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折杨柳枝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折杨柳枝歌 折杨柳枝歌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见《乐府诗集》卷二五。共四首,是一组情歌。由于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北方情歌显得粗放和坦率,与南方情歌的秾艳柔靡大不相同。其中第二首最为有名:“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这种大胆直率的质问长辈,在汉族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类似例子的。其第三、四首为:“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其与《木兰辞》开头十分相似,当系当时民歌惯用手法。唯这位女子之所以停杼叹息,并非如木兰之替父从军,乃系忧虑阿婆许嫁的诺言何时兑现,只此二句,境界全出。 ☚ 捉搦歌 幽州马客吟歌辞 ☛ 折杨柳枝歌北朝乐府 门前一树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民间以婚嫁为大事,而古代有早婚习俗,故民歌多以女大当嫁为辞。前诗写老女未嫁、怕没人要的悲苦,因为这个悲苦在爹娘跟前说不出口,所以踏地唤天也。诗以赶羊为兴语,谓之牧羊女思嫁之歌也宜。又,白羊是头羊,自该走在羊群之前。以此类推,则“嫁女出门,老女在前。”莫非诗中人是个大姐,眼看一个个妹妹出嫁心头焦急也。后诗兴语以枣子双关“早子”之意,与后文抱孙之说关合得妙。其次,不说自己苦恼,反说是为阿婆作想,自然诙谐。 另有《捉搦歌》云:“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也是说女大当嫁。“捉搦”即捉拿,当是藏猫猫一类游戏。此与前两诗都是北方儿童游戏时所唱的歌。“黄桑柘屐”是木鞋,“蒲子履”是草鞋,无论木鞋和草鞋都是成双成对的,故以兴起男女匹配之意。“中央有系两头系”,就是千里红绳一线牵的意思,喻两姓联姻也。第三句最有意思,“小时怜母大怜婿”——民间对男子也有相应说法“小时候是妈的儿,长大了是婆姨的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末句说不如顺水推舟,成全了她罢。 《折杨柳枝歌》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北朝社会,诸族混战,干戈不息,丁壮死亡过多,女子找丈夫固然不易,父母也因缺少劳力而不愿把女儿嫁出去。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在北朝民歌中也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歌乐辞》其二),真实地描写了老女嫁不出去的伤心场面;“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折杨柳枝歌》其四),写出了女子因阿婆拖延婚期而引起的焦灼不安。本篇则是以女子自诉的口吻,直率地表现了待嫁的急切心情。 开头两句即物起兴,以枣树作比。你看,门前的那株枣树,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就老了,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不是也不知不觉成了老女吗?不说长大,而言“老”,其夸张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枣树无知,年年花开花落,并不感觉到老,而人是有感知的,深知青春一去不返,怎能象枣树那样无动于衷呢?可是做母亲的却好象毫不关心,似乎女儿的婚事还早着呢!天下的父母哪能不关心儿女的婚姻大事?也许只是因为家无壮男,成年的女儿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而不愿早嫁吧。 如果说前两句的比兴还有点含蓄的话,那么后两句就是急不可耐地直接提出婚嫁的要求了。不过直率之中还带有一点策略,不明说自己急于想出嫁,而是抓住母亲想早抱外孙的普遍心理反问一句: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这种激将法显然更能打动母亲的心。由此可见,这女子不仅心直口快,而且聪明机智。因而也给这首质朴的民歌增添了幽默色彩,令人读来兴味盎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