军将军,掌管武职选用,及中央军队。《晋书·职官·护军将军》:"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奂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领营,总领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犹别有营也。资重者为领军、护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则置参军。 3、南朝宋齐梁陈置护军将军,掌外军,资历浅者为中护军。见《宋书·百官下·护军将军》。 4、梁代置护军将军,又置护军和中护军。"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骑等六将军,是为六军。又有中领中护,资轻于领、护。"见《隋书·百官上》。 5、北齐设护军府,置将军一人,掌四中关津,车驾出则护驾。"护军府,将军一人,掌四中关津。舆驾出则护驾。中护军亦同。有长史、司马、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厘其府事。其属官,东西南北四中府皆统之。四府各中郎将一人......又领诸关尉、津尉。"见《隋书·百官中·护军府》。 6、隋朝各卫置护军,为将军之副。《隋书·百官下·十二卫》:"寻改护军为武贲郎将,正四品,而置武牙郎将六人,副焉,从四品。" 7、唐朝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神策军将领,掌卫兵或内外八镇兵。见《新唐书·百官四上·左右神策军》。唐朝有上护军,视正三品,护军,视从三品,皆为勋官。见《新唐书·百官一·司勋郎中》。 8、从唐到明,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中,都有上护军、护军。见《宋史·职官九·勋一十二》、《金史·百官一·凡勋级》、《元史·百官七·勋一十阶》、《明史·职官一·兵部》。 9、辽代北面军官中有护军司,设护军司徒。见《辽史·百官志二·护军司》。 10、清朝护军营置护军统领,掌护军政令;参领、副参领,掌董率护军、护军校等官。见《清史稿·职官四·护军营》。 11、历代护军官员,可分为两类,一为职事官,有职掌,有官位;一为勋官,只有名号,而无职无位无所掌。

护军

官名。❶秦朝置,掌监督军中将帅。汉朝诸将军幕府多沿置。

❷东汉末曹操置,为禁军主要将领,并典武官选举,属领军。后改称中护军。

❸三国魏置,统兵监护蛮夷,职掌与将军、校尉同。晋、南朝沿置。十六国时在未置郡县地区,曾取代太守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其前多冠以地区名。

❹隋朝置,为十二卫府属官,佐将军掌府务,正四品。后改称虎贲郎将。唐初曾于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府内置,统亲军侍卫护从,后罢。

❺唐朝置,为勋官名号,比从三品。

❻汉朝时为护军中尉、护军都尉的省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护军及护军将军的省称。

护军

官名。护即督统之意。秦代设护军都尉,调节各将军之间的关系。汉因之,更名司寇、护军等,或设中尉掌之。均为临时性设置。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设护军, 自此成为定制。资望重者称护军将军,轻者为中护军。与领军、中领军典掌禁兵,兼掌武官的选举,是重要军事长官之一。吴蜀亦有护军及中、前、后、左、右护军等官,位次同于领军、中领军。南朝宋时,领军掌内军,护军掌外军。北魏时,护军若为近侍之臣,例加“中”字,称中护军,另设有护军将军。自唐起,上护军及护军始为勋官称号,只有神策军中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是禁军统帅,均以宦官充任。清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

护军

(1)武官名。护即督统之意,秦始置护军都尉,秦汉之际有护军中尉,西汉时复称护军中尉,其职掌为协调各将领之间的关系。魏晋以后有护军将军及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共同统率中央军队。隋与唐代前期不设,唐代后期于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的统帅,由宦官充任。清代设护军统领以守卫宫城,其所属的八旗兵即称为护军。(2)勋官名。唐以后以上护军及护军为勋官名号,唐制上护军秩十转,护军秩九转。宋制上护军秩正三品,护军秩从二品。金制同宋。元升上护军为正二品,护军为从二品。明制同元,清代废。

护军

勋级名。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有护军之名(《通典·职官》16之《勋官》)。唐武德七年始列为勋官。北宋沿置,为十二勋级之第九转,次于上护军。从三品(《宋会要·职官》10之18、《宋史·职官志》9《勋十二》)。并参“勋”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