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抗细菌免疫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抗细菌免疫 抗细菌免疫病原性细菌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抵抗。一般经7~10天后,产生特异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消灭病菌。 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消化过程示意图 1. 细胞核 2. 线粒体 3. 溶酶体 4. 内质网5. 细菌 6. 吞噬体 7. 吞噬溶酶体 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随各人免疫程度和病菌的种类、毒力等不同而异。大多化脓性细菌被吞噬后,在5~10分钟内死亡,30~60分钟内消化破坏,此为完全吞噬。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鲁杆菌、伤寒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在免疫力低的人体内,虽被吞噬却不能杀灭,是为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反使这些病菌得到保护,不受免疫血清等体液中杀菌以及抗生素等药物的影响; 有的甚至可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细胞死亡; 或随游走吞噬细胞经血液或淋巴液被带至人体其他部位,造成扩散,引起更广泛的感染。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酶,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破坏邻近组织细胞,造成组织损伤。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血液、淋巴液等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抗病原菌物质(表)。这些物质直接杀灭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而往往是配合其他杀菌因素发挥作用的。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蛋白酶,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并能协同和加强抗体的作用。如杀菌、溶菌等均需补体参加,此外尚有趋化、促进吞噬等作用,是扩大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 溶菌酶是一种分子量为14,700的小分子不耐热碱性蛋白质,广泛存于唾液、泪液、乳汁、肠分泌物和吞噬细胞溶酶体颗粒中。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乙酰葡糖胺与乙酰胞壁酸分子间的连结,使细胞壁破坏,水分进入,最后细菌崩解。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粘肽层外尚有脂多糖和脂蛋白层,故不受其影响。但在抗体协同下,脂多糖和脂蛋白层受到破坏,溶菌酶才发挥作用。当抗体、补体、溶菌酶三者共存时,溶菌作用更为显著。 乙型溶素是存在于人血清中的一种含赖氨酸的多肽,其作用不需补体和镁离子协同,即能溶解革兰阳性细菌。乙型溶素与溶菌酶不同点是前者不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且其破坏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程度不如溶菌酶彻底。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菌等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免疫。这种免疫是在出生后形成的,故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故在抗菌免疫中占很重要地位。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是指体内致敏T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发挥作用的免疫现象。体内T淋巴细胞当受到细菌抗原刺激后,能形成对该抗原特异的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同样细菌,除直接杀伤该菌外,还释放出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淋巴因子。其中作用于巨噬细胞的有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激活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巨噬细胞集聚因子、巨噬细胞武装因子; 作用于淋巴细胞的促分裂因子、淋巴细胞趋化因子、辅助因子、抑制因子、转移因子; 作用于粒细胞的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粒细胞刺激因子等。此外,尚有皮肤反应因子、淋巴结通透因子、干扰素等。 体液免疫 是指由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现象。当体内B淋巴细胞受某些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刺激后,可分化增殖为浆细胞。随着抗原性质、进入途径等不同,浆细胞可合成IgG、IgA、IgM、IgE和/或IgD五类抗体。这些免疫球蛋白各有特殊功能。按抗体在抗菌免疫中作用,可分抗菌性抗体、抗毒素等。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外菌感染的细菌主要停留在宿主细胞之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其免疫机理以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抗体、补体的调理及溶菌作用为主,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属胞外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是杀灭和清除此类病菌的主要力量,但遇到毒力较强或具有荚膜的细菌,则需IgG调理素或/和C3b等协同,以增强吞噬和杀灭病菌的能力。有一些细菌及其产物,例如内毒素可经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在尚未产生特异抗体之前,这是抗胞外菌感染的一个重要防御功能。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凡病原菌侵入人体后,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宿主细胞内的称胞内菌感染。例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鲁杆菌、李斯德杆菌等均属之。体液免疫在这类细菌感染中作用不大,宿主的防御功能主要是细胞免疫。当这些病菌侵入体内,一般首先由中性粒细胞吞噬,但吞噬后不能将病菌杀死和消毁,形成不完全吞噬,反使病菌扩散。继而巨噬细胞将上述病菌或带有病菌的中性粒细胞一同吞噬。经过7~10天,由于机体产生针对病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其中释放出的有关淋巴因子,促使巨噬细胞集聚于病菌部位,又激活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增强,能将寄居在胞内的病菌杀灭而使感染告终。一般言,急性感染大多系胞外菌感染,慢性感染则以胞内菌感染居多。 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病原菌侵入人体后,一般只在局部繁殖,形成的外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又葡萄球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也可在体外产生强烈的引起食物中毒的外毒素,当摄入后可导致中毒。外毒素感染的免疫主要依靠特异抗毒素的中和作用。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后,随着血流循环,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毁。 ☚ 传染过程的表现 人工自动免疫 ☛ 抗细菌免疫 抗细菌免疫抗细菌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入侵细菌的防御功能。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往往同时有几种防御因素参与: 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以及补体等。就某种感染而言,可能只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但更为常见的是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因素的协同作用,组成机体总的防御体系。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征,取决于引起感染的细菌种类、侵入方式及细菌的特殊致病作用。例如机体对于由细胞外繁殖的细菌(如化脓性细菌)或产毒素的细菌(如白喉杆菌、链球菌)引起的免疫应答,通常是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对那些细胞内繁殖的细菌 (结核杆菌、布鲁菌)所产生的应答,主要是细胞免疫。 ☚ 抗感染免疫 抗病毒免疫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