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折上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折上巾冠之一种。东汉梁冀改易舆服制,始作此冠。袁绍官渡败于曹操,幅巾渡河,人因竟相仿效。折角向上之巾。宋时天子与太子以折上巾为常服。明初之翼善冠,亦名“折上巾”。详见《后汉书·梁统传》及《袁绍传》 又见唐刘肃《大唐新语》十及《宋史·舆服志》。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巾幘帽 > 折上巾 折上巾 zhéshàngjīn 折角向上之頭巾。東漢梁冀所製。三國時袁紹敗於官渡,幅巾渡河,人相仿效,裹髮向後,謂之幞頭。隋唐時貴賤通用,樣式漸多。宋時爲皇帝及太子常服。《後漢書·梁冀傳》:“亦改易輿服之制作平上軿車、埤幘、狹冠、折上巾、擁身扇、狐尾單衣。”李賢注:“蓋折其巾之上角也。”《舊唐書·輿服志》:“讌服,蓋古之褻服也,今亦謂之常服……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黄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其烏紗帽漸廢,貴賤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宋史·輿服志三》:“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黄、淺黄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鞾。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鞾,大宴則服之。又有赭黄、淺黄䙆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又有窄袍,便坐視事則服之。皆皂紗折上巾,通犀金玉環帶……中興仍之。” 折上巾zhéshàngjīn也称“折上巾子”。省称“折”。折角向上之头巾。东汉梁冀所制。后汉梁冀改舆服之制,折迭幅巾之上角,称折上巾。北周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也称折上巾。隋唐时贵贱通用,宋时为皇帝、皇太子常服。明初之翼善冠,亦名“折上巾”。《后汉书·梁冀传》:“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埤帻、狭冠、折上巾。”《旧唐书·舆服志》:“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唐刘肃《大唐新语》:“折上巾,戎冠也……初用全幅皂(帛)向后幞发,谓之幞头。周武帝才为四脚。武德以来,始加巾子。”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幞头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绢,向后裹发。”王谠《唐语林·容止》:“裴仆射遵庆,二十入仕,裹折上巾子,未尝随俗样。”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宋史·舆服志三》:“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 折上巾 折上巾即幞头,一种包头用的巾帛。因幞头有四带(四角),两角系于颔下,两角系脑后自然垂下,或将脑后两角反系头顶,故谓之“折上巾”。参见“幞头”条。 ☚ 幞头 漆纱幞头 ☛ 折上巾幅巾的一种著法。裹时将巾之上角折起。东汉梁冀以外戚专权,改易舆服之制,始作折上巾。北周武帝裁幅巾为四角,名幞头,亦名折上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