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投入产出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

根据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之间产品交易的数量编制的一个棋盘式表格。见下表:下表为×部门表。表中各横行反映某一部门的产品在其他部门中的分配,各纵列反映某一部门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从其他部门得到的产品投入。其基本原理是运用会计复式记账方法建立起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账户,再把由此形成的账户体系以矩阵式表格反映出来。

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

亦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称“产业关联表”。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使用去向排列而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由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里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指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在进行生产时所投入的总费用,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劳动力和各种服务的消耗,以及利润和税金等;产出则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数量及其分配使用去向。投入产出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也称作三个象限。第1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它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表中每个数字均有双重含义:从横向看,表示的是每个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的数量;从纵向看,则表示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第2象限是第1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与第1象限相同,宾栏为总消费、总投资、出口等最终使用,反映各种最终使用构成。第3象限是第1象限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主栏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等最初投入(增加值),宾栏的产品部门同第1象限,这部分反映的是各部门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增加值及其构成。第1和第2象限连起来,即有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反映的是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在产出方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第1和第3象限连起来,则有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初始投入),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在投入方向的价值构成和费用构成。三个象限全部连起来,就能在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投入产出表

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产业关联表”、“里昂惕夫表”。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而编制的矩阵形式的平衡表。与此相对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所进行的统计核算,称为“投入产出核算”。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各种投入。它分为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即各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各种服务的价值。最初投入,指形成增加值的各种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投入产出表中的产出,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它分为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间使用,即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最终使用,即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被用于最终消费、投资和出口的部分。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之和,即为总产出。投入产出表的纵向,反映投入来源,可视为部门投入表(竖表);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反映使用去向,可视为部门产出表(横表)。投入产出表可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利用投入产出表可编制相应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并进行各种经济分析,如对各部门的产业结构的分析、对各部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联分析、对最终需求与各部门产出水平之间的关联分析等。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与方法,称为“投入产出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所进行的经济分析,称为“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表可有各种分类:(1) 按其不同的统计内容,可有以产品为统计对象的产品投入产出表、以劳动为统计对象的劳动投入产出表、以固定资产为统计对象的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表、以基本建设为统计对象的基本建设投入产出表等。(2) 按其不同的计量单位,可有实物投入产出表、价值投入产出表。实物投入产出表是以各种产品的实物单位来进行计量的投入产出表,它能如实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联系。但由于产品的品种繁多,不宜将全部产品都包括进去,只能进行主要产品的投入产出统计与分析。以实物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实物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与方法所进行的经济分析,称为“实物投入产出分析”。价值投入产出表是以各种产品的价值单位来进行计量的投入产出表。它具有统一的计量单位,便于合并与分解,但由于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部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以价值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价值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与方法所进行的经济分析,称为“价值投入产出分析”。(3) 按其不同的统计范围,可有国际投入产出表、全国投入产出表、地区投入产出表、部门投入产出表、企业投入产出表等。(4) 按其是否包括时间变动因素,可有静态投入产出表、动态投入产出表。静态投入产出表不包括时间因素,没有把固定资产投资单列出来,看不出投资与生产的动态关系,只反映一段时间内的投入产出情况。以静态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静态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方法所进行的经济分析,称为“静态投入产出分析”。动态投入产出表包括了时间因素,把固定资产投资和投资品的消耗单列出来,可表明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动态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动态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方法所进行的经济分析,称为“动态投入产出分析”。(5) 按其是否包括国外部门,可有封闭型投入产出表、开放型投入产出表等。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分析源于美籍俄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Wassily,1906—1999)。里昂惕夫于1931年开始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0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从宏观上研究美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并于1936年发表了有关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他的权威性著作《美国经济结构 1919—1929》于1941年出版,详细地阐明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内容。1953年,里昂惕夫与其他经济学家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联合国于1968年修订的国民账户体系将投入产出核算正式纳入其中,向世界各国推荐。投入产出表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基本表。

投入产出表

亦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使用去向排列而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指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在进行生产时所投入的总费用,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劳动力和各种服务的消耗,以及利润和税金等; 产出则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数量及其分配使用去向。投入产出表通常由3部分组成,也称作3个象限 (也有将其分为4个象限的,其第Ⅳ象限用于反映再分配关系,由于这个问题更复杂,有关参数更加多变,分析时需经常调整而影响不同时期的可比性,因而较少采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投入产出表只有3个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它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表中每个数字均有双重含意: 从横向看,表示的是每个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的数量; 从纵向看,则表示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与第Ⅰ象限同,宾栏为总消费、总投资、出口等最终使用,反映各种最终使用构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主栏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等最初投入(即增加值),宾栏的产品部门同第Ⅰ象限,这部分反映的是各部门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增加值及其构成。第Ⅰ和第Ⅱ限连起来,即有: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一进口,反映的是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在产出方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将第Ⅰ和第Ⅲ象限连起来,则有: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初始投入),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在投入方向的价值构成和费用构成。全部3象限连起来,就能在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s

亦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使用去向排列而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指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在进行生产时所投入的总费用,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劳动力和各种服务的消耗,以及利润和税金等;产出则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数量及其分配使用去向。投入产出表通常由3部分组成,也称作3个象限(也有将其分为4个象限的,其第Ⅳ象限用于反映再分配关系,由于这个问题更复杂,有关参数更加多变,分析时需经常调整而影响不同时期的可比性,因而较少采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投入产出表只有3个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它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表中每个数字均有双重含意:从横向看,表示的是每个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的数量;从纵向看,则表示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与第Ⅰ象限同,宾栏为总消费、总投资、出口等最终使用,反映各种最终使用构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主栏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等最初投入(即增加值),宾栏的产品部门同第Ⅰ象限,这部分反映的是各部门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增加值及其构成。第Ⅰ和第Ⅱ象限连起来,即有: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反映的是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在产出方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将第Ⅰ和第Ⅲ象限连起来,则有: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初始投入),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在投入方向的价值构成和费用构成。全部3象限连起来,就能在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金融账户   社会核算矩阵 ☛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

亦称“部门联系平衡表”。用棋盘表格形式把各个生产部门的投入和产出及其相互关系,集中地反映出来的一种平衡表。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实物表、价值表、报告表、计划表、企业表、部门表、地区表、全国表以及国际表等。投入产出表是进行经济分析,加强综合平衡,改进计划编制方法,开展经济预测的重要工具。投入产出表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反映部门(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使整个国民经济内部的平衡关系表现得更加具体化,又更具有综合性,便于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综合地研究社会产品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国民经济各项重要比例关系,分析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经济政策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宏观经济效益及其它经济问题。编制投入产出表应考虑的原则:
❶产品消耗结构的同类性;
❷中心产品原则;
❸大类产品原则;
❹考虑收集资料的难易程度;
❺部门的数目要恰当。目前,投入产出表正向多部门大型化、可控参数动态化以及编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 技术系数   投入产出法 ☛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

表现特定时期一个经济系统内部各部门产品运动过程的棋盘式表格。表中每一横行都记录主栏部门的产品在宾栏各部门的分配状况,称为“产出”; 每一纵列记录宾栏部门对主栏各部门产品的使用状况,称为“投入”。投入产出表能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反映产品在部门间的运动,表中每一数据具有投入和产出的双重意义。根据部门的性质,主栏分为中间投入部门和最初投入部门两大类,宾栏分为中间需求部门和最终需求部门两大类。中间投入部门是以供给者身份出现的生产部门,它们向社会提供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每一个生产部门可以是生产某类主产品的企业集合,但通常是指生产工艺相同且用途一致的产品集合,称为“纯部门”。一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上的生产部门一般划分为50—200个左右。最初投入部门本义上是提供劳动力和资金的部门,实际的投入产出表中一般以收入分配的各种分类来表现。如以福利金、工资奖金等替代劳动力的提供部门,以折旧、税利等替代资金的提供部门。宾栏的中间需求部门是和主栏的中间投入部门一样的生产部门,只是以产品使用者身份出现。这两类部门在目录名称、排列顺序上完全一致。全表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中间产品在生产部门间的运动,每一横行反映各生产部门的产品用作生产消耗的总量和分配结构; 每一纵列反映各生产部门对中间投入品的消耗量和消耗结构,因而这个中间产品流量矩阵清楚地表明各生产部门之间在特定时期的技术经济联系,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 第二部分反映各生产部门产品作为最终使用的数量和结构。横行表明最终需求的使用结构,纵列表明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 第三、第四部分通常只出现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里,反映主要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构。综合第一和第二部分,可以反映各生产部门的产品的使用结构; 综合第一和第三部分,可以反映各生产部门的消耗构成 (对劳动力和固定资产的消耗可以表现为净产值加折旧)。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结构分析和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参见“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形式

产 出
投 →
入 ↓
中间需求部门最终需求部门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最初
投入
部门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
☚ 投入产出法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投入产出表

input-output tabl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44:29