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折杨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折杨柳

折杨柳

乐府歌曲名。《横吹曲》之一。古辞已亡,后人拟作,大都五言八句,表现伤春悲离之情。《梁鼓角横吹曲》亦有《折杨柳歌辞》,乃源出北朝,与此不同。又《相和歌》之《瑟调曲》中《折杨柳行》,《清商曲》之《西曲歌》中《月节折杨柳歌》,也都与此不同。

☚ 入塞   关山月 ☛
折杨柳

折杨柳

即《杨柳枝》。唐段成式所作名《折杨柳》,见《全唐诗》。《词律》卷一列此调名。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云:“余喜段柯古《折杨柳》云:‘公子骅骝往何处,绿阴堪系紫游缰。’此等意境入词绝佳。”亦视为词调。此姑从之。

☚ 折花令   折新荷引 ☛

折杨柳

 


 高楼十载别,杨柳擢丝枝。
 摘叶惊开驶,攀条恨久离。
 年年阻音息,月月减容仪。
 春来谁不望,相思君自知。


 《折杨柳》被《乐府诗集》列在《横吹曲辞》,共收录从梁至唐二十四首,大多是游子思妇折柳相思之辞。
 《玉台新咏》 收刘邈诗四首,其诗赖是以传。其主人公全是女性,这首也不例外,是为闺怨之作。
 “高楼十载别,杨柳擢丝枝。”起手先推出两个时段: 一是漫漫十年长别,一是杨柳今又泛绿逢春。前者点明此首情诗的时、事背景,后者勾勒了人物活动的时、空范畴。“高楼”显示了人物当是重门深院,绮窗湘帘的闺妇。“擢”字下得显眼生新。深闺不知时序迁转,高楼远眺,而“忽见陌头杨柳色”,故有第三句的“惊开驶”——春天乍忽间驰临之感。在她看来,那杨柳如绿丝般飘拂的长枝,好像被什么“擢” (拔) 出来一样。如果换作“发”、“垂”、“摇”,则意味顿异。“丝枝”状杨柳绿芽初透,标明新春伊始。这两句用笔疏朗,含情颇丰。可以想知,佳人长别,高楼闷处不愿临楼,不愿踏春,其情怀颇类“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李清照 《永遇乐》 ) 故有转瞬十年,今又逢春的时速感。
 “摘叶惊开驶,攀条恨久离。”如果说“擢”为时速感的前奏音符,那么“惊”则是中心重音符。此句言献岁发春,而有摘叶折柳,念远怀人之思。“摘叶”是“攀条”的变文——以见题之“折杨柳”之意。钱钟书先生说:“古有折柳送行之俗,历世可知……然玩索六朝及唐人篇什,似尚有折柳寄远之俗。送人一别,只折一次便了,寄远则行年有役,归来无日,必且为一人累折不已……盖送别赠柳,忽已经时,‘柳节’ 重逢,而游子羁旅,怀人怨别,遂复折取寄将,所以速返催归……行人归人,先后处境异而即是一身,故送行催归,先后作用异而同为一物,斯又事理之正反相成焉。” ( 《谈艺录》 380页)这精妙的畅论,可抵此二句一注。此处“惊”字,正是“忽已经时,‘柳节’ 重逢”之意,而“摘叶”、“攀条”就是“遂后折取寄将,所以速返催归”的用意。同题诸篇,陈后主“聊持暂攀折,空足忆中园”、岑之敬“曲成攀折处,唯言怨别离”取意相同。王瑳“攀折思为赠,心期别路长”则说得更为显豁,皆为唐人所崇。此之“恨久离”,是照着首句“十载别”说,至于路远难寄,或者“悔教夫婿觅封候”之情致,或者,“赠君折杨柳,颜色岂能久” (李端) ,恐怕都在所“恨”之中了。
 今年攀条折柳,当即思往年之“摘叶”赠柳盼归。年年赠,而年年不归,则闺怨别恨滋生。“年年阻音息,月月减容仪”,上句承前“久离” ,下句就“恨”字放笔渲染。所谓 “阻音息”,则是鸿雁断绝,不通音问,声息无闻,那么“攀条”赠远,以望“速返催归”之意,自然难以实现——甚或连聊以所赖的寄托也无——久阻音信,良人所在难知,折柳欲赠而不知赠向何处,这就不能不使闺中少妇愁怀难奈而“减容仪”,而形容憔悴,身瘦衣宽。然则体减肌削不自今日始,而是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既然无从所寄,还要“攀条”想寄,其离情别恨,深然可见,这景况也就是汇总同题所云: “春心自浩荡,春柳聊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其情怀,则相一无二。这两句写足一个“恨”字。
 闺妇情思几经发露,至此二句似乎说到净尽处,末二句忽翻进一层,由人言及己: “春来谁不望,相思君自知。”闺妇怀春,浩然无涯,以己度人,人则如己。说别人“谁不望”,正是表白自己望之切,盼之殷。本来两地分处,天各一方,所谓 “台上少年吹白雪,楼中思妇敛青蛾”。闺中怨别,苦自一己,而远方之“君”,岂自能知。这层孤况,有人替她们发过牢骚: “妾自肝肠断,傍人那得知。”而此处则说年年望归,月月减容,春来更为迫切的相思,肯定是“君自知”,这是独处孤居人的痴情语,是极度思念的变态心理。自己汲汲思人,也盼人汲汲念己,认想象为真实。《诗·邶风·终风》写室妇思念丈夫“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笺》云: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那是盼人思己,而这分明断定,对方一定也在想念自己,知道自己度日如年地思念他,这就更为深刻地显示出她执著不能停息的绵绵思恋之情来。
 刘邈存诗另三首皆以艳词丽句为之,为齐梁人炽风所煽。此首清爽淡朴,语浅情深,风韵自然,别出一格,不失为一篇可讽可诵之佳作。

乐府诗《折杨柳》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折杨柳

 

[唐]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更愁征戍客,鬓老城边尘。

 《折杨柳》是乐府旧题,属《梁鼓角横吹曲》。
 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离别情重, “送别”成为古诗中常见的题材。折柳送别是古代风俗,据说:“柳”与“留”叶音,柳又有随地而生的习性,因此,还有祝愿行人在异乡生活顺利之意。
 在古典诗歌中, “折柳送别”成为众多诗人吟咏的对象。诗人在同一题材下做诗,好像步入一个特殊的“考场”,考验着每人的诗才诗艺。就唐诗而论,在这样狭小的艺术天地内,涌现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虽说题材相同,诗人却能独具匠心,各尽巧思、致使此题常做常新: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王之涣这首送别诗,取材折柳以抒别情。诗人于摇曳东风的杨柳树下,折枝送别友人,看到攀折之苦,想到离别之多,将离别的悠思与一枝枝攀折的新痕联系起来,更使人离愁绵缈,意味深长。


 伤心路旁杨柳青,一株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施肩吾《折杨柳》


 施肩吾写折柳送别,另有巧思。他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细节。今年所折之柳,正是自己去年折过又重新发芽的柳枝,因此使他自然想到去年的“离别人”。去年离别的朋友没有重聚,现在的朋友又将离别而去,新旧交恨,感慨万千,另有一种萦迴曲折的情致。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写折柳送别另有奇想。他从“含烟惹雾”的千条柳枝迎风飘摇中,找到了构思的契机。杨柳依依有情,难道她只管送别不管迎归么?所以,诗人充满爱惜之情唱出: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失望中寄以希望,惜别中寓重归的憧憬,真可谓迂迴曲折,翻新入奇。
 上述诸诗以及尚未例举的同类诗篇,几乎把“折柳送别”的情景写得“题无剩义”,简直让人无处躲闪腾挪,那么,张九龄这篇《折杨柳》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能不能被同类诸篇所取代?这要看它有没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新颖独创是艺术的生命。“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之未振”,才能使艺术之树常绿。
 这首《折杨柳》既不从攀折的新迹旧恨中关情,又不从摇曳柳浪中生发奇想,它紧扣诗题《折杨柳》,对送行人手中的折柳做了正面的,深入的开掘。这一命题,给诗人的构思谋篇带来更大的困难。在愈益狭窄的题材范围内,另辟新境己属困难,要做正面的深入开掘更属不易。然而,艺术的风光在于险境,艰难中的突破更显奇绝之致。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女主人公以纤纤素手折一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情人。首句“馀味曲包”,深寓哀婉柔情,为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由手中的“折杨柳”到满眼的“故园春”,抒情之笔找到了构思的契机,骤然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由柳及春, 由春色春景到春意、春情、春思,由此升发出一系列联想:“迟景”喻春日, “流芳”指折柳。美丽的春景不能常驻,新折之枝在时间流逝和漫漫长途中也不能常新,那么,人呢?人也将会象“春日”“折柳”一样, 日渐失去青春的红颜,衰老,枯萎。 “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既写了春日春景,又抒发了离人在无情流逝的时光熬煎下的离情别绪,情与景谐,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得以水乳交融。而此情此景又是由眼前的离别生发出对别后的遥思冥想,诗情诗意插上了时间的翅膀,超越空间的障碍,日后种种苦境,不期然的“超前”而至,这就推出结句: “更愁征戍客,鬓老城边尘”。情人成了“征戍客”,新柳将变成枯枝,而人的青春也将“鬓老城边尘”。结尾以递进层的表情法点出的这个“愁”字,与开篇“纤纤折杨柳”的哀婉柔情遥相呼应。此诗首尾圆合,饱含情韵,由折杨柳生发的离情别绪,层层深入,一波三折。假如配上《折杨柳》的曲调,哀怨声声,不绝如缕,更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
折杨柳

折杨柳

汉晋横吹曲名,又叫折柳,为汉武帝时李延年作新声二十八曲之一。汉代长安人送客常至灞桥,折柳赠别,故以折柳为惜别的代指。因横吹为军乐,所以《折杨柳》描写征人军士较多。至晋太康末,长安、洛阳《折杨柳》之歌十分流行,其曲多言军中辛苦及战争斩获之事。后在六朝和唐代一直流行,唐以前其词为五言,唐代则渐变为七言。

☚ 出塞   薤露 ☛

《折杨柳》zhe yang liu

Breaking the Willow Twig→李新 (Li X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