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抗日军政大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八路军军政干部的学校。1937年在陕北成立,总校在延安。林彪、徐向前先后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学员以抽调的部队干部为主,同时吸收全国各地来延安的知识青年。1939年总校迁到华北敌后根据地,先后在晋东南、晋察冀、山东、延安、皖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分校。学习内容分政治、军事两类课程,主要有马列主义概论、哲学、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日本问题、战略学、游击战术、军事地形学、战斗指挥和队列、军事技术等。教学原则强调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军事、政治、文化并重,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抗日战争时期,“抗大”先后培养军政干部20余万人,对于中国人民子弟兵的发展壮大,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以抗大分校为基础,先后设立了军事政治学校。 ☚ 中共中央党校 延安大学 ☛ 抗日军政大学革命大学名。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成立,初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首迁延安。毛泽东为抗大制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学员以部队干部为主,也招收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教育内容一般分政治、军事两大类课程。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到1945年,9年间共培养军政干部10万多人。1945年后,各解放区以抗大分校为基础,先后设立了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前身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后来迁到保安。1937年1月迁到延安,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委,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迁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留在延安的为三分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宣告结束。抗大先后共办八期,并在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12所分校。有教职员共1000余人,学员最多时有1万多人,其中女学员有1000多人。先后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教育方法是: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军事、政治、文化并重等。每期学习4—8个月。学习的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联共党史、军事战略学及军事技术战术训练与操练。军事队军事课和政治课的学习时间为2:1,政治队政治课和军事课的时间为2:1。毛泽东以《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在抗大作过讲演。抗大的办学实践和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抗日军政大学 068 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培养各级军政干部的学校。毛泽东亲自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学员以部队抽调的干部为主,并招收全国到陕北的知识青年。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抗战理论、民运工作和军事常识。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共有12所分校,8年间培养20多万军政领导干部。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 国防大学 ☛ 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Kangri junzheng daxue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全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当时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迁延安,“七七”事变后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的校风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学员主要是从各部队抽调的干部,并招收一些从全国各地来陕北投身革命的知识青年。“抗大”每期学习时间为4—8个月。学校分为军事队、政治队。军事队以学习军事技术、战术为主,军事课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政治课占三分之一的时间。政治队政治课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军事技术学习占三分之一。“抗大”还组织过女生队,女生队除一般的军事政治教育外,还学习有关妇女问题、妇女运动。军事教育的内容包括:毛泽东军事思想、射击、刺杀、投弹和近战、夜战等技术战术训练和敌后游击战、运动战等战略战术。政治教育的内容有:马列基础知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统一战线、民运工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教育。政治教育是“抗大”教育的中心。“抗大”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经过学习和实际锻炼,学员们很快成为能文能武的干部。“抗大”先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12所分校。抗战8年,“抗大”共培养了20多万革命干部。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以抗大分校为基础,先后设立了军事政治学校。 ☚ 黄埔军官学校 陕北公学 ☛ 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7年改名为抗大。校址在延安。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任,提出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设有政治、军事、文化等课程。教学强调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集体讨论研究等。1939年总校迁华北敌后根据地,并先后在晋察冀等根据地建12所分校。抗战胜利后,总校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分校分别改为各解放区军政学校。 抗日军政大学全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7年1月,由“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称,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校址在延安。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 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1936年6月1日成立于陕北瓦窑堡的八路军干部学校。芦沟桥事变后改“红军大学”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仅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还注意培养学员的军事素养。采取“少而精原则”、“理论与实际联系”、“军事、政治、文化并重”等教育方法。毛泽东曾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 ☚ 鲁迅艺术学院 西南联合大学 ☛ 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1936年6月1日成立于陕北瓦窑堡的八路军干部学校。卢沟桥事变后改 “红军大学”为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教育方针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仅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还注意培养学员的军事素养。采取 “少而精原则”、“理论与实际联系”、“军事、政治、文化并重”等教育方法。毛泽东曾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 ☚ 鲁迅艺术学院 西南联合大学 ☛ 抗日军政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所培养八路军干部的学校。于1936年6月 1 日在陕北瓦窖堡成立。1937年总校迁到延安。“七·七” 事变后,为培养新时期抗日干部,正式定名为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简称 “抗大” 。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任,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副校长。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的教育方针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校训。学习期限一般为四个月至八个月,学员主要从各部队抽调,以后又吸收了大批知识青年,内容分军事、政治和文化。在教学思想上,注重 “理论联系实际” 、“军事、政治、文化并重” ;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 “少而精” 和 “集体讨论、相互帮助” 。1939年后,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了“抗大” 分校。抗战八年,“抗大” 共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军政大学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llege 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前身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大学。到陕北后,于1936年6月1日在瓦窑保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至延安。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学员主要是从部队中抽调的干部,也有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抗大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分校。抗战期间,共培养了二十余万军政干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