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援朝
明万历十八年(1590),处于“战国时代”的日本被丰臣秀吉统一。丰臣秀吉为适应日本商业资本的掠夺性和缓和国内反对势力的攻击,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并企图进而侵入中国。万历十九年冬,丰臣秀吉发水陆兵15万人,准备进犯。并通告朝鲜国王: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 (《明史纪事本末》卷62)万历二十年四月,日军侵入朝鲜,连陷汉城、开城、平壤三都。朝鲜军队怯不谙战,望风溃散。“湎酒弛备”的朝鲜国王李昖令次子摄国事,自己逃往义州。日军入王京,毁坟墓,劫持王子、陪臣,剽掠府库,朝鲜八道几乎尽失,日军威逼鸭绿江。朝鲜向明政府请援之使,络绎于路。是年底,明朝乃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大军援朝。明军与朝鲜军民配合作战,万历二十一年,收复平壤,继克开城,日军被迫放弃王京汉城,退据釜山。平壤大捷后,明军因胜轻敌,李如松向汉城进军时,冒雨轻进遇伏,大败,退驻开城。明军又断日军龙山饷道,焚其仓粟。日军受挫,乃假意言和。明兵部尚书石星等也主张妥协。明神宗遂命明军以次撤归。万历二十五年二月,日军又大举侵入朝鲜,明以兵部尚书邢玠总督蓟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再援朝鲜。尉山之战,明军亡者2万。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死,日军动摇。明军反攻,水军将领陈璘、邓子龙与朝鲜水军统制李舜臣,在海上与日军决战,几乎全歼日军。李舜臣和邓子龙战死。日军退出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